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关山月:承梅之秉性的岭南画派大家》
     阅读次数:155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山月:承梅之秉性的岭南画派大家

2009年07月28日 星期二
关山月:承梅之秉性的岭南画派大家

◇ 晶报记者 邓妍 实习生 严奉利

□关山月大事年表

  1912年:出生于广东阳江埠场镇那蓬乡。

  1935年:进入“春睡画院”习画,成为高剑父入室弟子,由高剑父改名为关山月。

  1939年:在澳门举办“抗战画展”,并应邀至香港公展。

  1940—1942年:创作《漓江百里图》。

  1947年:与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黎葛民、杨善深在广东民众教育馆举行六人画展。

  1949年:关山月来到香港,参加人间画会。

  1958年: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兼国画系主任、教授;同年由国家委派前往欧洲主持“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

  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亲自为该画题字。

  1978年:任广东画院院长。

  1982年:赴日本参加日中邦交十周年庆祝活动,于日本东京、大阪举办“关山月画展”并出版《关山月》画册。

  1983年:与张大千、赵少昂、林文杰合作创作了《梅兰竹芝》。

  1987年: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特别奖。

  1990年:在纽约东方画廊举办了《关山月旅美写生画展》。

  1994年:为国务院紫光阁创作《轻舟已过万重山》,随后又为全国政协礼堂创作《黄河魂》。

  1997年:关山月美术馆在深圳市落成。

  2000年7月3日: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89岁。

  岭南画派开艺术风气之先,把中国画传统与西洋画技法相结合,走国画革新之路。作为岭南画派一代宗师高剑父之徒,关山月深悟恩师提倡的新国画精髓:折衷中西,以中为本;融会古今,以今为魂。他的画既直追古人,又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他善画山水花鸟,尤以写梅见长,终生推崇“不动我便没有画”、“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成为岭南画派大家。

  关山月毕生致力于国画的探索、创新。西北一进,他既承继岭南画派之风,又广纳百家之长,把北方的壮美与南方的秀美糅合于一体,发展了岭南画派的画风。徐悲鸿称其“风格大变”,郭沫若赞曰“国画之曙光”。

  在关山月的人生旅途上,有着多次选择的机会:师范毕业,他放弃安定的教书生活,从零开始,拜高剑父为师做画艺学徒。广州沦陷,他不安于澳门避难,宁愿迎着日寇的枪口,回到漫天烽火的内地寻找战地创作的机会。在重庆,他婉辞师伯陈树人的荐举,不当国立艺专美术教授,而漫避西北积累创作素材。他数十年如一日以高师“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赠言自警,自持操守,自甘淡泊,一心忠于艺术,以布衣为乐。但他也不忘国家的兴亡,民众的疾苦,曾投入师生“反饥饿,反迫害”的邂行之列。在艰难生活中,关山月一直坚持在艺术这条路上踟躇前进。

  关山月一生爱梅,他种梅、画梅、写梅。笔者写关山月,也想以梅相喻,刻写其在艺术成就,人生品德,还有他对中国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岭南新派启先知

  恩师高剑父的教导,对关山月的一生影响深远。在高剑父一百周年诞辰时,关山月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少小涂鸦学步时,

  彷徨歧路遇恩师。

  曾忧泉水出山浊,

  砥砺终生幸自持。”

  诗中所透出的情深意切可见一斑了。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生长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小学教师,喜爱栽种梅花。受父辈的熏陶,关山月从小也喜欢上了梅花,并立志要画出梅花的清香艳丽和傲骨风韵。

  在上世纪30年代广州画坛上,最吸引关山月的是岭南画派的新国画,尤其是该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早年都直接参与民主革命实践,致力于推动中国画朝反映现实生活和大众化转化,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承继居廉撞水撞粉的技法,又通过留学日本引进西方绘画的观念和日本画渲染气氛、表现质感之技法,遂成为折衷东西、融会古今的“新国画”,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崭新的技法格调,令关山月心悦诚服。

