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名师备考
文章标题: 《阮秋红:虚词,打开《蝉》情感大门的钥匙》
     阅读次数:342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阮秋红:虚词,打开《蝉》情感大门的钥匙

 

虚词,打开《蝉》情感大门的钥匙

                               南山区松坪中学  阮秋红

 

香港作家小思的随笔《蝉》被收进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课,文章极短,语言朴实,内容浅白,但情感变化先抑后扬,且含蓄委婉。对于初一学生而言,用传统的诵读讲解法,的确半节课可以完成,但是却错过了“品味”这一学习语言的好方法。

笔者向来认为: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是感知文本语言魅力、感悟人文内涵、感受价值观念的课堂。而感知文本语言魅力,是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起点。感知语言魅力,是有方法可循的,最常见的便是“品味词语”。那么,一节语文课怎样引导学生去“品味词语”?找准切入口,无疑就是找到了解读课文的钥匙。

笔者很喜欢《蝉》这样的短文,它具有随笔闲散自在的特点,又有作文主旨集中突出的借鉴意义。在授课之前,笔者曾上网查阅了《蝉》的教学设计,却发现,授课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引导学生关注“蝉”本身“17年”地下生活与“一个夏天”地上的聒聒,从而去认同作者“哪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这一哲理结论。其实,追寻作者由“烦”到“宽恕”的情感变化,了解其“水到渠成”的行文痕迹,学生最终才能或者认同作者观点、或者产生新的哲理感悟。笔者在反复阅读课文时发现:一系列虚词的运用,在表情达意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再重读课文: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没有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它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声音却那么的响,响彻一个夏天!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宽恕了那烦人聒聒!

    离开了加点的虚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者的情感就无法含蓄表现。可见,虚词在表情达意上有时是不可或缺的。

虚词是高中的知识要点,怎样让学生找到这把开启课文情感大门的“钥匙”呢?笔者认为:生活语言就是语言学习的好范例!于是,开篇时我借用几句口语让学生感知虚词能在句义相同的情境中促生情感的不同。这几组句子是:

“你做得好!”

“你做得真好!”
   
“你竟然做得这么好!”

“你何必做得那么好?”

以具体的语言情境去体味语言的微妙区别,学生很快领悟虚词及其作用,虚词的抽象概念也就无须解说。于是开始明确本文的两个学习目标: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用词,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近二十分钟时间,学生在小组长的带动下,逐一地品味文中的虚词,达成共识,偶有争议,教师建议设置相关的情境造句体味,于是课文情感的把握流畅自然,最后,教师设置了四个环节来检测课堂自主学习的结果:

1、用这样一个句式上台展示学习结果:

“我们小组认为:       句中‘   ’用得好,它体现出作者     的感情,作者仿佛在说:‘蝉啊,你      ’。”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作者通过蝉的生命现象,悟出什么道理?

4、你能结合文章,“望文生义”地去解说“先抑后扬”吗?

 这四个环节,涵盖了本文学习的方方面面,但是,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都基本能一一完成。而且更为欣喜的是,不需指导,诵读水平较初读时明显提高,孩子们对“蝉”这一生命现象的思考也不完全与作者相同,有认为“生命自在胜于精彩”、有认为“即使短暂,也不能自顾自地不受约束”、有认为“要善于包容他人”……甚至有就“作者是讲‘生命态度’还是颂‘生命价值’”而展开辩论的。有一个颇有文化素养的学生,向同学们解说了自己的看法:作者取笔名为“小思”,应该是源她对生活点滴的思考;香港作者写作往往不是为了歌颂某种精神,而是引人思考一些生活应有的态度……

课堂这一系列知识内容与人文内容的生成,可不是教师一一讲授的!

如果说,每一篇课文就是一座文学的殿堂,那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来到殿堂门口,交给学生开启大门的钥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孩子们殿堂中学习语言、体验文学、感悟人生。这就是有“语文味”的课堂……笔者虽然遗憾这一系列内容的落实不能在一节课上完成,它所耗用时间远超传统教学,但是笔者还是很高兴地看到,在第二节学习席慕蓉的《贝壳》时,教师略作点拨——“关注形容词”,孩子们已轻车熟路地自主学习课文!

                                                    2009-9-11

 

 

附评课:    小目标蕴涵大智慧

          ——从阮秋红老师《蝉》教学目标设计中得到的启示

            

 南山区松坪中学   王宝银

 

2009910下午第二节课,阮秋红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了一节语文开放课,课题是《蝉》(这是一个电脑和投影暂时都没有的教室)。

一进教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端正秀气地写在了黑板上:

教学目标:1、品味用词,体会感情。

2、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目标下面板书一组句子:

你做得好!你做得好!你竟然做得这么好!你何必做得那么好!

