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陈维伟:浅谈郑板桥的兰》
     阅读次数:143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维伟:浅谈郑板桥的兰

浅谈郑板桥的兰

 陈维伟

 

郑板桥继承了石涛之画风,一生以“独异”而闻名。他将书法的用笔完全吸收到绘画当中,无论是竹还是兰都运用的恰到好处,其书画独特,堪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充分展现了板桥独特的审美情趣。他所画的兰竹不仅在扬州画派,在整个清代花坛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板桥画的题材甚广,而主要以善画兰、竹、石三者出名,他的画都是展现自我个性,追求自然的灵性,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供天下人安享,喜绘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则表达了他追求思想自由的情怀。

 

兰草,古来皆作为隐遁君子品格的象征,亦作为人才的象征。屈原在《离骚》中歌咏道,“余树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把兰看作人才的象征,又讲自己“结幽兰而延  ”以象征自己的高洁。兰以幽香而被称作君子之德的象征,在先秦时期的文化中大体如此。文人画兰,大约始于北宋米芾,而明元初郑所南为一代宗师。郑所南画兰主要寄托亡国之思,而板桥不取所南寓意。板桥画兰,一方面继承了传统中兰的象征意蕴,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兰的内涵,特别是将荆棘与兰共处,在对比中使兰的象征意蕴丰厚了。发掘兰草的野性特征,表达追求自由的渴望。

 

郑板桥一生追求自由,追求闲情逸致,与一般文人士大夫不同,郑板桥讲自己的绘画与天下劳人结合起来,认为自己画兰画竹,皆是慰天下之劳人,不是为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享富贵之人服务的,在郑板桥看来,只有在那些生活中忙碌不停而“忽得十日五日之暇”的人,才能体味出娴静的乐趣,才能真正的品位出艺术家创作兰的真正风韵,他说: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出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经,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下经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慰劳天下之劳人,非供天下之安享之人也。

 

郑板桥明确的指出他绘画所服务的对象绝不是达官贵人,而是指理想中的劳动者,能劳逸结合,有张有驰,既能欣赏艺术创造,又能从事社会的实际创造,是自由自律的劳动者,我们现在不得不赞叹郑板桥思想的开放性。

 

郑板桥善画春兰,夏兰,有时叶长花少,有时叶短花多,用笔直来直去,却逐步顿挫,叶转处用笔顿,写花雄浑挺拔,疏疏密密不均排。皆显出勃勃生机,香飘四野。就“兰竹石图”可以看出,板桥画兰之法,贵秀逸而非柔媚,贵奔放而非粗野,贵峭键而非生硬,就思想内容来看,郑板桥的画是一种自由奔放意识和饱满昂扬的生命姿态,是一种自由的表现,是天性生命的畅达,是与世不同,高尚品德的象征。郑板桥自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而笔墨一气也”,板桥虽是学前人,但在学习中是有选择性的,无论是向陈古白、郑所南,还是石涛僧白丁学习,都是学一半,撇一半,郑板桥画兰也受过苏轼的影响,并在苏轼的思想上有所超越,他说“东坡画兰,长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而我不把荆棘看作是小人,反而把他看成是自己的护身符,这也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心态。

 

郑板桥师法自然,热爱自然,他的创作都出自于自然,他曾在一副画的题字中写道:

 

昔游天目山,与老僧坐密室中,闻幽兰香,不是所出。僧即开小窗,见矫壁千尺,皆芳兰披拂,而下又有松树根,坚石坏烂,兰亦寄生其上如蛟龙,勃      皆张,实异境也。

 

大自然中无论是奇、怪、丑、陋,只要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在郑板桥眼里都是有血有肉的,有灵性的,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是板桥画兰的一大特点。

 

 

 

 

 


最后更新[2009-7-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