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老上海逸闻:“麒麟童”周信芳与富家女之恋》
     阅读次数:158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上海逸闻:“麒麟童”周信芳与富家女之恋

老上海逸闻:“麒麟童”周信芳与富家女之恋
国际在线 www.crionline.cn 2007-07-12
 

  有人说,三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及西安、北京那么悠久,但它毕竟是中国近代社会变化发展的缩影,因此值得好好收藏、整理、研究。《上海珍档》的出版,传递出了一些人们希望了解的半个世纪以前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信息,尽管是一鳞半爪,但显示出了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价值。本报特摘选其中若干篇,以飨读者。

  老上海跳舞业的流变

  交际舞随侨民传入上海

  跳舞是指交际舞,又称“舞厅舞”(ballroomdance),一种西方人喜爱的社会交谊手段,它是随着侨民一起进入上海的。早期被上海人译为“跳戏”,后来才改称“跳舞”,上海人只把它当作一种蛮滑稽的“西洋镜”,是只看勿白相的。

  外滩2号的英商上海总会建成于1864年,里面就有跳舞厅。1872年《申报》载《沪上西人竹枝词》多首,其中有描述西人跳舞的:“玻杯互劝酒休辞,击鼓渊渊节奏迟。入抱回身欢已极,八音筒里写相似(思)。”

  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但是,西方的跳舞一开始很难被上海人接受。这一方面因中国传统礼教严禁妇女参加社会活动,更在于跳舞是一种奔放的、激烈的全身运动,“三寸金莲”的小脚女子根本难以适应。

  “百乐门”上海滩独领风骚

  辛亥革命后,新政权把缠足当作对妇女迫害的陋习给予禁止和取缔,不过放足的女子依然是“小脚女人”,行动依然不便,上海跳舞业须待未缠足幼女成年后才会兴旺发达起来。

  据记载,1922年英商开设的大华饭店(旧址在今江宁路美琪大戏院一带,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世俗婚礼在此地举行,并举行盛大舞会。原建筑于1930年左右拆除)设立营业性舞厅,成了上海乃至全国出现的第一家商业性公共舞厅。但是由于当时会跳舞的中国人少得可怜,所以营业情况并不理想。1923年,总部设在天津的中国影戏公司为了抢占上海电影放映市场,在派克路(今黄河路)创建卡尔登大戏院(今长江剧场),为吸引观众,戏院还附设卡尔登舞厅和卡尔登咖啡馆,它成为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商业性舞厅。

  据1928年《上海指南》记录,当时上海有大中华、巴黎、桃花宫、远东、爵禄(西藏路)、月宫、凤凰、、大东、东亚、新新(南京路)、嫦娥(天主堂街)等十数家舞厅,大部分集中在西藏路、南京路、北四川路一带。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迅速增大,上海人的跳舞也蔚然成风,商业性舞厅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70万两白银在静安寺兴建ParamountHaII,中文名为“百乐门”。“百乐门”舞池地板为框架整体结构,下面用许多汽车弹簧支撑,即所谓的“弹簧地板”,当众人共舞时,会产生震动或倾斜,造成一种兴奋的感觉;中池和小池一般提供集团包租;习舞池则配有专职教练员,无偿为初习者服务。

  “百乐门”首创上海娱乐业的签单制度,有一定身价的熟客可以签单消费。据说,一次新沙逊洋行老板沙逊到“百乐门”白相,他准备签单时,恰遇一位不认识沙逊的服务生而被拒绝签单:“你假如真的是沙逊,何不自己去开一爿跳舞厅,省得来此地被人家轧进轧出。”沙逊十分恼火,后来果真造了“仙乐斯舞厅”。

  “弹性女郎”与“舞女风潮”

  那时,跳舞是一项时髦的娱乐活动,但会跳舞的人不多,敢在公共场合男女相拥跳舞的更少,于是跳舞学校、跳舞养成所等纷纷开设,专教要时髦、不懂舞术的青年们。当时,愿意在舞厅跳舞的男性较多,而敢于去舞厅跳舞的女性很少,于是舞女就作为一种职业产生了。

  舞女,英文叫作dancinggirl,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谑之为“弹性女郎”。“弹性女郎”往往主宰了舞厅的命运,为此“百乐门”订立了严格的陪舞制度,规定只有经过考核并发给伴舞证的“弹性女郎”才能进入“百乐门”伴舞,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弹性女郎”和跳舞者的利益和安全。据说,“百乐门”一位优秀“弹性女郎”的收入可达“百乐门”中级职员的10倍以上。“弹性女郎”队伍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上海舞厅业的发展。

