高考作文考点解读
●基础等级
文有七戒,曰:旨戒杂,气戒破,局戒乱,语戒习,字戒僻,详略戒适宜,是非戒失实。——[清]刘熙载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考点1 符合题意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清]王夫之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唐]杜牧
托起藏在云层中的太阳 。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严重偏离题意的,即使文字功底再好,到顶也不会超过20分,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说,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审 题
雄关漫道,跨越第一步。
审题,是高考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乎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前几年《考纲》对审题的要求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2000年起《考纲》对审题的要求是“符合题意”,总之,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不能有偏差。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⒈ 审明概念
题目或题干中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文内容取向的依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常常会失之千里。
⒉ 审明主旨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在。题眼不明,就会造成文章中心不明。
⒊ 审明关系
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并存,那么,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文章结构详略得当。
⒋ 审明题材
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高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跳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命题对取材范围的限制,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⒌ 审明体裁
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仅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辨明文体当也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历年都有因“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考生。故此,1997年在《考纲》中增加了“符合文体要求”的明确要求,2000年起的新《考纲》将“符合文体要求”列在“基础等级”要求五点中的第二点。“文体不符”的出现,恐怕主要还是缺乏审题过程中审体裁的意识。当然也不排除如下两种可能:一是“只会舞枪,不会弄棒”;一是不明命题的暗示。
⒍ 审明其他要求
作文考题除了题目或材料、提示的部分外,还有一个要求部分。
要求部分常以“要求”、“注意”、“按下面的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等形式出现。
立 意
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
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切合题意,更高一些的要求是高远深刻、新颖独到。主要的问题是怎样立论。对此,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几十种具体方法。实际上,立意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比较、筛选的思维过程;因而,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又何其多也?但作文(特别是供料作文)立意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辨证分析、类比联想、推理想象、综合比较等几种。需要指出的是,要符合立意要求,决定于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要熟练准确地运用方法,决定于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
立意的要求
这里只谈立意的基本要求,即切合题意,高远深刻和新颖独到两个更高一些的要求中,将分别在“发展等级·深刻”和“发展等级· 有创新”作阐述。
所谓切合题意,即在前面准确、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符的主题思想,能够切中肯綮,没有偏差。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立意范围通常较为宽松,可能允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立意,但都应与所给命题的本质含义有紧密相扣的内在有机联系。
立意的方法
前面说过,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这里只简要辨析几种“立意思维”的基本方式,旨在帮助同学们在理念上加深认识。
⑴ 辩证分析 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作文材料(事物、事理)进行分析思考。历年高考作文实际上都蕴涵着某种哲学命题,如果不懂得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就不可能有准确深刻的立意。
