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少堂: 不修边幅,但自有一股高贵气质
转自:笨石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hiyang78
对程少堂,我神交已久。他是谁,不必在这里多作介绍。简而言之,他是深圳语文教研员,“语文味”学派创始人。我因多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所以对他和他创立的“语文味”网站颇多关注。可以说,我对他心慕已久,只是无缘相见。
昨天终于有机会见到了他。他有点不修边幅,但自有一股高贵气质。他的发言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引人入胜。同行的一位前辈不喜其风格,对他的发言多有微辞。我没有与这位前辈争辩,因为我知道这位前辈对程少堂一点都不了解,争辩是没有意义的。
2.生活处处是语文(2008-11-04 )
转自: 好又来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usude
10月29——30日,我们一行11人赴遵义参加了中小学语文新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会,有幸听取了余映潮、程少堂、李卫东等教学名师的授课,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深圳市中学教研员,华南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老师的一节示范课。
程少堂先生主张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师要大胆玩语文、玩出语文的新花样,这次,我们就亲身体验了他玩了一回。
他上课的内容是《遵义菜谱》,说实话,当时的所有教师一听到这个内容,都有些纳闷:这也算什么语文课,这课怎么上?又能玩出什么语文味来?但接下来的课,我们着实感受到了程老师特别的语文味了:他先让学生熟悉《遵义菜谱》,让他们通过读、品、探,全方位、立体的实现了他的教学设计:学知识、学文学、探文化三个目标,从师生教学的生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有效实现了新课标中有关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三位一体的课程设计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生活处处是语文这一总体思想。
下面,我就程老师的这节课并结合《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谈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一、《课程标准》就教材的编写,明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与弹性,在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立足课本,另一方面要敢于大胆引进生活中鲜活的课外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进行语文教学,一张简单的菜谱蕴涵着无限丰富的语文知识以及中国文化的无穷元素,少堂先生正是凭借这张菜谱的教学,将无限丰富的课外语文资源有效的整合于我们有限的课内语文教学资源中,在充满生活情趣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从而真正回应了《课程标准》中对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殷切期望。那种一味只知道教教材的语文教学既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又让语文教学游离于生活之外,要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只有有效整合和利用课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程老师的这一节课中,对我们新课堂的教学应该有相当的启示。
二、《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纵观程老师的这一节课,无论是组织学生对菜谱的品读、形象而富有个性化的解释以及对小吃背后文化内涵的探究,对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肯定大有裨益,将大语文观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课堂上显现出来的学生的机智与幽默,更张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而这一切的发轫,都与程老师创造性地对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教学机制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对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在由单一的课程实施者到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双重角色的转变中,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从而实现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纵观程老师的这一节课,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一个好的成功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能力不仅体现在其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上,更体现在他的教学思想上,即要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有效地将课内外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有效地调动各种语文元素服务于自己的语文教学。
3. 程少堂先生的课和报告,也很精彩
转自weizhenting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weizhenting2006
2007-12-17
昨天,就是2007年12月16日,到郑州参加“全国名师中学示范课暨高峰论坛”,本来是冲着余映潮先生。但是,很遗憾不知何故,余先生没有到会的,没有能听余映潮先生的教诲,情绪很是低落了一阵子。
好在听到了来自深圳的程少堂先生的课和报告,也很精彩。很算是一种补偿性的收获吧。
程少堂,教育学硕士,副教授。1999年底应聘为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士导师。2001年正式提出“语文味”学术理念,从此便像教育界中的一名厨师,为“味”痴迷。他的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开课,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标志着“语文味”教学流派初步形成。被誉为“语文味派”掌门人。
他提前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版本有两个。一个是十分正经版:“斯人虽已逝,语文味长存!”另一个是比较正经版:“朋友,‘语文味’收进辞典了吗?”
