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深圳市第十届读书月现场作文在福田区益田小学圆满举行。中小学作文题目精彩各异,其中高中组题目是《名与誉》。晶报记者崔燕主任在作文比赛结束后现场采访了翠园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鲁力老师。下面是采访记录整理:
答晶报记者崔燕主任问
记者:老师,你好!
鲁力:你好,谢谢你的采访!
记者:你是哪个学校的老师?
鲁力:翠园中学。
记者:能谈谈你对高中组作文题目的看法吗?
鲁力:好。
本届读书月高中组现场作文《名与誉》的命题很巧妙,给人一种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它不同于往届侧重于形象思维的命题,而是考查作者理性的辩证思维。
说“难”,也“难”;说它“不难”,也“不难”。“难”就难在审题上面,这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名”与“誉”不等于“名誉”。“名誉”是一个单一性的概念,意思是指“名称、名声或名义”;“名”与“誉”,既包含了“名”所指的“名称、名声或名义”的意思,还包含了““誉”所指的“称赞”之意。
通过审题,我们就会打开自己的思路:《名与誉》,在现实现象中大概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有名无誉,诸如“沽名钓誉者;二是有誉无名者,比如那些默默奉献的实干家;三是有名有誉者,就像刚刚去世的钱学森等名副其实者。
审懂了题意,理清了思路,这篇作文就不难了。
记者:写这样的作文对高中生又哪些作用?
鲁力:这个题目较接近高考题目。同时,让高中学生写写《名与誉》这类思辨性的文章,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更有益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名与誉”融为一体的、名副其实的人。
记者:好,命题者程老师也有这个意思。谢谢!(递上名片)
鲁力:谢谢!(握手)
(供稿:深圳市翠园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鲁力 2009.11.7 3点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