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陈平原谈大学》
     阅读次数:123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平原谈大学

2009年07月28日 星期二
陈平原
谈大学
晶报首席记者 刘敬文 /文、图
  陈平原。

  “何为大学”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2009香港书展讲座的题目。陈教授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实验场,有两千万的在校大学生,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中国的大学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可“何为大学”却是众说纷纭的,为此,陈教授搬出来一本经典著作《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用蔡元培先生的办学体会说明“何为大学”。

  蔡元培先生的北大十年

  陈教授开篇就阐明大学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他说,帝国会湮灭、企业会垮台,但大学这种最古老的社会组织形式至今尚未看到衰落的迹象,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人类文明过程,大学也会继续存在。

  而中国大学的历史,尽管有学者追溯到汉代太学的历史,说中国的大学有上千年的历史,不过陈平原教授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他说如今的“University”的各种特色,跟中国的太学、书院都没有什么联系,中国的现代大学就是模仿西方的,就是100年的历史,没必要硬去改写历史。

  尽管历史并不长,但中国的大学也不必妄自菲薄,陈平原教授说起自己的一句有名的大话,他在北京大学的百年校庆上说,就教学和科研水平而言,北大现在不是、短时间也不可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但若论北大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很可能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学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在一个东方古国崛起的关键时刻,一所大学竟然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作用,这样的机遇是千载难逢的。

  而北大在中国大学中地位的奠定,新文化运动是第一个重要转折,而这个时段,正是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的时候,蔡先生主持北大十年(1917年—1927年),实际工作是4年多,其余很多时间是出国考察、抗议政府离职,就是这并不长的时间里,蔡元培先生使得北大奠定了自己的精神气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大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大学,蔡先生也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大学校长。

  大学是做学问而非当官发财

  看看蔡元培先生的经历,他年轻时曾为满清进士,后参加革命,曾为光复会暗杀团团长,又曾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西方教育制度。陈教授认为,蔡元培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教育思想,跟他丰富的个人经历和国际化视野有关,当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评价说,康梁的失败在于没有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去救中国,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个别政治人物身上。蔡先生认为,要救中国的唯一方法就是先办好大学,教育好一代中国人,这样中国才有改革的可能。

  陈教授说,“何为大学”,蔡元培先生说得很清楚,他在1917年1月9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中开门见山: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如果学生抱着升官发财的思想,那不需要到大学里来,想升官的可以去法政学校,想发财的可以去商业学校。从来不以出了多少官员和富翁为自己的骄傲,陈平原认为这是北大的传统。而这个传统就是蔡先生奠定的。

  蔡先生认为,从前中国的读书人都以读书为做官的阶梯,而中国要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必须要有一批不以做官为目标的学者。陈教授说,对比今日,读书做官的思想仍然很严重,很多学者没有去做官,是因为没有机会。蔡先生的思想是,有那么一批学者,即使有机会做官,我也不去,我只做纯粹的学问。

  蔡元培先生的办学理念还有注重文理,注重基础学科。他认为大学应以学为主,不以术为主,所以他上任后把工学院割掉了,北大奠定以文理为主的学科传统,蔡先生认为大学就应该做基础性的学问,技能性的可以独立出来作专门学校。他认为大学并不是职业学校,大学是知识探寻的地方,而不是为未来工作探寻的地方。

  陈教授说,蔡先生还有两个教育思想很重要,一是有教无类。当年,北大教授免费为校园的校工、杂役开办夜校,开中国大学的风气,这个传统如今已经在北大恢复。二是美育。蔡先生有句著名的话就是“以美育代替宗教”,尽管这句话在学理上不太成立,但这个教育方向是对的。讲远就是恢复中国的礼乐传统,说近就是素质教育。蔡先生当年在北大开办了各式的研究会,书法、绘画、音乐、戏剧,作为校长,他居然亲自为音乐研究会写章程,他的目标不是想培养的专家,而是想培养一个有趣味的人,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基本的修养。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应为校训

  陈平原教授在国外大学访学的时候,当外国学者知道北大并没有校歌和校训的时候都很惊讶,陈平原说这可能也是北大特色,太多元反而难以统一,不过如果真有校训的话,他觉得应该是蔡元培先生的那句著名的话“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句话一听就知道是说大学,一听就知道在说北大。

  陈教授把两句话拆开解释一下,他说前一句代表着“积极的自由”,后一句代表着“消极的自由”,他更看重后一句,这是制度性的设计,允许所有人的自由。蔡元培先生主持的北大,各种学说并存于校园之内,北大聘请教授,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只要有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授。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只要你课上得好,管你是保皇党还是革命党,辜鸿铭可以拖着辫子在校园里散步,痛骂革命党,只要你的英国诗歌课讲得好就行。蔡先生认为不同的学说应该允许在校园里并存、竞争,他相信学生有选择的眼光和权利。

  一流学者不应做校长

  陈平原教授说,最近频频爆出大学校长抄袭论文的丑闻,他认为,学术研究本来就不应该衡量一个校长是否优秀的标准,一位大学校长能够把学校管理好已经很了不起了,还能把学术也做好,那就是胡扯,除非他的学术是别人做的。

  “一流学者不应做校长”,这是陈平原教授几年前的论点,当时也引起一阵争论,陈教授始终认为:“大学校长最好是通才,而非专家。大学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当好伯乐,而非自己去做千里马。”他说,一般把一门学问做到顶尖的学者,都会有自己的学科盲点和偏见。蔡元培先生不是哪一个学术领域的一流专家,但他是拥有高等知识的通才,他对文学、史学、哲学、美术、音乐、政治、伦理和教育都有洞见,对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有兴趣,这样的人最适合做校长。

  事实上,蔡先生在做北大校长期间,没有出过一本学术著作,他的著作都是在国外访学和考察的时候写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蔡先生全心全意做校长,他做校长的时候除了行政工作外,最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演说,蔡先生认为,演说才是校长的文体。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实际大部分是蔡元培先生的演说,蔡先生的演说稿从来都是自己亲自写的,据陈教授考证,最多听众的一场演说居然有5000人,在没有麦克风的时代,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蔡先生的演说影响了一代青年才俊,陈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他查证了蔡先生在湖南的一场题为《美术的起源》的演说,笔录者是毛泽东,后来这份由毛泽东整理的演说稿刊登在《大公报》上,而蔡先生在南开中学的一场演说,笔录者是当时南开中学学生周恩来。

  蔡先生不仅自己演说,他还发动北大的教授们去给各界人士演说,蔡先生联合北京其他高校,举办北京暑期学术演讲会,让大教授们去给普通北京市民讲文学、历史、防止病虫害、相对论。

  陈教授说,蔡先生的演说落为文字仍然非常精彩,可惜的是,至今仍没有找到他演说的现场录音。

  大学校长最好是通才,而非专家。大学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当好伯乐,而非自己去做千里马。”


最后更新[2009-7-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