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教研研讨会上的发言(2008-11-08 )
从程少堂先生上课说起
好又来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usud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39376e0100b79u.html
10月29——30日,我们在遵义有幸听了“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老师的一节示范课。现在我想结合少堂先生的这一节课谈谈我们对新旧教材的课程设置意图的理解以及我们学校我们组这些年来配合新课程所采取的措施,请各位指教。
少堂先生上课的内容是《遵义菜谱》,说实话,当时的所有教师一听到这个内容,都有些纳闷:这也算什么语文课,这课怎么上?实际上少堂先生的上课,就向我们初步展示了新旧教材课程目标设置定位上的差异。
首先,新教材区别于旧教材的是课程设计思路。旧教材的是课程设计思路是将学生对某一类文体的认识过程设计为由理性→感性→理性。比如对议论文的认识,首先是向学生系统介绍议论文相关知识,然后才集中通过一个或者数个单元的课文的具体学习逐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性认识,而新教材的课程设计思路是感性→理性→感性,比如对议论文的认识,新教材不具体也不集中对其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而是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散落在7-9各个学段,让学生在接触大量的具体文章后逐步加深理解这些知识点。
其次,新教材区别于旧教材的是课程设计目标的差异。旧教材的课程设计目标仅是让教师教教材,教师基本上没有选择的权利,而新教材的课程设计目标是让我们用教材教,构建大语文教学,言下之意,教师可以在总目标的定位下,自主选择相关内容进行个性化教学,从而鼓励我们对教材的创新性使用,比如少堂先生的课,利用一张简单的菜谱,通过组织学生对菜谱的品读、形象而富有个性化的解释以及对小吃背后文化内涵的探究,自然达到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也从而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针对新教材课程设计的这些特征,我们语文组这些年作了如下探索。
首先,针对新教材课程设计思路,我们在进行某一类文体教授中,利用教材,进行示范性教学,然后让学生课外收集相应文章进行比较性阅读,从7年级开始,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总结这类文体的认识,直到九年级,最终完成对相关文体学习的由感性→理性→感性的大循环,这样,学生对某一类文体的认识由于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其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也因为有这些认识,早在2004年我就在全组相应提出“阅读与写作的反刍理论”,并要求七八年级语文课堂作业必须大幅减少,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实践证明,我们的这个路子是对的。
其次,针对新教材的课程目标设计。我们在进行具体的目标教学时,对教材内容进行剪辑重组,即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对教材所选课文进行有选择性的使用。增加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时文进行教学,比如在上游记散文时,由于教材所提供的例子如《周庄水韵》,学生学习时并不能很好的和认识理解游记散文的阅读与写作,于是我就大胆选用梁衡发表在中华阅读网上的一篇有关他游花溪的散文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很快掌握了有关游记散文阅读与写作的规律。由于我们对教材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与传统的每篇必讲相比,教学时间相对宽裕,我们有了更多的与学生欣赏课外美文的机会与时间,客观上也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想,对教材的处理,用邓小平老先生的话说,就是管你黑猫还是白猫,咬得住耗子就是好猫,只要我们能够更好更快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就应该不拘一格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内和课外语文教学资源。程少堂的上课就是典型的例子。
最后,我们在这里也谈谈我们在阅读教学上一点实践经验。几年来,我们组专门针对学生阅读训练中出现的系列问题进行了梳理,我们发现,学生做阅读题时往往存在如下毛病:
一、作题流程不科学,学生在拿到阅读题时,首先是粗略的浏览一下文章,就急忙看题目,心心慌慌的做起题来,结果费时准确性又差。于是我们就明确的规定了这样的作业流程:精读文章→带题阅读→作题。
二、答题不规范,答题时文体特征不明显,于是我们在各类文体的答题模式上进行了规范,并进行了相应的强化训练,几年的结果证明,这些都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以上是我们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教。谢谢。
20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