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战士,但战士也有他疲劳的时候;毛泽东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领袖,但领袖也有他难隐的伤痛。当一切都是那么的无休无止没有尽头,也没有光明的时候,一种情绪就出现在我们战士兼诗人也兼领袖的人的心头了,那便是归隐、归去,采菊东篱,南山见月。
会是这样吗?
从1975年6月上旬毛泽东让大字本注释组为他注释并于7月得到的几首陆游的诗来看,毛泽东是不是有着这样的一种情绪?这里,我们和读者朋友一起来品味和把玩毛泽东当年过目的陆放翁的几首小词: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处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渔家傲 寄仲高》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鹊桥仙》
山村水馆参差路,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掠地穿帘,知是竟何处?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鸾台鳌署?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
自古儒冠多误,悔当年、早不偏舟归去。醉下白萍洲,看夕阳鸥鹭。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山尘土。休顾,早收身上江上,一蓑烟雨。
——《真珠帘》
读归隐诗不一定有归隐意,正像读边塞诗并不一定得亲往大漠征战一样。但是,这中间寄托的情绪因素是谁也否定不了的。毛泽东是不是在某一个瞬间也有过“独去作江边渔父”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毛泽东确曾想过要叶落归根终葬韶山的事。便是在他临将离去的头一个晚上,湖南方面还作好了他来家乡安度晚年的一切准备。

(让毛泽东读之泗涕滂沱的《枯树赋》,这是原本封面。)
有家终是归不得,托语梅花寄相思。毛泽东多么想将自己的这些“雅愁”诉与他人,求得共鸣,以舒解心痛。但没有人懂得他,没有人会想像他也有个人苦衷隐痛。在他的最后岁月里,他的身边只有两个读书不多的护士和秘书了,一个是张玉凤,一个是孟锦云。毛泽东想和她们谈谈《红与黑》,谈谈《红楼梦》,谈谈江淹、谢庄、纳兰性德,谈谈黄琼李固雪赋别赋。但没有谁能与毛泽东对话,没有人能赶上他的思维。由于疾病的原因,他的口水不时的下流,但他的头脑里还有一片辽远的天空,那里还有苍鹰在飞,云狗互变。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却看不到这一切,他们只看到了一个有着统帅大权的衰老的躯体,以及那说不清是怪异还是伟大的一些举措。这样,巨人的烦恼产生了,小女子的烦恼也产生了。这实在是一种必然。
于是,毛泽东向着更深远的地方寻求慰藉,而唯其如此,他的行为也就更是怪异和不近情理。他躺在床上看书,对于为他精心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会突然大声地吼叫着:“滚出去”(这多么的不近情理呀?搁谁身上谁受得了?)。但此刻的毛泽东也许正在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里: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不在。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梅花引 . 荆溪阻雪》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楼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 . 听雨》
毛泽东正与蒋捷在对话,你去夺下他手中的书卷,让他休息,或者还说这是组织上定的规矩,毛泽东他能让你不“滚”吗?这就是“冲突”的起源!
人是需要理解的。
晚年的毛泽东犹其需要人的理解,包括现在我们对他的理解,不然,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是不大安稳的。
那么我们怎么样去理解毛泽东?说他关于《水浒》的谈话就是要发动一场政治运动吗?说他定性天安门事件就是因为他确实恨那些闹事的“暴徒”吗?一切都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可以这样说,就像他想去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而身体状况已经不能容许他再走一步了,他实在也是没有办法,一切都听别人在“弄”了。过去我们听多了这么一句话,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实际上,晚年的毛泽东是个真正意义上“普通”人。笔者在这里倒是想强调这么一句俗语:老小老小,老了也小。——我多么期望我们的读者们都能从一个老人,一个“小老头”的角度去理解一下晚年的毛泽东啊!也许,正是从这样的一个“人”的角度,才会有我们尽可能接近事实近旁的机会。
有这么一件事,(本书里有记载,)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小”的一面:
老人家七二年初突然休克后,从此,身体情况一天不如一天,有时饭也吃不下,不想动筷子。这种情况不久就被湖南省委知道了。老家的领导人经研究,决定将湖南人喜欢吃的一种叫霉豆腐的“菜”带去北京,并且带去了做这种霉豆腐的方法。毛泽东收到湖南人的礼物后,很高兴,食欲大增。工作人员对这种菜实在是不敢恭维,特别毛泽东身边的医务人员,认为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东西,是绝对不卫生的。他们担心会引起毛泽东的喉部发炎,进而引起咳嗽。果不然,吃了几天后,毛泽东的咳嗽厉害起来。医务人员因此向毛泽东进言,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菜”是不宜或要少吃的。毛泽东一听,不高兴了,“我家乡带来的东西,他们会害我吗,况且,我们湖南人不是世世代代都吃这种东西吗?”毛泽东没有将这话说出来,存在心里了。这是因为,最近一个阶段,尼克松要来北京,毛泽东正认真地与医务人员在配合治疗,说出来,对大家都不好。2月17日,与尼克松会谈完毕,待客人一走,毛泽东发话了,今天准备参加救治(为防止在与尼克松会见时毛泽东身体突然发生情况,整个会见过程中,在毛泽东身后的屏风后边站了不少准备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活动的医生,都辛苦了,由我毛泽东请客。
这于医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
开席了,菜上来了。让医生们吃惊的是,上来的第一个“菜”就是曾经他们批评过的“霉豆腐”。毛泽东自已先吃了一筷子,然后指着让医生也吃。医生夹了一点点吃了后,毛泽东问:“这霉豆腐好不好吃?”医生的回答是大家可以猜出来的。毛泽东因之很开心。
你能说出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吗?
说“报复”,“恶作剧”?或者“毛泽东特有的幽默”、“领袖人物处理问题的方式”?
都是,都不是。因为所有“是”或“不是”都言重了。
他就是一个老人,一个有几分幽默的倔老头。你说人小了不懂事,他就是不懂事了。
而且,这故事还在发展——
后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对他说:“主席,我觉得你不该开这样的玩笑的,人家医生建议是一片好心,再说也是有科学根据的,都是为了您好,是为你的健康着想。”
毛泽东又是村夫式的那种思辩:“请人家吃饭,当然要拿出我认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呀。我也没有问他什么成分(指霉豆腐含的成分。医生曾经作过化验,说这种“菜”里含的成分复杂,主要是有一种白色念菌,对身体不好。),只是问他好吃不好吃嘛。人家回答得也好,只是说好吃,也并没有扯什么成分的事。”
看了上面的这个故事,你对毛泽东有了一些了解吗?
由此推而言之,我们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毛泽东的所作所为都在一种特定的“约束”下去看待,我相信,对当时历史的理解就要深刻一些了。

(这就是供毛泽东阅读的“大字本”,每本注释出来后,印数最多15本,最少5本。这是《洪皓 江梅引》的第14、15页。本书分三次上送累计达9本。)
于是,本人在写作《凭阑静听潇潇雨》一书时,便先着手于这些毛泽东每天的所作所为的大致线索去了,由是,才在正品没有出来之先,就有了这本《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的行踪日志》一书。当读者读完这本书,从一些近乎琐碎的“日志”中知道了毛泽东每天的一些作为,也就不难理解当时年代为什么发生了这些事而没有发生“事后英雄”们所要求发生的那些事的原因。我认为,这样由读者们自己得出的结论,恐怕要比其他方式强行“说”出的结果要好一些。
我期待着朋友们与我交换看法,不过,最好是在看完“正品”《凭阑静听潇潇雨》以后。
(注意:如需转载与摘编本博文章,须注明“一清博媒·凤凰站”,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