⑵ 类比联想 就是由此(具体的自然的现象)及彼(普遍的社会的本质)的类比思考。立意中,这种寻找“此”与“彼”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确定主题的过程,我们认为都是类比思考的过程。
⑶ 推理想象 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的新形象的一种思维。在“作文思维”中,想象一定要依据原材料的暗示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
⑷ 综合比较 立意时由于思维的形式(取向)不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立意,综合比较即是对多种立意进行分析、筛选而确定最佳立意的思维活动。
◎●考点2 符合文体要求
文章体制如各朝衣冠,不妨互异,其状貌之妍媸,固别有在也。——[明]袁枚
定体虽无,大体则有。
前面说过,近年高考命题放宽了文体限制,可使考生扬长避短,会使棍棒的使棍棒,喜弄刀枪的弄刀枪。但不限文体不是没有文体,写议论文就要像议论文,写散文就要像散文,不能写出文章来“四不像”。2003年《考试说明》写作部分第一句就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号内容为当年不列入考试范围)”。
所以,还是要提请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区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并能熟练运用。
2. 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四种文体的文体特征,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克服文体“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问题。
3. 着意“发展等级”中的各项各点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体现,要有在不同文体中如何得“发展等级”分的意识。
4. 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应追求作文的文学色彩。上乘的议论文,除了要有自己的思想,写出了自己真正弄明白了的道理外,语言上最好能带点儿杂文味;上乘的记叙文除了达到记叙文的一般要求外,应有尽可能生动精彩的描写,在结构和语言上最好能带点儿小说、散文味。
议论文
文体特点 议论文是就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某个人物进行分析评论,从而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文章。它主要是借助逻辑推理直接阐明道理,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综合运用说明、叙述、抒情;它的构成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它的语言特点是抽象、概括、逻辑性强,语言要求是准确、鲜明、概括、生动。
目标要求 原来的《考纲》“单项能力”要求:“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据合理。” 我们从2003年新《考纲》“能写议论文”这一点提出追求目标:
论点——鲜明、正确、深刻;
论据——真实、典型、充分;
论证——严密、深入、有力。
常用技法 议论文的表现技法,主要表现在论证方法上。论证方法的提法很多,多数同学是“一头雾水”,许多指导书也常常把不同角度的提法混为一谈,弄得大家越看越不明白。其实,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分开就清楚了。
⒈ 从运用论据(论证材料)的角度来分有:①“事实论证”,②“理论论证”。
⒉ 从逻辑推理(论证思路)的角度来分有:①“归纳法”,②“演绎法”,③“类比法”。
⒊ 从论证切入方向(论证角度)的角度来分有:①“正面论证”(“正证法”),②“反面论证”(“反证法”),③“正反结合”(“结合法”),④“逐层深入”(“层进法”)。
⒋ 从运用具体技巧(论证手法)的角度来分有:①“例证法”(“举例论证”),②“引证法”(“引言论证”),③“对比法”(“对比论证”),④“喻证法”(“比喻论证”),⑤“引申法”或作“归谬法”(“引申论证”或叫“归谬论证”);此外还有,⑥“因果论证法”,⑦“假设宾主法”,⑧“借助形象法”,⑨“相互引证法”等等一些方法。
记叙文
文体特点 记叙文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叙述描绘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倾向和审美情趣的文章。它主要是通过形象地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描摹景物来实现自己的表现目的;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综合运用抒情、说明、议论;它的构成要素是人、事、物、景(一般是将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称为“六要素”);它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目标要求 原来的《考纲》“单项能力”要求:“记叙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能具体、生动。”从2003年新《考纲》“能写记叙文”这一点提出追求目标:
叙事——如临其境;写人——呼之欲出;绘景——如在耳目;状物——栩栩如生。
记叙——意蕴其内;描写——情寓其中。
文章——顺序合理,线索清楚;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表达得体,选材适宜;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前后连贯,首尾照应。