有趣的是程少堂还仿陆游的《示儿》写了一首《示女》:“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新辞通。‘语文味’进词典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在语文味网站发表后,在全国语文教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国各大教育网站都纷纷转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07年12月底,在全国各大教育网站看过程老师这个课堂实录的老师不少于10万人次。
4.程少堂郑州讲学大获成功(转语文味网站)(2007-12-17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9bd3901008bcr.html |
|
|
|
|
【语文味网闲樵报道】继河南周口讲学(上周六至周日)获得成功一周之后,应语文出版社和河南有关方面邀请,本站站长、华南师大特聘硕士导师、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应邀于2007年12月16日(周日)赴郑州市参加“全国中学名师示范课暨高峰论坛”讲学。程老师给郑州市初中学生讲了一堂作文示范课,给郑州初中语文教师作了《语文教师要用语文课证明语文是有趣的——语文味教学流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学术报告。程老师的示范课和学术报告受到郑州同学和500多名语文教师的热烈欢迎。
程老师两个小时的示范课和学术报告生动幽默,全场爆发出的笑声不少于三十次。当报告讲到中午十二点二十分,主持人因为下午的课一点半要开始,听课的老师们还要吃饭,因此催促程老师结束报告的时候,程老师朝台下问了一声“老师们是愿意听我讲下去还是下课吃饭”,听报告的老师中有多人高呼“请程老师讲下去!请程老师讲下去!”在场老师一致鼓掌要求程老师接着讲完。程老师的报告结束之后,老师们蜂拥上主席台索要名片,程老师带去的四盒名片都被老师们分抢一空。
博主 评注:
报道基本上合乎事实,倘若不是程少堂老师先锋“另类”的讲学内容和幽默风趣地讲学风格,听课的老师早就不买帐了,河南的(听课的)老师们是欢迎和接收程少堂老师的演讲的。主持会议的通知上去了三次吧,临近吃饭的老师们几乎没有一个离开的。
|
|
|
|
|
|
5.对语文课的简单思考
寂寞的思索 _ 新浪博客
教书十年,相对而言,该是对教学颇为应手的了。可是,一节课上完后,总感觉间意犹未尽,颇多后悔。从有效性的角度反观,则平平淡淡,不起波澜。特别是高三试题讲评课,更是“没劲”。
行为被动,关键是思想被动,理念落后。看来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设想,讲评课也需要好好地做好备课工作。不能再兴之所至了。
今天看了“语文味”流派程少堂的课堂实录《我是你的同类》。感觉大家风范,不同一般。教学角度新颖独特,大胆舍弃,突出重点。很有个性的一节课。名家就是名家,与众不同是名家的首选!
6.南京学习印象之三(2009-08-12 11:05:4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78ac70100f8a1.html |
|
关于评课人
展示课后的专家现场评课,很好地给参会老师一个自我比照的机会和平台。对于评课人印象颇深的有三位:蔡明、葛维春、刘金玉,前两位思考有深度,引发诸多共鸣;后一位个性鲜明,带有愤青的味道。各位专家的具体评课不再记录,此仅录课后一位“评课”人刘金玉的“听课感受”如下:
1、语文教学需要“打假”:语文课从学生读书开始,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
2、语文教学三原则:A、以学生为本(生本):以全员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全程发展为本。B、从实际出发(真实):从教材意图出发,用好教材;从教师实际出发,不能拿来主义;从学生实际出发,即从学情、问题出发。C、按规律办事(自然):实践认识再实践,学生先做先行;问题探究,暴露、分析、解决、运用;学习过程是先自我学习再合作学习。
2、关于课堂高效:多、快、好、省;课堂即战场,学习即打仗;纪律从起立开始,情感从问好开始。
3、关于文本:以本为本,本是根本。
4、关于“问题”:不让学生暴露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没有发现问题是教师的问题;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教师的问题;不运用学生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
5关于“生成”:教案永远落后于课堂,以学定教,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教;以教促学,教是手段不是目的。
关于报告人
围绕教师专业化,会议安排有三场报告:曹勇军《教师专业化的考察和思考》、蒋念祖《边缘地带—成长的沃土》、程少堂《走向名师之路》(陈军《学习与跨越》因故取消)。
曹勇军印象:朴实:其人、其言;善思:善于从经验中提炼总结,用头脑工作;务实:从实际出发,做好自我。报告提纲:
教师专业化是上不封顶不要保底的动态过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重障碍:
一、学术与职业。教师,首先是一个职业,是一个饭碗,但又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特殊的行当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教师是一个清苦的职业,容易产生心灵的苍桑感。有否教科研眼光是保养涵育自己的重要内容。