看罢目标及例句,我先是一惊,后又一虑。惊讶于目标如此具体单一,忧虑品味的竟然是虚词,虚词可是高中的语法知识,小小的初一学生能行吗?怎么突破这可是个难点。带着“一惊”和“一虑”,我听完了课并与老师进行了交流。

一堂课的目标为什么设计的如此具体单一?

交流中发现,这首先是课堂改革的需要。目标具体单一,切入课堂教学的口小,便于明晰地展开语文课堂改革的实验模式,有利于探讨教学各环节规律性的特点。其次是学情的需要。初一新生面对新的学段和学境,各种常规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正处在养成教育阶段,又要参与课堂改革,如果课堂目标多而杂,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再次,是基于“心教一课,胸怀单元”的单元整体布局,每一课的具体目标都是单元整体目标序列的具体环节。这种安排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教学任务,避免了因一课目标单一,导致单元整体目标遗漏的问题,是把单元整体目标细化具体化到每篇课文,从而突出课文重点的大手笔,是老师“小目标构建大安排”、“小目标蕴涵大智慧”“心教一课,胸怀单元”教学思想的智慧体现。敢于取舍,突出重点。第四、目标设计体现了语文的味道,突出了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即品词达意,嚼句生情。又紧扣了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品词悟情是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必备和必考的技能,如果不是课标、考纲烂熟于胸的人,很难有这种前瞻性、智慧性的实用而有效的目标设计。

这一重点目标设计给我们的启发是:初一学段,在学生还处于养成教育时期,各种常规习惯(如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还未培养成的条件下,要培养课改的习惯,目标设计单一具体,围绕目标硬性训练,反复强化,使学生尽快适应养成教育阶段的各项基本要求是有效途径之一。我认为松坪学校生命教育的一大特色——阳光体育,这种四肢发达的形体艺术训练,达到壮观震撼的效果,初一学生尚需两个月,那么松坪学校生命教育的核心特色——“阳光课堂”的改革,初一学生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才会收到壮观震撼的效果。因此不要急躁冒进,稳扎稳打,积小成大才是有效途径。

老师又是怎样落实目标的呢?

这是一个深入浅出,匠心独具的突破。

虚词是高中阶段才纳入教材“正堂”的语法知识,在初中教材体系中直至初二才在附录中出现,初一学生懂什么?可小思的《蝉》文意蕴深厚又情感含蓄的表达恰恰是藏在虚词的细腻运用里,老师会怎么办呢?课堂上她并不纠缠于概念的明确,连虚词的名字都没提。而是围绕黑板上的四个句子作起了文章。以下是当时教学片断实录: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四个句子:

你做得好!

你做得好!

竟然做得这么好!

何必做得那么好!

自己读一读,体会每个句子表情达意的差别。(学生纷纷自读)

师:大家齐读这四句话。

生:齐读。

师:情感有差别吗?

生:有

师:是哪些此造成了情感的差异?

生:真、竟然、这么、何必、那么。(学生纷纷讲这些词带来的具体变化。)

师:这就是虚词,我们感受到了它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小思的《蝉》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词语表达细腻而又变化的情感的……

瞧!一个复杂的语法现象被她轻而易举地化为导入文章情感的线索,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学习目标中。如果不是底蕴丰厚的老师,难有如此独特的设计,我在网上搜遍了《蝉》文的的教学设计,竟无一篇是从这一角度入手的,我惊讶于她的敏锐,也钦佩于她的老道。最初的多虑,真是杞人忧天了……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竟是那样的顺畅自然。学生在《蝉》文“烦”——“宽恕”的情感主线上,开始寻找产生这一先抑后扬情感变化的的虚词,并品评这些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具体作用,然后及时地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体会。当学生由最初的读文无意,到后来较准确地读文生情的时候,听课的老师纷纷点头赞许……

尽管这堂课没来得及归纳板书就匆匆下课,存在重点梳理欠缺,课堂结构不完整,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欠火后等问题,但并不影响老师在探索当堂预习、当堂展示、目标集中、指导批注、品词悟情、体现语文特色等诸多环节模式中的亮点。给我们的借鉴是多方面的。后来,我了解到学生在学《贝壳》一文时,主动寻找形容词来解析文章的情感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的艺术就是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自己去撬开篇章,探寻文情。由围绕老师“公转”到逐渐围绕课本文本“自转”的培养过程。

囿于笔者的肤浅,难以深悟老师的教学艺术,有感于诸多思考,写下体会,贻笑大方。

                                           2009-9-12

 

,
最后更新[2009-9-1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