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喂——出来》教学方案
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 彭艳
一、 教学目标
知识:
①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画出“情节链”
② 明确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③ 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能力:
④ 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⑤ 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德育:
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思,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
二.教学重点:理解现实与想象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结尾的含义,领会小说的主旨。
四.教学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学发展到今天,让人类很有成就感。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却又渐渐远离了自然,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而大自然有时又无情地报复了人类。让我们越过时空隧道,来到未来社会,看一看那儿会发生了什么事?
有一天,一位正在建筑物上施工的工人听到了一声奇怪的呼唤“喂——出来”,这声音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共同走进日本作家星新一创作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去联想,去想象。也许小说带给我们不仅仅是愉悦,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板书并出示目标
课题:喂—出来
二.简介作家作品
星新一和他的微型小说。
三.整体感知:
① 多媒体显示三幅漫画:
第一幅:画上无底洞,围着许多人。
第二幅:有许多垃圾车开来。
第三幅:工人头顶上飞来一块石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漫画,推测漫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② 提问:A.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把握故事情节。
B.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课堂交流:
学习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复述。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拔并归纳。
教师点拔: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微型小说也不例外。复述时,宜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思路要清晰。
板书设计:
庙塌
开端 洞现
洞深
叫声
小石头
栅栏
记者
科学家
发展 看客
警察
情 用绳量
用强音测
主张填
商人买下
节
原子能反应推的废料
机密文件
高潮 尸体、废物、污水
日记本、照片
假钞、犯罪证据
叫声
结局
小石头
教师总结:小说先渲染新发现的一个洞深不可测,后来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各种各样垃圾都扔进洞里,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可奇怪的是,最初对着洞口的一声叫喊传来了,扔进洞里的一块小石头飞来了。
四、作业设计:
学生归纳文中的成语:
黑咕隆冬 颤颤巍巍 深不可测 陆陆续续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争先恐后 反反复复
闻风而来 无所不知 镇定自若 寸步不离
小心翼翼 无所不至 众目睽睽 震耳欲聋
源源不断 经久不息 胸有成竹 不容置疑
扫兴而归 满头大汗 异口同声 源源不断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心安理得 万无一失
逍遥法外 慷慨大方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雨后春笋 接连不断 得意洋洋 微不足道
第二课时
一、 合作探讨、深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师问: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垃圾和“三废“?
作者为什么幻想那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人们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气看成了无底洞。城市的废物和污水排放到海洋里去,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漂流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海看做深不可测的洞了。人们把废气排向大气中,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飘散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气层看做是深不可测的洞了。这样的洞承担着城市的清洁工作,城市的一切污物将由它们来妥善解决。
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都源于一种苟且心理,作者幻想出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正是集中表现了人们的幻想,讽刺了人们的幻想。作者假想有这么一个洞,既可以用来表现人们的幻想和可笑,也可以警醒世人:不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二、 透过小说情节,我们可以领悟到哪些道理?
明确:小说写道:“刚开始时,村人们都有点担心,生怕会出什么事情。”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他们担心的事情,不久真的出现了,一声“喂——出来!”奇怪的叫声之后,一块小石头也飞来了,接下来,倾泻到洞里的各种各样垃圾都会倾盆而下,这个城市就要遭殃了。可惜当初人们的担心未能阻止荒唐行为。商人为利润驱使,村民见到眼前利益也不坚持。如果重视人们的忧患意识,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起初,有道理的话往往不被重视,盲目的冲动却非常强劲,结果吃了大亏,才悔不当初。可见,凡事只有冷静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人们只顾拼命地扩大生产规 模,从而给城市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公害。可是,要想治理这些公害却相当困难,无论是谁都感到棘手。并且,人们都只愿意在生产性企业公司工作,谁也不愿意天天和各种各样的垃圾打交道。”这些想象的情节完全是现实的。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社会公害。治理公害确实是棘手的任务。但这是无法回避的,舍此决不能保护环境。
小说中说“城市垃圾倒进了这个洞里,有相当一个时期,海洋和天空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晴空万里,清澈如洗。”——这也就是说,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时也给人们带来利益,人们还会因此而欢庆“胜利”,得意洋洋,殊不知“胜利”潜伏着隐患,而且隐患显露之初,人们还不注意,直到公害危机人们的生存,才会警醒。世上有许多事情都是这样,例如盲目垦荒伐木,人们何尝不为农田面积的扩大、木材产量的增加而欢天喜地,但是,过了若干年,洪水肆虐,人们才醒悟当初伐木垦荒破坏了生态,造成了水土流失,带来更大的损失。由此可以领悟:保护生态环境,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
文章的题目“喂——出来!”富有哲理。环境污染的因素不断积累,到时就会造成严重的公害。世上什么事都是如此,不断积累,量变引起质变,结果就“出来”了。鉴于此,负面的事情做不得,小错误要及时纠正,正确的事情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教师归纳:想象的世界是虚幻的,虚幻的情节多数是根据现实生活加以想象的,将现实事物附加上一种幻想,就是一种想象物。想象与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 研讨赏析:想象的技巧。
师问:
1.科幻小说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你对本文作者的想象如何评价?
学生自由发言:
生甲:作者的想象奇妙,有趣。深不可测的黑洞,是一个奇特的想象;垃圾扔进洞里,世界如此清爽,不料有一天,垃圾却从天上飞了下来,更是一个奇妙而有趣的想象。
生乙:作者的想象丰富,生动。情节联翩而至,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那一串跌宕起伏的情节链足以让人动心了。
生丙:作者的想象合情合理。每个情节都很自然,最后小石头飞来,也合情理,垃圾既然没有消除,有朝一日自然会造成环境污染。
2、 作者的想象世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师点拨:想象应有一个基本情节,一个大的框架。有了框架,才能进一步想象许多具体的细节。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无非是发现一个深不可测的洞,人们用来倾倒垃圾,最后垃圾飞回来了。想象的关键是构想一个基本点,构想一套基本情节,有了这两个“基本”,想象的翅膀就可以展开了。
从这篇科幻小说的想象世界中,我们还可以悟出,单有基本情节还成不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故事,必须进一步想象具体的细节,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象,就能想象出一系列具体细节。如:怎么让洞出现呢?村里人会有哪些反映?城里人知道了又有哪些动静呢?如何测量洞的深度?这个洞怎么成了城市垃圾箱……
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充分展开,用具体的情节去加以充实。
3、 请同学把自己读过的科幻小说介绍给大家,说说其想象的独特之处。
4、 聪明的你,有编写科幻小说的灵感了吧?那就别等了,让思维上路,让想象飞扬吧!
学生可先构思一个情节,再编写具体情节。
四、难点探讨:
探究小说的结尾,理解文章的深意
提问:①在小说的结尾,那奇特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师提示: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尾的含义。
明确: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来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要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②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
生1: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惩罚。
生2:谁制造祸害,祸害就会加在谁身上。
生3:我想起了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生4: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
生5: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饱偿自己酿成的苦果。
生6: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本性的多面性,复杂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得过且过、草率从事、盲目冲动……
师总结:同学们的见解很独特,最值得赞赏的是:即保护环境,善待自然——这一点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五、作业设计:
1、 读完小说,你认为这个洞最有可能是什么?里面会有什么?
2、 展开合理想象,为小说结尾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