二、理论与实践。理论,是一种话语权。教师最佳思维方式:宏观之中有微观,微观之中见通观。教师的三重境界:诗意性与世俗性对立;诗意性与世俗性结合;诗意之中化解世俗,世俗之中发现诗意。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智慧光芒照耀的经验是无意义或残缺的。
三、新旧与中西。太阳下没有新鲜的事情。不拒绝西,站在中方立场上丰富、利用。
四、技术与思想。知识技术化容易狭窄与悬空,应该在知识思想化上作文章、当责任。
蒋念祖报告提纲:略
程少堂印象:思想前位,善于搞笑。报告提纲:
一、何为名师:把课教的有趣,以“趣”的程度是“名”的程度。
二、名师何为:名师要有用自己的课证明有趣是存在的。名师的“讲功”是最重要的。
7. 程少堂作文点评坦荡幽默、点石成金,令人耳目一新
转自: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_ 新浪博客
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主张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话语体系,他的作文点评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发现与小作者对话交流。这样的点评坦荡幽默、点石成金,令人耳目一新,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供了启示。
8.读程老师作文点评有感(2009-05-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1568d0100dacc.html
读程老师作文点评有感
在网上读到深圳程少堂老师的高分作文点评,深感其用情之真挚,文风之活泼,思维之机智,见解之独到,语言之幽默,笔法之潇洒,不禁击掌叫好。
作文是语文教学最难啃的一根硬骨头。对付它,步履蹒跚者有之,亦步亦趋者有之,退避三舍者有之,呼天抢地者有之。还勉强算语文教学有心人的我,在这块硬骨头面前,也长期处于有心改革无力回天的尴尬状态:对这根骨头,不晓得到底该如何烹调;手忙脚乱弄熟了,又常常不知道该如何享用。山重水复总无路之后,作文教学自然成了鸡肋——干脆就任学生随波逐流自生自灭算了。学了无数的作文教学理论,看了无数的所谓作文教改,多少有些“语文阅历”的我却依旧糊涂:喧嚣的理论和花哨的实践根本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作文教学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幻想。
但是程老师的高分作文点评却让我眼前一亮!
作文点评并不少见,君不见,它们在各式应试的书籍报刊上频频现身妄图吸引更多的眼球吊来更显著的经济效益。这类功利化的点评弥漫着经济时代的铜臭味儿。程老师的作文点评显然是纯粹“公益化”的。作为语文教研员,没有责任和义务去做这样一项繁琐沉重的工作的。一线教师都明白,如此评改,哪怕就只有一篇,也是“伤筋动骨”耗费元气的事情。大部分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完全可能站了一辈子讲台之后,都没有勇气和心力去这样点评一次。程老师能够这样做,我想是源于他“语文味儿式作文教研”的指导思想,他是想以他自己的躬身实践来展示语文教师应该有的一种语文精神:下水舞得长河浪,上山量得齐天树。作文甘苦冷暖自知,语文教师应该多写下水文,即使不写下水文,也必须在作文的点评中展示自己对于写作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理解,对于教育的理解。唯有如此,写作教学才能扎扎实实的回到教学的真与诚的原点,语文教改才是有本之木有根之花。
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深圳语文教研的务实特点。在中国这个最年轻最繁华最发达的都市之中,有这样一位埋头苦干的教研员,带动了这样一群兢兢业业的语文教师,实在是让人感动且赞叹的。
中国不缺人,缺什么?在今日世俗功利的社会中,缺的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筋骨和脊梁”,缺少“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我一直在想,这段话如果用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怎么理解。当你读到程老师的课例和他的“语文味儿”研究理论,读到他的高分作文点评,你会有醍醐灌顶之感:语文教学的“筋骨和脊梁”,应该是一种天真烂漫的赤子情怀,应该是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探索精神,应该是一种我手写我心,我心言我志的率性和大气。作为教研员,程老师“挽起袖子”亲自上阵,演绎出了《荷花淀》、《咏雪》等系列精彩语文课。从这些课中,你会看到一个积淀深厚,才思泉涌、奇思妙想源源不绝的可爱可敬的语文教师。读程老师的高分作文点评,你更会看到一个坦荡幽默、点石成金、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深圳语文总教头。指点作文,激扬文字,粪土一切陈腐的师道尊严和条条框框。南京大学的斐显生教授说,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心中有爱,肩上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程老师是在这样的追求着,而他,也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位身先士卒者吧。而语文的“为民请命”之“命”,“舍身求法”之“法”,也就聚焦在他的事事身先士卒中吧!
