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活动课教案
第四单元 到民间采风去
翠园初中部初二备课组 朱亦海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了解民间习俗,培养生活情趣.
三.教学难点:
1.培养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2.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老北京的叫卖声的录音,引发学生兴趣.
老北京的叫卖声
小贩街头叫卖的声音称市声.各地有各地叫卖的特色,北京通称”吆喝”.北京小贩吆喝起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其声调悠扬和美.妙处在于它的季节感非常显著,听到门外一声叫卖,就有一种直觉,某一季节已来临了.陆放翁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史梅溪的”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都得自实境的启发.侯保林说的相声中,极善于学唱北京小贩的吆喝.一声”闹块尝啊”的买瓜声,听起来清脆爽朗,悠扬铁似,北京小胡同多,离大街远,且那时交通不便,一切消费用品,包括食,用,修配几乎无不取之于窜街小贩,因此住在北京的人,于街头小贩已结下不解之缘,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喂小金鱼儿来哟------“
“悍洋铁-----壶奥.
“零卖布头儿哦”
“小枣儿的豌豆黄儿来,大块儿的唉”
“哈蟆咕嘟大田螺狮来哟”
“扒糕哇,筋刀酸辣呀----“
酱豆腐,臭豆腐”
“卤煮喂,炸豆腐”
“酸甜的豆汁儿来----麻豆腐”
“葫芦儿----冰糖的啊”
送财神爷来拉---请喽”
(二) 我们的方言(以下活动,选做两三项)
1、小知识。你知道吗?汉语方言有七大类,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查一查有关资料,看看你家乡的方言属于马一种;在你所属的县市,主要说哪几种方言?
2、小游戏。你平常时在家,可能经常用方言和家人交谈。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分组模拟一家人(爷爷、奶奶、父母、自己)在饭桌上的谈话,用方言交流三四分钟,记录下在发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与普通话差异最大的一些词语、短句,总结它们的不同。
3、编词条。走出学校,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倾听人们的谈话,注意他们使用的鲜活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笑话(要求内容健康),在班上与同学交流;然后选出几个你认为有代表性的方言词语,仿照《现代汉语词典》词语注释的体例,编写几个方言词条。
(三).我们的家乡
我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在五十六个民族中间习俗极为丰富.这些民间习俗不仅伴随着历史发展而生存,发展,消亡,演变,而且已其特有的折光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我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每年的民族节目达1000多个,其中总多的民族盛会主要集中在早春,秋天和冬季.如苗族的芦笙会,侗族的三月三,苗年等等.每年节日各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塞龙舟,玩灯笼,演地戏等活动.人们把这些节日比喻为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的百花园.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石板房,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造型奇特的民族建筑,再加上少数民族许多奇特的生活习俗,接待礼仪都将 使我们产生浓厚兴趣.
1、 在网上查找你自己老家的一些民俗习惯。
2、 向你的爷爷奶奶,姥姥老爷了解他们家乡的民俗习惯,为同学讲一讲.
3、根据条件,组织到当地民间进行调查访问,内容包括:当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配有文字介绍的实物,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览。有兴趣的可以采写新闻通讯稿,报道这次活动的情况。或就发现的问题写一则小评论,向当地报刊、电台投稿,以引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4、收集关于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等内容,在班级展示你的成果.
(四)思考讨论:
有不少人,一方面字衣食住行等法国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却到云南、西藏贵州等边远地区去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试展开讨论。
(五)课堂作业设计
1、就你最喜欢的节日,筹备一场节日晚会,将民俗活动结合起来.
2、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写一篇节日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