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初中语文教师群"(88517164)群员原创——
如何让古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福田区景秀中学 李敏
古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据调查了解,
现代的中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既繁琐难学又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抵触和畏难情绪。许多中学生经过多年的古文学习也没有真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更别说形成一定的古文知识体系了。现阶段,在中学语文古文教学中常常出现一种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昏昏欲睡,我们的中学语文古文教学正面临着一个“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苦”的尴尬境地,而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师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有效的古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采用分组竞赛的教学形式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策略,下面就以《桃花源记》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首先,我设计了这堂课的以下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的朗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本文大意,掌握重要文言词义
3、探究作者的政治理想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陷入思考,该采取何种教学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若按从前的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来,学生会不会觉得枯燥,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采用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生生互答,教师点拨”的小组竞赛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主动发问,真正感受到“我学习,我快乐”的氛围和享受,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前两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比较简单:我把几个段落的朗读和翻译的任务“承包”给各个小组,各小组再推选代表来主持学习,比如学习第一段时,第一小组的同学就选派代表来朗读和主持翻译,并应对别的小组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如果他也不能解决,就由第一小组别的同学起来帮助解答。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由于采用了组别竞赛积分的模式,整堂课上,学生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和表现欲望,发言踊跃,集体荣誉感强。在学习过程中,当其中一组的同学代表朗读和翻译之后,别的组的同学就认真地指出他朗读过程中的不足和翻译的错误,以期减低他们组在这一项目上的得分,而被发问的同学也不甘示弱,不会答的就“回家”搬援兵,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在给对方“挑刺”发问和解答的过程中,同学们也进一步的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在完成上述两个目标的学习后,我话锋一转:“刚才同学们的表现旗鼓相当,下面我们来一起思考一个高难度的挑战性问题:“文章中所提到的美丽的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说真实存在,有说是作者虚构的,这时老师顺势引导:“大家先不忙下结论,考虑成熟后再来谈你的观点,只要你言之有理就可以为本组加分。”这样一来,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的学习热情被完全激发,这时教师再顺势引导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进一步引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这种以小组竞赛为核心的新型古文课堂教学形式同以往灌输式的传统古文课堂教学相比,后者虽然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较大的知识量的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具有高效,可细一推敲,就会发现并不如此:在授受灌输式的课堂中,学生的兴奋指数、对知识的敏感性、课堂的有意注意等主体学习因素都随课堂的深入而逐渐减低,而从教学有效性上看,我们判断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量而不应该是教师教学完成的知识量。而在新型课堂教学形式上,虽然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知识量较少,但学生学习状态和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建构知识。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谁优谁劣不言自明。
在采用小组竞赛为核心的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了教师的课堂一元权威,是探究和建构的主体——学生的兴趣、需要和问题驱动了学习,而非传授者的要求牵引学生的学习。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也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滞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努力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其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而采用小组竞赛为核心的古文教学恰恰体现了这样的一种理念,因而课堂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的学习氛围。
如何激活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其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以小组竞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形式正是打开大门的一把钥匙,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一把“火引”,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熊熊燃烧,那么古文课堂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取而代之的将是课堂无处不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