常用技法 记叙文的技法主要体现于材料顺序的安排(线索的确定),叙述方式的选择,人物性格展示的方法,以及一些具体的表现方法等方面。
⒈ 用以结构材料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种思想感情,某句警策之语,还可以是某个事物,某个人物,某种行动,甚至可以是时间或空间。
⒉ 根据需要可选择的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⒊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⒋ 具体技法主要体现于辞格的运用,如比喻、通感、比拟、仿拟、借代、夸张、婉曲、双关、拈连、顶针、对偶、排比、呼告、反复、回环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我们常常用到的表现手法,如设悬念、留伏笔、置误会、雕细节,烘云托月、对比反衬,欲擒故纵、引而不发,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宾主穿插、正反突转,开篇定调、卒章显志等等。这些技法都在教材课文中出现过,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列出来起个提示作用。同学们倘若能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技法,考试时能熟练地适当运用一二,即可使文章增色生辉。
◎● 考点3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为了使文章有吸引力,单是用一个思想来统领全篇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全篇渗透一种感情。——[俄]列夫·托尔斯泰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
心中有条爱河,让情感腾起闪光的浪波 。
前面说过,高考作文不仅仅是测试考生的表达能力、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之类,还在衡量考生的认识水平、思想境界、修养程度。大家也应该知道,一篇考场佳制,思想健康和感情真挚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思想健康
文章的观点是否健康,观点是否正确,决定于“立意”。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是“立意”的具体体现。《考纲》明确规定,考试内容要“贯彻《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小学语文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的精神”。“健康”、“正确”的标准,要以两个《纲要》的精神为标准。因此,如前面所说,作为应试作文,应当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时代的主潮流,主题是积极向上的,情趣是乐观高尚的,那些愤世嫉俗、消极低沉的情绪不可进入考卷。考生应把镜头聚焦于真、善、美,要立足全局看主流,即或是激浊,落脚点也应在扬清。
比方说,有一些考生写到初恋,当然,初恋不是不可以写,但如果是一味地沉溺于初恋的尝试,欣赏、留恋于中学时代的初恋;陷入初恋的苦涩中不能自拔,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考卷内容项的得分是不会高的。同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一旦记忆移植成功,自己就可以不用学习了,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当然也不会是好文章。尤其要不得的是在试卷上玩自己的前途,有位考生文章本来写得还可以,末了却来首打油诗,“儿子命题难,孙子看题严,老子考不起,回家去种田”,这是极不严肃的;甚至还有考生宣扬“台独”等一类的违背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意愿的观点,这样的考卷是可能计零分的;有一些考生写在现实社会中不能讲诚信,认为讲诚信是要吃亏的,文章连最起码的道德标准都不讲,这肯定是要影响得分的。文章中一定要忌片面,忌偏激,忌消沉。
感情真挚
生活中,人们对他周围的客观事物,总是具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是具有个人的好恶感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有经过真情实感的消融,才能成为形神兼备的文字,即所谓“情生文”。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真是根本,只有倾注了作者真挚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人,才能让人接受,才具有根本的价值。
所以,作文一定要坚持“以吾手写吾心”的原则,表达的是发自肺腑,来自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为赋新诗强说愁”。
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感情真挚不能与思想健康相冲突,感情真挚应建立在公共道德、公众审美情趣的基础上。
即如上文所说,文章中欣赏、留恋于中学时代的初恋,陷入初恋的苦涩中不能自拔,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写的也许是个人的真实感情,但思想是不积极不健康的。写诚信,说讲诚信总是吃亏的,其中举例说,由于特别爱慕同桌女生,至于偷看她的日记,拦截她的信件,后来发现有封信中有重要的事必须告诉她,但告诉她一切后,那女生从此不再理他,于是得出结论,如果不告诉她,她不可能知道自己的作为,两人的关系有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是诚信害了自己,并由此转为特别憎恨那个女生。这里写的完全可能是真实的思想感受,但认识是错误的,人家厌恶的是你之前的作为有失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认为你的诚信不足以抵消你的过失,因而你的憎恨是没有道理的,是不符合公众准则的。