  关山月的才华得到高剑父的赏识,将其收为门下,进入春睡画院,取艺名为关山月。从此,关山月开始了艺术道路的新历程。

  1938年秋,广州沦陷,关山月追随高剑父来到了澳门。高剑父把从来不肯拿出来让人看的古画,以及竹内栖凤、桥本关雪等日本画家作品的复制品,拿出来借给关山月临摹。在这段时间里,关山月白天到渔村写生,晚上整理画稿或临摹、创作,他不但直接从高剑父那里学习有关绘画的知识和技法,以及熟习高氏所设计的“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框架,而且也在观念上逐渐接受了老师强调的反映现实人生和为大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学说的熏陶。恶劣的社会环境和艰难的人生遭遇使得关山月对同样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与自己命运相似的底层劳苦民众充满了同情和关注。后来,他在写生稿的基础上相继完成了《中山难民》、《渔民之劫》和《三灶岛外所见》等揭露日寇侵华暴行、宣传抗日的人物画作品。

  在朋友的帮助下,关山月把这些作品全部装裱好后,于1940年1月中旬在澳门的濠江中学举办了首次画展,展出作品百余幅。这批作品顷刻轰动了港澳,引起了文化界、新闻界的重视。在香港的著名文化人端木蕻良、徐迟、叶灵凤、黄绳、任真汉等在报纸上发表了评价文章,说关山月是“岭南画界升起的新星”,抗战题材的画“逼真而概况”,“真实地描绘了劳苦大众在日寇铁蹄下的非人生活”,“有力的控诉了日寇的野蛮行为”,“能激起同胞们的抗战热忱”。

  行脚有心师造化

  1940年3月,关山月决定返回内地到抗日前线写生,举行“抗战画展”。临行前,恩师以杜甫《佳人》中的诗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赠别,这成为关山月一生的座右铭。

  关山月一生踏遍祖国山河进行写生创作,而对他艺术人生影响最深的还是敦煌之行。 1943年初夏,关山月夫妇与赵望云、张振铎从成都出发,一路西上,到了敦煌莫高窟,已经是中秋。在莫高窟考察临摹古代壁画的一个多月中,关山月历尽艰难,每天早早带着画具进洞窟,靠着妻子手举暗淡的油灯,艰难地进行临摹。其为献身艺术而甘愿吃苦的精神,换取了巨大的收获。一个月中,临摹了近百张敦煌壁画,这不仅使他了解到这所辉煌的古代艺术宫殿,也使他找到了一所深蕴民族魂魄的艺术大学,对他以后的中国画创新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南西北壮游,对于关山月来说,既是他在中国画革新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他漫长的艺术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以游历写生的作画方式,为当时中国画坛开拓了一条新路。如果说1940年在澳门、香港举办了第一个画展是关山月艺术生涯中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这几年来的游历写生,构成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笔墨当随时代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关山月常常带学生到农村、工厂、建设工地,以及利用在北京或其它地方出差、开会的空隙画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生活的写生,每到一个地方去体验生活,都关注当地新的建设事业,用最大的热情去反映新生活的面貌。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同时代脉搏感应,跟人民忧乐与共,呼吸相通。他常告诉学生:“不是生活中缺乏美,而是缺乏观察美的眼睛……如果到生活中去视而不见,对生活无动于衷,必然身入宝山空手回。在生活中发掘不出美,又如何创新?”“我主张认真地继往开来,对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传统既继承又发展,赋予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表现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这就是今天所谓的‘笔墨当随时代’”。

  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在他画梅上,他并非执意于“为画梅而画梅”。梅花是前人吟诗绘画的传统题材,历史上已有不少名家产生过无数不朽佳句,而且各家各派的风格极其丰富多彩。在关山月看来,画梅在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中国文人画中,是最为普遍也成就最高的。他的老师高剑父在倡导中国画革新时,也提倡“新文人画”,即摒弃旧文人画逃避现实、遁世消极的思想,要求新文人画具有积极入世的时代感。

  关老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书画作品颇丰,他一向把自己的作品视若亲生儿女,即使在极其艰苦的抗战时期,也不舍得把有意义的作品卖掉,因此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作品能够较系统地保存下来,全部捐给了深圳。

  

 