  跳舞业在旧上海被列为“特种商业”,舞厅秩序直接关联社会治安,所以,租界和华界先后多次制订和公布《管理舞场条例》、《舞女规则》、《取缔舞女营业规则》,对舞厅及舞女的营业方式和约束舞女行为作出规定和限制。

  1947年7月,国民党政府颁布“勘乱建国总动员令”,9月9日,上海市政府为配合“总动员令”,落实“厉行节约”措施,下达“禁舞令”,限9月底前关闭全部营业性舞厅。当时上海依赖舞厅生活的职工达2.7万人,此令一下,立即遭到反对,“弹性女郎”们立即组织起来,冲进社会局,把平日颐指气使的官僚们吓得屁滚尿流,狼狈鼠窜,政府只得下令暂缓推行“禁舞令”。此事在上海史上叫作“舞女风潮”。

  1949年解放后,上海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舞女出路,逐步关闭舞厅。1956年,上海的营业性舞厅基本关闭,替而代之者是“苏联老大哥”带来的“交谊舞”、“集体舞”。□薛理勇文

  周信芳情恋风波真爱受阻

  1928年,时年不到30岁、艺名“麒麟童”的周信芳正活跃在上海京剧舞台上。当时上海一个大户人家的爱女、芳龄18的裘丽琳在看戏时,爱上了周信芳。裘丽琳的外祖父是苏格兰人,因此她身上有四分之一外国血统。两人的自由恋爱很快成为小报竞相追逐的花边新闻。但是纵然“麒麟童”名声再大,在上流社会看来,他终究不过是一个“戏子”,况且周已有了妻室,更使得裘家对最为宠爱的小女儿“三小姐”严加训斥,强行看管,不许出门。

  裘丽琳兄长裘剑飞的“老头子”是黑社会大佬张境湖。为此他邀请了二十多位小报记者赴一品香饭店,一则派发红包,一则暗示大家“识相”。果然煞住了小报炒作周裘相恋的风头。

    控制舆论之后,裘剑飞派人警告周信芳:与裘丽琳断绝来往,否则将他赶出上海,还要向他“借只脚用用”。同时,裘剑飞雇了眼线日夜盯梢周信芳,不让他有自由活动的空隙。

  私奔出走

  外部压制的力量强大,但热恋情人更加矢志不渝。裘丽琳在家里写信托人外出时投入邮筒,周信芳收到信后则派跟班到裘丽琳窗下的街道上来回走几趟,裘丽琳便知道信已为周郎收到。

  这时,一位出身官宦、留英回国接掌庞大家产的年轻人进入裘家视线。裘母当即应下这门婚事,派人到天津把裘丽琳的庚帖送去,然后带回男家定礼———一对金镶翡翠手镯和一只8克拉钻戒。

  但就在这个时候,裘丽琳乘家人看管懈怠,穿着睡衣拖鞋伺机逃出了家门!然而她不敢去找周信芳,而是坐上黄包车先去了圣贞德女校一位要好的中国同学家中。这位同学便前往通知周信芳。周信芳觉得,现在裘丽琳只有离开上海,先暂避到苏州去。于是他当即去火车站买票。当天黄昏,周裘两人便到达了苏州。周信芳在阊门外找了一个僻静干净的小客栈将裘丽琳安顿下来,登记时用的是假名,两人以兄妹相称。然后周信芳当夜又赶回上海,因为次日还有他的戏码。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裘丽琳把门锁好,绝对不要走出房间。

其时,裘家早已发现“三小姐”不见了,等到裘剑飞携手枪带人直扑周信芳家时,周已不知去向。四处

追寻之下,在火车站问到一个“黑帽子”(票务人员),他漏嘴道:因为自己是京戏迷,刚刚才将周信

芳领到去苏州的火车座位上。裘剑飞立即带着人马连夜赶往苏州,在各大旅馆逐一搜索,一无所获。

  裘家勃然大怒。他们登报公开谴责裘丽琳,并声明和她脱离关系。

  裘丽琳只好给母亲写了好几封请求宽恕的信,但是毫无回音。在受到人身威胁之下,裘丽琳只得以法

律进行自我保护。于是,上海的好几家大报在同一天登出了某著名律师启事:本律师受聘于裘丽琳小姐担

任其法律顾问,本律师的当事人已经成年,依法享有公民权利,任何人无权限制其人身自由和侵犯其合法

权益,否则本律师将依法提起诉讼云云。

  回归上海

  在当时的上海,法律也许可以暂时保护裘丽琳的人身自由,但是无法排解周裘两人所遭到的各种势力

的压迫。于是,“麒麟童”和上海滩上“大人家”的小姐裘丽琳不得不离开上海。但是两人恩爱厮守,周

信芳时常在外埠跑码头唱戏,裘丽琳则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多年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并且终究获得美满的结果。也许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周信芳在这段时间里,办妥了与前任妻子的离婚事宜。这就使得与裘丽琳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他

