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文章标题: 《人大附中王君来稿: 人大附中培训散记》
     阅读次数:229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大附中王君来稿: 人大附中培训散记

 王君博客:青春之语文
 
 
 人大附中培训散记
7月10日,赴京参加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暑期培训大会。
老师们告诉我,这是常规培训,每个暑假和寒假都有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参加。
培训者,不过如此吧。对中国式的培训,我向来不敢报太大的希望也不敢有太多的想象。我自己也常常是各种培训的所谓“培训者”,我深知其中值得改革的地方太多了。
但从跨进人大附中大门的第一刻起就感觉不同。后来,前辈们嘲笑我,说一切都没有什么应该惊叹,因为那都是常识。这当然更增加了我的感慨。
培训地点是顺义怡生园,一个北京非常著名的国际会议中心,风景如画,条件一流。这个会议中心是人大附中的共建单位。
临行前,我们领到了《培训手册》。除了常规的会议安排外,手册上详细到了每一个教职员工的主会场座位安排和房间安排。
共同参加这次培训的还有“刘彭芝卓越校长”培训基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校长。加上全校教职员工是600多人。薄薄的手册上附了一张大表,清晰地标注了每一个人的座位。
宾馆房间安排页上专门有一项“双职工”。会务组们把全校不多的几对双职工都安排在了西班牙客房的大床房房间。我数了数,一共是五对。我和先生是新人。但是学校也考虑到了。其实在入住怡生园之前我们就享受到了这种挺美好的待遇:从城里到顺义的大巴分配,所有的双职工都被安排在了第四号车。
走进主会场,蔚为大观。我们居然看到600多参会者,每一个人都有名字牌,都有热茶,都有文件袋。
我参加过无数的会议,领导们有名字牌,这很正常,尊贵的嘉宾们有名字牌,这也很正常。但是让每一位最基层的教师都有名字牌的大会我还真没有见过。那一瞬间,我们所有的新人又都发出了惊叹。
我们的会议地点是五星级的,筹备组会务组老师们为会议做的各种准备也是五星级的,他们的人本理念更是五星级的。他们用辛勤的劳动,让人大附中的每一位教师的名字都充满了神圣和庄严。
当然这些都只是最细枝末节的细节。后来培训的内容徐徐展开,我便每一天都在感动和惊叹中度过了。我还算一个有创意有想法的人,但我发现,我所能想到的,人大附中的老师们全做了。我没有想到的,他们也做了。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培训,这是一场心灵的盛宴。
而对人的尊重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中。
因为流感的原因,原定的10天的培训被浓缩成为了五天。时间很紧,率真泼辣的刘彭芝校长便常常“突发奇想”:她不断地压缩自己的演讲时间把舞台让给一线教师们。会场上常常听到她在临时呼唤某位老师某位家长和某位学生上台,然后在如雷的掌声中,我们便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更加动人的故事。
除了主报告,刘校长几乎没有讲理论。她讲的全部是故事——关于人大附中的故事。这位奥数出身的特级教师校长,这位已经六十多岁但依旧精神矍铄的附中掌门人,这位乍一眼看去朴素慈祥得就像邻家老太太,这位创造了中国基础教育传奇的女校长笑容并不多,讲话从来不煽情,而像聊天。但她的聊天充满机智,时时让我们在大笑中茅塞顿开。
正如后来舒大军校长在西山会议中说:什么是品牌,品牌其实就是由故事堆起来的。
刘校长是故事大王,一讲起来就滔滔不绝。她的故事都是真的。每一个故事都印证着人大附中的创业之路,所以能够激发一代代人大附中人的共鸣。这次培训大会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会,以“人大附中创新之路”为主题,分别从“超常教育创新”、“道德教育创新”、“体教结合创新”、“艺术教育创新”、“中外教育创新”等各个板块切入,所有的理论之下都有鲜活的故事为土壤,再加上同样鲜活的专家报告(王蒙、李肇星、航天英雄杨利伟英雄团队、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王执礼教授……),培训会内容异彩纷呈,方式灵动,手段多样,声光电的应用没有淡化“人”的主体作用,至始至终,让人大附中人发言,让人大附中人发展都是培训的核心。