9. 道成于学藏于书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0e8300100cho5.html
上大学时一个教育学的教授说“要教书,必须先读书;要教好书,必须不断读书,终身读书!”后来看《学记》其中有一句说“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我想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我教学生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读书,可以说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平时上课之余,读得多的还是教育理论和专业方面的书了,我从苏霍姆林斯基、皮亚杰、 “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经典中启蒙,我在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的精辟论述中成长,我从钱理群、吴非、朱永新、孔庆东、摩罗、余杰的作品中学会了思辨,我从程少堂、程红兵、李镇西、陈军、韩军、黄玉峰老师的思想中得到充实,我从黄全愈、王定华的“第三只眼”看世界,看教育大家的文章作品,你会觉得高山仰止,肃然起敬,让你觉得你所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10.程少堂作文点评欣赏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a48a190100ewrt.html
(2)鉴赏优秀点评,感受点评展示人格魅力的作用。
指导学生进入“语文味儿”网站,欣赏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点评的高分学生作文《以思想串连美丽》。师生合作朗诵。老师朗诵文章,学生朗诵点评。然后讨论:从点评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程老师?
附程少堂老师高分作文点评(节选)
以思想串连美丽(程按:标题有思想。)
汨罗是美的,不只因为它波光粼粼,更因它回响过屈子的悲歌;乌江是美的,不只因为它蜿蜒千里,更因它濯洗过霸王的银枪;赤壁是美的,也不只因为它的兀自峥嵘,草木繁密,更因它倾听过东坡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程按:开笔文思恣肆开阔,文词华丽典雅,主旨半含半露,很抢眼但是很模式——要是评卷老师看多了这种开头再看这篇,也许就会审美疲劳。)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山川秀美,不胜枚举。奇山异石,良木嘉草固有着自身(的)自然美,然而这种美是平面的、静止的,(程按:你年纪太小,所以童言无忌,敢说大自然的美是平面的、静止的。等你活到我这把年纪,你就知道,大自然的美是立体的、变化的,或说是不变中有变化的——所谓沧海桑田是也。)任其斗转星移,自生自灭,到头什么也留不下。(程按:以上语言很好地糅合了文言,但认识不到位。若真如作者所言,自然美到头什么也没留下,那如何理解贺知章“唯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如何理解《三国演义》开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惟有一文人骚客,倒骑毛驴,纵酒狂歌,漫步于此,觉得铺天盖地都是诗意的倩影,遂作诗一首或撰文一篇,镌之, 石崖,以和山间明月,空竹幽篁,乃至后人俱传诵之,(程按:文白夹杂,不伦不类。)这美景才应着这诗文活了,(程按:“应着”用得好。)活在史书里,活在时间里,活在人们代代相传的思想里。(程按:这些认识不错。自古美人要英雄捧,英雄要美人捧,江山要文人捧。文人捧出的江山,美得别有一番滋味。)
(程按:本段作者的思维稍有偏差,他强调人文的力量是对的,但贬低自然之美值得商榷。自古江山亦要文人捧,但自古江山也捧文人——没有钟灵毓秀,哪来地灵人杰?自然之美,造化之神,艺术只有“师神奇师造化”的份,所以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说法。实际上,古今中外,无论多么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造的美,都源于大自然的启发——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如此。“江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正唱出文人与英雄人物在钟灵毓秀的大自然和历史面前的无限感伤与无奈。)
师生讨论实录摘选:
程老师的点评酣畅淋漓、入木三分,从中看出他积累很丰富,满腹才情,思想深刻。他为人热情率真,对写作者既循循善诱又严格严厉……点评应该要体现点评者的个性。“酷评”是思想的张扬,是情感的宣泄。点评者需有开阔的心胸、饱满的感情、真诚的情怀、敏锐的视角、丰富的知识……嘻笑怒骂,皆成点评。点评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更是一种个性化的写作。我们需有一颗慧心、一双慧眼、一支慧笔,才能有独特的感受、发现和表达。
二.学习点评的技巧