  他试图在中国文人画的“推陈出新”方面多做些尝试,认为题材愈老愈要创新,所作愈多愈要创新。能让今日的中国文人画也做到“雅俗共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然而,也正是因为“笔墨当随时代”的观念,证明了在画画过程中,很多作品变成了历史的产物。关山月的一些作品被认为是当时顺应时代的样板画。在关山月美术馆,笔者看到了一幅关山月创作于1965年的作品《快马加鞭未下鞍》,红色的山脉,好似腾飞在其中的马儿,多少有点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解读说,这幅作品体现了毛主席提出的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思想,有时代的烙印。陈湘波也提到了关老创作的红梅,他认为这较完美地体现了毛主席《咏梅》诗的内涵,是顺应当时的需要。作为一个画家,没有用简单的口号和标语,他严肃地坚持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艺术的突破,这不容易。而代表作品《绿色长城》则是他深入生活的作品。关山月的女儿关怡说:“当时,父亲是三次下乡,深入生活,看到风沙地种满了树,感觉远树如层波叠浪构成一道绿色屏障。恰是一道‘绿色长城’。他想表现的是画里有画,画外有画的境界。为此他构思了很久,与当地的民兵聊天,最后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出来的。此画是写实,而在艺术语言上也别具一格。”

  实际上,用创作表现现实生活一直是关山月所秉持的。关山月的人物画《今日之教授生活》,就是用写实的手法来描画出了李国平教授的生活,真实反映了抗战时期后方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关怡说:“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父亲就记录下来,让后代人去理解。现在的老师再跟学生讲起那时的事,多半都讲不清楚了,就带学生去看父亲的画。学生们看了就能大概明白了。”

  1993年,关老书赠给潘鹤的一副对联“不随时好后,莫跪古人前”。这实际上表明了他的态度:坚持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但绝不是讨好时风的媚俗,坚持“师古人”的原则,但决不跪拜在古人前。

  画梅须同梅性情

  关老的艺术创作都是心情的反映,就像关老一生爱梅,他画的梅花有思想,烙上了他的喜怒哀乐。正所谓“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古人爱梅自称“梅颠”、“梅痴”,关山月则最喜欢“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性格。他把梅花看做良师益友而称之为“梅师”、“梅友”。

  关山月的梅花被称为“关梅”。关怡认为,父亲画的梅花里有思想和心情,他的梅花就像性情的晴雨表,映照着关老的高兴与悲伤,这是人梅合一的境界。每逢节庆或是重要的日子,关老都要画梅。打倒“四人帮”的时候,他创作了《松梅图》;1997年香港回归,关老题诗咏梅;快到千禧年了,关老画了《梅花俏笑新纪元》;他还为广交会的开幕画梅。“以梅咏怀、以梅言志,梅是父亲情感的寄托。而实际上,梅花苦寒、高洁、愈老愈精神的品格,正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在关老看来,所谓画梅须同梅性情,写梅须具梅骨气。他曾言:我不反对卖画,但我画画绝不是为了卖画。

  1942年,关山月在成都举办画展,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大为称赞。著名艺术大师张大千解囊认购了画展中标价最高的一幅画。此消息顷刻传遍成都,参观画展的人与日俱增,买画的人也争相而至。可是画展结束后,关山月却欠下了一大笔画债。由于画展上展出的一幅《玫瑰花》的画上,贴了二十几张要求重画的订件的红条子,关山月不得不天天依样画葫芦,临摹自己的那幅作品《玫瑰花》。他觉得这么干下去,不是在追求艺术,而是在为金钱而进行简单的机械劳作,妨碍了他实现行万里路的心愿。于是,他停止继续复制,收拾简单的行装,离开成都,北上经兰州到敦煌去写生作画。从那时起,他就发誓永不画玫瑰花,绝不为追求钱财而出卖自己的灵魂。所以此后,人们再也未见关老画玫瑰花了。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钱海源回忆这样一段往事,1944年冬天,关老在重庆举办“西北纪游画展”期间,美国驻重庆大使馆的一位新闻处长,愿出高价将画展中临摹敦煌壁画的近百幅作品全部买去。关老严词拒绝道:“我这些画,出多少钱都不卖!”这样,当年耗费心血,吃尽苦头,在艰苦条件下临摹的那批敦煌壁画,才得以保留至今,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真品。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画在市场上身价倍涨。有一次,关老同著名作家秦牧到北京一间画店去浏览,画店经理见后,连忙将他们请进客厅里,并兴高采烈地大谈中国画在国内外艺术市场价格如何吃香和昂贵,名家的作品如何抢手。并隐而不发地向关老试探道:“像您老的画,拿出去一定争购一空。”关老听后笑而不答。在场的秦牧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这件事时,很动情地写道:“我特别欣赏他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用一句中国的古语来形容,他真配得上称为‘物物而不物于物’,而是恬澹自处,精益求精地从事艺术活动。”