当然,为拔高思想而脱离自己真实的认识,矫揉造作,同样是令人生厌的。
文章中真情实感的表达,有赖于生活认识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涵养修炼才是根本。同时,文章反映丰富复杂的生活,不是照相式的机械地照录,应该选择自己所确实喜欢的,也就是对之充满情感的人事景物来写,选择自己理解认识最深刻的,情感态度最独特的东西来写。
如此种种,才能写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文章。
◎●考点4 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
一篇作文内容丰富,而主题不明确,这就好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唐弢
艺术品里顶重要的东西,是它应当有一个焦点才成。——[俄]列夫·托尔斯泰
掀起你的盖头来。
中心明确
高考作文最好不要玩含蓄,玩深沉,弄得不好,就成了晦涩。一般来说,要让阅卷人一眼便知你的观点态度才好,也就是说,观点要鲜明,中心要明确。中心虽是整篇文章的体现,但如果能注意运用一些小技法,往往能有效地突出中心。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曲”,是说文学性的东西表现要置曲折,兴波澜,不能直白肤浅。议论文一定要旗帜鲜明,中心突出,不能藏藏掖掖,“犹抱琵琶半遮面”;“散文”贵散,但也以“神聚”为前提;写人叙事状物,也总有你的表达目的,总是要让人准确无误地了解你的审美取向和感情倾向的。
“高考作文”,说白了,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毋庸讳言,目前高考阅卷确实还存在时间紧、任务重、天气热,复评难以到位的情况,如果文章还要让人反复咀嚼琢磨才能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的话,不能不告诉你——危险!万一被看走了眼,判你个“中心不明”或“偏离题意”就玩完了。所以说,高考作文最好不要玩深沉玩含蓄。
中心要明确,一般性原则是:角度小一点,集中火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发掘深一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也就是说,一般而言,50分钟800字,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目的明晰,解决彻底。
记叙文叙述线索清楚,事件集中;不“漫天撒网”,不“横生枝接”。
议论文说理紧扣中心,分析直奔主题;不“打摆子”,不“绕圈子”。
突出中心的技法很多,可留意以下几点:
⒈ 明示观点 议论文要将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旗帜鲜明地摆出来,材料作文一般要在分析材料后亮出观点(阅卷人往往特别留意于此)。表明观点的语句要简洁凝练,不要拖泥带水。
⒉ 精着文眼 以精粹深刻、意蕴丰厚的只言片语作文眼(段眼),可以为全文(段)立骨。《琐忆》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统摄全篇,使全文条理清晰,中心突出。《绿》、《荷塘月色》开头分别以“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立骨,这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例子。
⒊ 巧点题眼 紧扣中心行文,常常会在文中多处自然巧妙地点到题眼。举我们熟悉的例子,《绿》中有十多处点到“绿”,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出文眼“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像《风景谈》、《故都的秋》也分别有十来处点到“风景”、“秋”。
⒋ 回应材料 写材料作文,不仅要在开篇引述材料,分析材料,在展开论证的过程中还应适当回应原材料。
当然,中心是否明确,还与内容是否充实、表达是否清楚、甚至标题是否醒目有关。
内容充实
从根本上说,内容充实体现于材料的充实。这里所指的材料,就记叙而言,体现为揭示中心的情景事物;就议论而言,体现为论证论点的事实理论(论据)。明确的中心,需要充实的材料来支撑。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是有效有力,能足以表现中心。这就关系到选用材料。下面简要谈谈材料的选用。
总体原则:
切合于题意,吻合于观点——围绕中心选材。也就是说,一定要以文章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原则。
经常出现的问题有:
①不能区分,孤立地看待材料的好坏,造成“衣不合体”;
②不懂割舍,造成堆砌臃肿;
③不会搭配,造成杂乱无序。
具体要求:
⒈ 典型全面 典型,就是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全面,就是能体现出事物的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有点有面,有主有次,有正有反。
⒉ 真实准确 真实,就是要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形,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也就是说,这里对真实的要求是既不能以假作真,也不能以偏概全。准确,主要是指数据、引用等材料的可靠无误。考场上如果用作论据的名人名言记不准了,可作一些技术处理,比方说,“人”记不准了,就用“有位名人说过”、“前人说过”等来替代,切不可张冠李戴;“言”记不准了,就不要打引号,表示只是意引。
⒊ 新颖生动 新颖,就是既具有时代色彩,又是他人之所未言。倘若老是“张海迪姐姐”、“女排五连冠”,就未免陈旧老套而腻味烦心了。生动,就是具体形象,具有活力,能动人情感。
基本方法:
⒈ 材料的结合 懂得材料的结合运用,才能既有典型性,又有全面性,才能既充足,又无堆砌之嫌——才能充分有力地揭示事物,表现主题。结合的方式有:①点面结合,②主次结合,③正反结合。前一点主要是对记叙文而言,后两点主要是对议论文而言。这样的例子中学教材中俯拾皆是,用不着再举例。这里提出来,起一个提示的作用。