1.要求学生进一步地研究程老师的点评,探讨关于点评的方法技巧。
师生讨论实录摘选:
点评可以微观可以宏观,可以表扬也可以批评,可以旁批也可以尾批。标点、词语、句子、段落、结构、主题等等都可以进行点评。点评的语言可以精炼到一个词语,也可以长篇大论。提倡立足原文联想和想象,思路开阔,引用恰当。点评时要全方位地调动自己的生活、文化、思想积累,力争和作者的思想发生碰撞。点评针对性要强。原文是肉,点评是骨,和原文浑然一体的点评才是最精辟的。好的点评常常善用对比,讲究比得细、比得巧、比得深、比得广。点评要“进得文章”,还要“出得文章”,也就是说先要充分地理解原文,但最后要比原文的作者站得更高,看得更深。要始于理解作者,和作者发生共鸣产生碰撞,终于表达自己和提升作者思想。点评者既要能“进入藕花深处”,又要能“一览众山小”,这样才能在角度变换中评出广度和深度。
点评中,反问句排比句可以加强语气加强气势。多种修辞手法让点评者的形象呼之欲出。好的点评语言风格活泼,有着自由变化美……
点评位置可亦中亦尾,点评的篇幅可亦短亦长,点评的的选点可亦小亦大,点评的思路可亦收亦放,点评的态度可亦褒亦贬,点评的语言可亦庄亦谐,亦柔亦刚,亦略亦繁,亦雅亦俗……
听通评课《普罗米修斯》有感(2009-06-10 08:44:13)
标签:济宁学院 第二附小 郭峰 评课 《普罗米修斯》 成长 教育 分类:教育教学
11.听通评课《普罗米修斯》有感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2877b0100dncs.html
今天听的通评课《普罗米修斯》和我执教的通评课《女娲补天》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神话故事,不同点在于一个是中国古代神话,一个是古希腊神话。但是却体现出同是神话故事却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深度和层次。相对于三年级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的要求来说,四年级的神话要求更高,要求我们在走进故事长廊的同时感受它的魅力,并体会其中的道理,还要练习复述。应该说《普罗米修斯》一课的理解要比《女娲补天》一课难度更深。故事更曲折。由于有对于三年级神话故事的思考铺垫,对于梁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更有亲切感,思考有了台阶。
优点:
1、才华:青年教师能有对课文这样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非常难得。开始用象形文字火来导入,导入和过渡语言的起合承转流畅自然可见梁老师比较扎实的文学素养和功底。整节课行云流水,教师语言流畅,在情浓处推波助澜,在评价时点拨引导,在提升时慷慨陈词。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的”统一。
2、态度:三尺讲台淋漓书写热情,一节课堂尽情挥洒人生。教师的自信、情感饱满、充满热情,这是一节课的氛围的开启核心。课堂也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阳光的心态自信的态度必定能给学生以带动,启迪。
3、挖掘:本节课可以看出梁老师的深入思考。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文章补白、情景对话、多种读书方法的指导等,无一不展示着梁老师的深入思考和课堂教学追求。
4、幽默:最先发起把语文教出语文味的程少堂老师说:幽默是不仅是个人魅力的重要元素,更是一名语文教师增强课堂教学魅力的重要元素。一个幽默的教师幽默的话语在不经意间,在哈哈大笑和嫣然一笑中能实现教学目的,能为课堂增加轻松和亮色,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教师亲和力。在课堂中我看到了梁老师就拥有这种智慧,而且应用从容自如。
12.文言奇葩 各吐芬芳(2009-07-21 21:28:40)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3626c80100eeub.html
今天我看了<<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初中语文卷)这本书.我喜欢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实录,我觉的一位语文教师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实录,就好象围棋或象棋爱好者揣摩围棋、象棋高手的棋谱一样。揣摩他们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构思,那简直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就专题性地看了该本书的所有文言文的课堂实录。我将自己的阅读点滴感受写下:
1.于漪<<卖油翁>>:她把关键放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上.她在教学方法上很注重"实",也很"活",灵活多样又讲究实效.以学生为主体,先让学生读后说,议后讲,教师边点拨边提问.另外她还用"实物"和"演读"的方法,创造意境,给课堂增添了活力!终之,这堂课上的很细致,很实在.