  关怡说,关老青年时代曾靠卖画为生,那样的卖画是以画养画。解放后,他除了应邀参加一些义卖活动,几乎不卖画。“有人以为,父亲应国家机关和一些公司单位邀请去画画都拿报酬,实际上他常常是分文不取。他很乐意去服务,总是爽快地答应。”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山月作出了把绝大部分个人画作捐献给国家的决定。这些作品后来就入藏了关山月美术馆。关老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书、画作品颇丰,他一向把自己的作品视若亲生儿女,即使在极其艰苦的抗战时期,也不舍得把有意义的作品卖掉,因此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作品能够较系统地保存下来,全部捐给了深圳。

  砥砺终生力图新

  关山月对中国现代美术的贡献不仅在于作品与其艺术观念,还有他对美术教育所提出的改革。

  上世纪60年代,美术及美术教育领域出现了种种错误观念和思想,有人认为“中国画不科学”,要以“西洋画改造中国画”、“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自然也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在教学实际中,由于西洋素描与中国画专业基础脱节,中西绘画不同体系的争论焦点往往发生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关山月立刻站了出来,他坚持提出必须有一种与中国画体系相适应的,和中国画专业不脱节的素描,明确中国画以白描为基础的造型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汲取西方艺术之长,融会贯通创造新的写实技巧,建立中国画自己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他到欧洲主持《 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 ,既积极介绍中国绘画艺术,又认真研究世界名画。找到了现代派画风与中国画相通之处。这更激发他进一步保留传统国画以形画神的笔墨和气韵,补充现代技法注重光和质以及空间感的友现,使国画更有生气和现代感。

  要把理论通过自觉的实践变成看的见的现实,是有一个艰苦的摸索的过程。关山月以身作则,率先在课堂上用毛笔对模特直接写生。经过他的多方努力实践与推广,才初步形成了中国画以白描表现对象结构、质感和神采的中国画基础教学体系。

  他在中国画发展所走的路甚为漫长和艰辛,但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关老曾多次说过,他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近十年来也一直在进行《祖国大地组画》的创作计划。可不想,2000年6月30日深夜,关老突然脑溢血辞世。

  关老虽然没有留下遗言,但是他有几个未竟的心愿却是关怡一直铭刻在心的。老人家总说还没到过台湾、西藏,还想回敦煌看看。“记得父亲去世的时候,正当他的梅花艺术展在深圳展出。他希望有机会在台湾展出他的梅花。欧洲的观众对中国画也知之甚少,父亲也希望能够在欧洲办展览、作交流。”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艺术史教授沈善宏在题为《岭南画家关山月先生的艺术》一文中写道:山月“以他独特的风格、笔墨、色彩……为表,其道德文章,人格修养为实。”

  陈湘波在1996年曾参与整理关老的作品,因此与关老有过长期的交往联系。在陈湘波看来,关老是个心性极高的人,是一个不会轻易满足的人,这也注定了他要承受许多难以为人道的苦衷,和旁人不易理解的孤独。“在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人生历程中,先生是受到过极大压力的,但我从没有听他透露过十年浩劫中所受的苦难,从来没有听过他的抱怨和牢骚。这是关老的胸怀。” 陈湘波说。

  □链接·同代撷英录

  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中国山水画大家。

  李可染师从林风眠、法国名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研习西画。1946 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解放后他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他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黎雄才

  黎雄才(1910—2001)广东肇庆人,著名画家,与赵少昂、关山月、杨善深并称为岭南画派第二代四大著名画家。黎雄才早年师从高剑父,后到日本学画,曾任广州美术学院顾问、教授。

  1948年,黎雄才担任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2年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1952年至1959年任武汉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其间创作了长卷《武汉防汛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黎雄才擅长巨幅山水,画作气势雄浑,自成一格,其画松亦为一绝,被称为“黎家水”“黎家松”。其代表作品有《潇湘夜雨图》、《寒夜啼猿》等。


最后更新[2009-7-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