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梁子民 毕文昌:学术批评何妨与人为善》
     阅读次数:147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梁子民 毕文昌:学术批评何妨与人为善

梁子民 毕文昌:学术批评何妨与人为善
时间:2009年8月23日 作者:梁子民 毕文昌 来源:中国青年报 


梁:在中国,这些年学术批评有所活跃,互联网起了很大作用。在纸媒体独大的时代,学术批评只能依赖编辑提供表达空间,批评文章发不出来是常有的事。批评的声音不能进入公共领域,等于没有批评。网络的出现,特别是博客的出现,拓宽了批评的管道,原有的障碍基本上不复存在。谁想就学术问题发出批评的声音,已经成为一种个人自主行为,用不着经过别人同意。加上有杨玉圣这样的人热心此道,创办学术批评网,给学术批评打造了专门的传播平台。其他网站,也可为学术批评提供管道。应当说,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中国的学术批评领域有点百家争鸣的味道了。 

毕:我觉得,和理想的状态相比,现在的学术批评还有许多不足。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没有得到必要回应的情况还存在,更多的是,学术失范、学术违规、滥竽充数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得不到应有的揭露和监督。许多人身处学界,并不把学术当作志业,学术在一些人眼里成了换取名利的敲门砖,学术评论也容易异化为名利场上的吹鼓手,真正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还是比较罕见。在人文领域,就我有限的视野而言,吴迪、何蜀办的电子刊物《记忆》对史云、李丹慧所著的《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一书开展的讨论,算得上是近年来一次少有的认真的学术批评。该刊先后发表了十几篇不同角度的评论文章,都是出自学术同行之手,都是深思熟虑的专业意见。这些批评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批评缺点不留情面,肯定优点没有轻率的溢美。更值得一说的是,作者对这些批评意见都抱以诚恳感激的态度,写出回应文章,择善吸纳,又不盲从。这样在高层次上展开论辩与切磋,有利于学术思维的深化。学术观点和而不同,各方通过争鸣成为诤友。 

梁:学术批评分为许多层面。打假和争鸣虽然都可以叫学术批评,但解决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对于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当然不能姑息迁就。但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就应当讲究学者的风度,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表达的权利。与人为善,语言要文明,不能恶语伤人。 

毕:学术争鸣也叫学术商榷,当然要对批评对象保持起码的人格尊重。现在有些批评文章,没有与人为善的意识,使学术批评变成意气之争。从事学术研究,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什么类型的错误,就是什么类型的错误。整体上站不住脚,和枝节上的失误,性质不同。比如有的文章把人名、地名、书名、年代或某一句诗文说错了,一般来说,这应当算枝节上的失误,对此我以为指出即可,不必抓住一点,随意挖苦,无限上纲。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学术研究中从不出现类似的失误。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全盘把握批评对象的整体水准,而不是以偏概全。如果以一点失误,否定别人的长期积累和整体水平,甚至怀疑别人的研究资格和人格,这就超过了正常的批评限度,容易使学术批评成为酷评。而酷评是没有建设性的。 

梁:说到学术批评中的人格问题,我以为还是要提倡胡适说过的话:政见可以不同,但我们不能轻易怀疑人家的人格。在学术批评中,我也认为,失误可以随时指出,一般应当就事论事。不能因为抓住一两处失误,就否定别人的学风,乃至人格。在学术批评中,对于枝节性的失误,最好是以更正的方式直接指出,不宜用杂文的方式冷嘲热讽。这不是与人为善的做法。如果批评的对象本身文风就有问题,武断霸道,那就更应当坚持说理,不能以语言暴力对抗语言暴力。网络的优点是拓宽了表达空间,但也给不文明的语言提供了撒野的机会。真正的学者对此应当有所警惕。 

毕: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些人自己有某一方面的偏好和积累,而这方面恰好是别人的短处。因为经常留心这方面的材料,很容易看出别人的失误。这种情况下,可以如实地指出失误,但不宜以自己的长处笑话别人的短处,流露出幸灾乐祸的心理。 

梁:看别人的文章,有两种不同的心态。有人习惯于先看别人的长处,有人习惯于先挑别人的短处。我主张交友时应当保持必要的慎重,阅读时则不妨多看别人的长处。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换位思考,博采众长。在学术批评领域提倡这些风度,我觉得没有坏处。
最后更新[2009-8-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