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青翠!
告别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回到南京师范大学会场,继续聆听专家的报告。程少堂老师的报告睿智、幽默,可心头弥漫的沉重却让人无法像其他老师那样释怀一笑!
为照顾返程的老师,下午的会议在17:00就结束了。我乘坐的火车于晚上20:57才发车,看看时间还充裕,我乘车前往中山陵,投入那一片宁静的青翠中,让心灵回归平静与自然!
这里确实是一片青翠呀!
汽车盘山而上,只见道路两旁林木葱茏,洒下一路清幽,让人神清气爽!
走进陵园,看到的依然是一片青翠。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于道路两旁两两相对,形成一片肃穆之景。
来到中山陵,只为朝圣心中的伟人——孙中山先生。
有人说中山陵的台阶就像卢沟桥的狮子一样数不清!确实是这样。由中山陵广场踏阶之上,迎面是一座冲天式石牌坊,抬头仰望,坊额正中写着两个大字“博爱”。“博爱”原出自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而孙中山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这两个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啊!
由博爱坊向前走,走过一段长长的、幽静的墓道,就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宏伟的中门横额上书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正是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中9米高的英碑上,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颜体大字。只是背面没有铭文,大概是因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那些国民党的元老们无法用文字概括出来的吧!
走出碑亭往上看,石阶连绵不断。拾阶之上,只见10级为一段,一段一个平台。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先生的敬仰之情愈加浓厚。
终于登上顶台,回头远眺,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感觉先生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远处的青山,山外的蓝天,足以让人呼吸停止。低头鸟瞰,却发现392级台阶全倏忽不见,而只见平台!
眼前就是祭堂和墓室了。祭堂的门额上,有“民族、民权、民生”阳文篆字,居中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浩气长存”四字直额。进入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来到墓室,则安放着孙中山着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据说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
久久地凝视着先生的卧像,心里默念着“博爱”“天下为公”“浩气长存”“民族、民权、民生”,猜测着先生如尚在人间,会是什么心情?一定依然会为祖国统一而积极奔走吧!
离开中山陵,带走一片宁静、万分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