⒉ 材料的搭配 材料的运用还要讲究搭配有序,不然就有可能或单调或杂乱。比如论据材料,就要讲究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的搭配运用,理论也好,事实也好,还要讲究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搭配运用。众多的论据中,还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顺序的安排。
另外,还想专门谈谈标题,因为它与中心和内容的关联很大。标题或称题目,题,本指人的前额,目,是眼睛,初识一个人,最先注意到的往往就是“题”和“目”,观文也如此。
文章犹身材,过单薄不好,虚胖也不好,精干有力才是我们的追求。
标题醒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标题,犹如传神的眼睛,蕴涵着诸般信息(文章的主题、体裁、情感、色调等),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也是极重要的第一印象。由于高考作文的主流是供材料的范围话题作文,而这种题型一般是要自拟标题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明了一些拟题的要求,掌握一些常用的拟题技巧,进行一些拟题方面的训练。
⒈ 基本要求 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说,标题应揭示和涵盖文章中心,具有针对性;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说,标题应简洁凝练;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标题应新颖生动,具有文采。
⒉ 标题形式 大致可概括为:
① 话题式 《也说“代沟”》、《由“文凭热”说开去》;
② 观点式 《近墨者未必黑》、《有欲则刚》;
③ 评价式 《白杨礼赞》、《好大一棵树》;
④ 名言式 《梅花香自苦寒来》、《磨刀不误砍柴工》;
⑤ 关系式 《吸收与给予》、《自信·自尊·自强》;
⑥ 词语式 《习惯》、《机遇》;
⑦ 疑问式 《“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吗?》;
⑧ 公式式 《文凭≠水平》、《7+1>8》。
⒊ 拟题技巧 要使标题新颖生动有文采,是有技巧可言的。文采是靠修辞手法来实现的,拟题的技巧也主要是运用一些辞格。
◎● 考点5 语言通顺 结构完整
文学作品语言的好坏,关系着作品的生命,因为作品的内容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冯雪峰
编制文章的灯笼:结构犹竹骨,语言若绢皮。
结构完整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包括语言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只有安排好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等串联、编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主题的表现。
安排结构的问题,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有如建造文章大厦的图纸设计,关系重大。设计,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达到一定的要求,运用一定的技法。
结构的原则 首先,要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其次,要反映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再次,要适应不同的文体特点。
结构的要求 简单地说,就是“完整、和谐、严谨、清晰”八个字。
① 完整 有头有尾,首尾圆合;有呼有应,交代周全;没有断层,没有残缺。
② 和谐 顺理成章,举止自如;承转有度,衔接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不是牵强的拼凑。
③ 严谨 精当细密,“天衣无缝”;不是“颠三倒四”,没有“顾此失彼”。
④ 清晰 主线分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不是“纠缠不清”,没有“横生枝节”。
结构的技法 文章结构,定体当无,大体则有;结构之法,亦无定法,且法是死的,用则要活,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介绍主要方面的一些大体法则,供参考借鉴。
⒈ 学用程式 段落层次的安排,根据不同的文体和表现对象,有一些常见的方式方法。将这些方式方法进行分类归纳,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程式”,或者叫做“结构模式”。
⒉ 讲究衔接 衔接的主要方式是过渡和照应。二者是使文章前后勾联、脉络畅通、内容周严、线索分明的重要手段。其有如各大小层次的纽带和黏合剂,在文章内部起着穿针引线、搭桥接榫、承上启下的作用。
⒊ 注重首尾 写文章,常常是头难起,尾难收;评卷时,开头结尾也往往是评卷人的聚焦点。关于开头结尾的要求,古人有形象而精辟的说法,曰“凤头”(小巧俊秀)、“豹尾”(短实有力),或曰“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也是说开头要干净利落,结尾要余韵依依。
开头常见的毛病是拐弯抹角,拖泥带水;另设情境,叠床架屋。
结尾常见的毛病是虎头蛇尾,草草了事;当断不断,画蛇添足。
语言通顺
语言通顺,是写作的一般要求,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主要是先突破“通顺”这一关。关于对语言更高一些的要求,将在“发展等级·有文采”中作阐述。
对语言通顺提四点要求:
⒈ 规范 即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语法规则、表达习惯。
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
① 生造词语;
② 文白夹杂;
③ 词语不搭配;
④ 句子成分残缺;
⑤ 滥用方言俚语。