2.程少堂<<世说新语-咏雪>>:程老师是创造"语文味"的创始人.他的课堂气氛是幽默大气,知识容量很多,文化含量也足.在这堂课里,他讲了谢家很多的名人故事,比如谢灵运和谢安的一些逸事等,他还引用了一些其他的相关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总之:他是左右逢源,知识渊博,文化深厚,辐射面广!
13.平生常愧读书少(2008-05-21 21:17:10)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3ed2c010094c0.html
我是一个典型的书虫,无书不欢。正因为酷爱读书,常恨不能读尽世上所有的好书,也常悔平生读书实在是太少太少。
作为一个以教书为职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读书尤为重要。
我曾狂热的因为工作而读书。那时,年少浮躁,空有热情而无经验。于是读于漪、钱梦龙、程少堂、肖叫芸等。我为他们精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而深深折服。然后我明白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先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
我曾为迷茫的生活而读书。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何排遣忧愁屏弃平庸更好的生活?惟有读书。我读史铁生、霍金,读保尔、冉阿让,为他们顽强的生命为不屈的命运而叹服,他们告诉我,灾难面前,没有理由退缩!何况生活中小小的坎坷?我渐渐明白:人生草木一秋,健康的活着,充实的工作着,才最重要!
更多的,我为乐趣而读书。读散文,读小说,读传记,读古典……网尽古今中外,读遍书中精华,只为心灵的愉悦。神游其中,忘记时间,忘记地点,忘记自己,不亦快哉!书是为我解忧排难的好友,在煎茶煮酒中谈论人生,不亦快哉;书是我最甜蜜的爱人,在炽热情感中感受人生的美好和磅礴,不亦快哉;书更是我不离不弃的亲人,我一头扎入它的怀中,没求得到什么,它却给我太多太多……
平生最爱是读书,然而读书的好处,我写来却不及万分之一,读书太少的浅薄,是难以掩盖的,写着写着,就露短了——平生最愧读书少啊!
14.等待一朵花开的时间(2009-07-01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7ddce0100djeu.html
匆匆回顾一个学期,自己和学生共同成长!而读书一直陪伴着我,因为深信那句话: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再说多年来的习惯,我想这辈子算是改不掉了!
读了什么书呢?
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一、四大名著。重温旧梦,很多感悟都有了不同,很多十七八岁时的想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看到了黛玉清高自守的代价,也几乎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三国演义的人物要权谋算计,才想到为什么当初父母说老不看三国;看到了《水浒》的语言的粗鄙和《西游记》背后浪漫的出世情怀!记得有位作家曾说,八岁月,十八岁,二十八岁月,三十八岁,四十八岁。。。。。。读同样一本书,都读出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世事沧桑!我想,这是我们有了不同的人生际遇,从而在内心深处我们对原来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可能因为某些人或者事,或者其他而渐行渐远!留下的也许是如鲠在喉,也许是沉郁顿挫,也许更是不再提起,但从不会忘记!名著也许正如人们所说的,是珍珠,是金银,常擦常新!
二、关于教学。《叩问课堂》《程少堂讲语文》,对自己,更觉得自己的浅薄!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课堂!
三、成功教育。一本读下来,有三个关键词很值得回味:1、理解,学生是小孩也是大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当我们搭建起和学生心灵的桥梁后,你会发现你的管理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2、等待。孩子的成长是螺旋上升的,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等待,如同等待一朵花开的时间!3、影响。言行举止都是在影响学生。正如读书!
四、自己喜欢的书。从政必读曾国藩,经商必读乔致庸,〈乔家大院〉〈天地民心〉〈我的团长我的团〉〈走西口〉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书,让人开阔,让人细腻,让人成熟,更重要的是让人回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