们的接纳具有了合法性的基础。而周裘两人的事实婚姻木已成舟,时过境迁,怨愤渐渐疏淡,骨肉亲情又

渐渐重新萌生。其次,裘丽琳非常聪明。当时上海滩的戏班背后都有黑社会势力,这时,她背着周信芳,

私下里跑去给黑社会的老大磕头赔罪。这个方法果然奏效,在黑社会“谅解”以后,周、裘一家重返上海

的麻烦也就得到了结。

  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当时上海的社会风气已经十分开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地方经由法

律认定的自主婚姻和自主离婚,在全国的比例是最高的。

  回到上海后,周信芳和裘丽琳在一家最著名的酒店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而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是

3个孩子的母亲和父亲了。□李庄文

   

附:另类周信芳
    

  如果一个人也能算一派,那么京剧“麒派”很孤单,只有周信芳一个。这个“麒派”老生不同于其他演员之处,不仅在于塑造的戏剧人物性格都很有硬度,更在于在那样一个社会时代环境
  下,他洋派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与其所钟爱的传统戏剧看似多少有些矛盾。
  ■海派艺术符号
  京剧本是在北京繁荣起来的艺术,周信芳却留在了上海,上海京剧有周信芳一个,却抵得过北京许多。据说上海人很难在心底长久而又诚恳地崇拜一个权威,但却可以崇拜一个自己看着真正觉得舒心的人物,并不是京剧重镇的上海,就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卫护住了一个奇特的周信芳。
  1906年,从小随父母过着漂泊艺人生活的浙江慈溪人周信芳首次来到了上海,这个艺名叫“麒麟童”的娃娃生便与这个城市展开了一段长达70年的情缘。从上世纪20年代的声名鹊起,到抗日战争前的独步南方京剧舞台,再到50年代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一提起“海派”艺术,还能找到比“周信芳”更恰当的符号吗?
  ■洋派的艺术家
  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时髦的洋玩意儿纷纷登场,周信芳对此表现得兴致盎然。他喜欢跳舞,有时去舞厅,西服革履、神采飞扬,大家只觉得这是个很洋派的京剧艺人。但他曾对弟子们说过,“我有时去跳舞厅,这倒并不是我对华尔兹、伦巴有什么特殊的兴趣,我是去琢磨舞步的。那些舞步引发出我对舞台上走台步的改进”。
  在女儿周采茨眼里,青壮年时期的父亲周信芳,是一个胆大包天、想到做到的男人,而且也很时髦:“他舞跳得非常好,喜欢看电影,会把好莱坞电影里男主角的形体表演运用到自己的京戏舞台上。”
  被公众熟知的京剧艺术大师其实涉猎十分广泛,周信芳一生出演过600部整剧、编过200部戏,在京剧这个行当,他既是戏剧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又是大胆勇猛的革新家。他追求进步,对涌现的新兴艺术形式总是很有兴趣,不但为我所用,还热情地身体力行,洪深、欧阳予倩、朱石麟、费穆等都是他的好友兼合作伙伴。
  电影在那个时代还是个新鲜事物,看电影成为继去某某舞台看戏之后的另一大时髦消遣活动。一些戏剧界人士甚至认定电影将成为戏剧的掘墓人,但周信芳却不像他们那样悲观。1920年,商务印书馆提出为他拍摄戏剧电影,他欣然接受,这也是他初次“触电”。
  对电影的热爱影响到了周信芳的戏剧表演方法。一次他教弟子演《坐楼杀惜》,演到宋江杀人后,只见他站起来身体稍稍摇晃一下,然后右手拾起地上的匕首,放在鼻子边嗅了一嗅,若有所悟,接着做向前刺的动作,左手好像去抓人,踮起脚尖。这样抓了三次,再小步冲前,随着锣鼓声,脚步踉跄,眼神恍惚。
  弟子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而且这一段戏以前都不是这么演的。周信芳解释,这段表演是从美国明星考尔门那里学来的,他觉得这样表演有助于表现宋江的内心活动。(据《新世纪周刊》安安/文)

 

最后更新[2009-8-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