⒉ 准确 即在规范的前提下,遣词造句恰当,表达无偏差。
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
① 概念不清、用词不当;
② 不能恰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③ 不能恰当地反映客观事实。
⒊ 连贯 即句子的组合遵循一定的语法和逻辑规律,保持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通畅。
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
① 话题不明,东拉西扯;
② 随意堆砌,语序混乱;
③ 偷换话题,表达脱节;
④ 表达跟不上思维,造成文气不畅。
⒋ 得体 即符合于特定的表达方式特点,适合于特定的表达对象及场合。
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
① 文体特点不明,语言表达“四不像”;
② 心中没有阅读对象(读者)这一意识,不顾及表达对象。
◎●考点6 书写规范 标点正确
有一句“人要衣装”的俗语,是说衣着对人有重要的装饰作用,那么,卷面书写之于作文(内容),不会亚于衣着之于人的装饰效应。前几年采用的“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卷面书写单列一项,一般占到作文总分的12.5%,2000年起采用“等级评分标准”,字体列为“基础等级”七个评分点之一,实际上,卷面书写对于作文的得分,不仅仅体现于这“一项”“一点”上,这就是还含有我们常说的“印象分”因素。卷面书写给评卷人以直觉的、最初的印象,其对作文的评判影响是想见得到的。并且,养成了这方面的良好习惯,将终身受益。
|
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唐]张怀瓘
卷面——展示给考官的第一印象
字体美观
美观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书法竞赛那样的要求,一般来说,只要间架稳妥、大小匀称、笔画合款,就是“美观”。大不济要做到“字体端正”,不草不斜,不“探头出脚”,笔画交代清楚,即可谓之“端正”,这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书写正确包括:
① 不写错别字
评卷操作时一般是3个错别字扣1分。
② 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
简化字应以现行报刊的使用标准(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简化字标准》、教材第一册“附录”《简化字总表》)为标准。评卷时将不规范的简化字视作错别字。
③ 标点符号正确
一是不用错。该“?”不“。”,该“。”不“,”;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不用错。用错三处标点,视作一个错字;一“逗”到底,末尾一“句”的文章,至少扣你两分再说话。有些同学习惯将句号写成一个点,应引起注意。
二是位置得当。标点要占格;省略号破折号占两格,不能“回行”;末格不能打前标号,顶格不能打后标号和点号。
原来“分项分等”评分的“卷面”具体评判标准一般是:“卷面整洁”指卷面没有涂、改、划、擦的痕迹,没有不必要的其他符号,没有墨水点。“卷面干净”(二类卷标准)指卷面涂、改、划、擦的痕迹不明显,墨水点及其他不必要的符号不多于3~4处。应该说,考场上一次性成文,难免有那么两处笔误或确实需要改动的地方,那么,修改时以尽量不影响“卷面整洁”为原则。比如说,不经意写了个错字,可在错字上划一短斜线或在错字右上角画个小圆圈,表示删去此字,然后写上正确的字,这样就不会影响卷面整洁了。有的考生不注意这一点,要不划个大叉,要不涂成个墨坨,这样必然影响整洁美观。
到此,我们谈了写作基础等级部分的六个考点,也是对作文的六个基本要求。但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写完作文后的检查修改。
阅卷时,时常会发现一些可能是“一改千金”的例子。比如说,1998年一考生写《战胜脆弱》,开头概说了脆弱之不好与坚韧之必要后,以“某一贫困地区有这样一个小女孩”起笔写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的实例叙述还颇有些感染力,随后有议论有收束。结果这篇文章因没有按要求写自己,属“部分偏离题意”,内容项只能进四类卷,判6分。如果该考生在检查时能发现“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这一要求,只要在写“小女孩”的主体部分结束处加上“这就是我”四字,该文内容项可判12分。加四字,增6分,假若该考生的高考总分恰好在录取线的边缘,是不是一改值“千金”(“万金”)呢?
当然,考场上的作文,不可能也无必要动“大手术”,但是,像上例这样的技术处理却是完全必要的。那么,就需要细致检查,酌情修改。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检查修改点:
① 是否拟题,标题是否恰当(要求自拟标题而未拟的,扣2分;拟题不当的扣1分);
② 字数是否符合要求(凡要求“不少于×××”字的,依不同的年份,分别有每少于15字、20字、50字扣1分的标准;要求“不得超过×××字”的,超出字数亦然。一考生正好在要求字数的标记处的上面第四行末格收笔,差三行(60字),扣1分,倘多写一个字,可占一行,就只少40字而不扣分了);
③ 是否有诸如时间、数据、称呼等方面前后不符的情况,以及有呼无应或照应不周的情况(一考生前文写“舅妈”对自己如何如何好,后面却是“姨妈”去世,念到她的好,如何痛不欲生。如只从称呼的照应这一角度看,还可考虑基本不扣分;如果是从内容条理的衔接角度看,问题就大了);
④ 是否有遗漏字、重复字的情况;
⑤ 是否有错别字以及标点错误;
⑥ 是否中款合式(应用文的款式不符是重要扣分点;其他如标题是否在首行正中、分段后首句是否空格、以及标点的位置是否恰当等格式问题也要注意);
⑦ 是否有语病;
⑧ 是否符合命题中的其他要求(如1998年题中的“举出实例”、写“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三项要求中任失一项,就至少判你个“部分偏离题意”没商量。还有,如果不按要求“把不选的题目划去”,也要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