整个过程中,许多老师和我一样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
看惯了“专家”一言堂式的培训会,这样的培训真的让人耳目一新啊。
五天,从早上8点半坐到晚上6点,我居然没有感到疲惫。就连上洗手间也快步去快步回,就怕遗漏掉了什么更精彩的内容。我至始至终保持着好奇,不断地被这种会议方式激发着共鸣引发着思考:人大附中的老师们啊,你们该有什么样的情怀,才能把事情做得这样的富有创意和诗意!
最后一天下午是教职工文艺演出。我们西山分校的表现也很精彩。我兴冲冲地从舞台上下来又忙着去看后边的节目。我看到一群非常健美英俊的小伙子和一群打扮得很漂亮的女子在台上歌舞,很有生气。我津津有味地看了半天后才听到旁边的老师议论,原来这些演员全都是学校的农民工呢!他们有都是扫地的,有都是洗碗的,有的是门卫,有的是打杂工……
我肃然起敬。只要你进入人大附中,你就会受到尊重,得到发展。这是培训中在老师们口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话,但那绝不是空话大话。
我写过日记《怀念一位打工妹》,其实写的就是我来人大附中参加招聘考试的经历。当时我还很惊诧这所学校怎么一个打工妹都这么高素质,现在总算明白了。
原谅我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记叙更多的感动。但这次培训确实让我开了眼界张了心胸动了感情。培训之外的故事更多更多,因为我确确实实收获了太多太多真诚而厚重的尊重。
培训前后这些日子我们其实天天都和舒大军校长呆在一起。但他还是愧疚地说没有时间单独陪我们聊聊。回城后一个晚上电话来要请我们喝茶。推辞不过,我说您定地点我们马上过来。他想想说你们对北京不熟,还是他到我们宾馆附近来,省得我们白跑路。于是他打车从老远的家赶过来请我们喝茶。近一年多来舒校长跑西山学校的筹建日理万机累得连滚带爬,但在这样的小事上还为我们考虑得如此周到。我们怎么不感动?此次培训,买机票、接送机场、安排食宿……样样件件,对团队而言全是小事,对我们个人而言却都是要事。舒校长事无巨细都做了缜密安排,连宾馆续费这样连我们自己都懵懂着的小事也没有遗漏。有一天上午,张妍老师打车到宾馆来。我以为有什么大事,结果她就是来为我们续费的。她担心预交的费用不够了我们会尴尬。其实,这有什么呢?我们先垫上就行了啊。学校人手这么紧,怎么可以为了我们单独派人跑一趟呢?
舒校长说对人的尊重都在细节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舒校长虽然与我几乎同龄,但完全不像我那么不成熟。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都是太有激情太爱激动。但舒校为人却极为低调,他稳重沉静,心思缜密,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人谦和,做事大气。他的工作风格就是人大附中人的工作风格。
培训过程中有一个节目是每一个部门都要制作“培训花絮”播出。西山团队由我负责。做这方面的事情我比较自信。做好了便兴冲冲地让校长书记们审看。个个都看得认真,舒校长看得更仔细。到最后审出了所有表述不太严谨的文字细节然后盯着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改好了才放我走。我大感动。在我看来,花絮而已,大家逗逗乐,文字上过得去便可以了,用不着这么较真。但没有想到,我到北京的第一个“作品”便被舒校较了真。
舒校只比我大两岁,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到了人大附中后先教政治,后管理学校的信息工程,然后做校长助理,做中国中学生棋类协会秘书长(他自己也是业余棋类顶尖高手),跑南昌分校的筹建、西山分校的筹建……反正是学科交叉横跨文理聪明绝顶的一个人,但在文字上这么较真这么地能够提出真知灼见,实在是我意料之外的。
因为家里老人生病,我们提前飞回老家了。舒校发来短信:
 
终于成了一家人了。我没有时间送你们。但你们来时我来接。我会提前把家安顿好等你们来。严防感冒生病。搬家时不要太劳累。书和东西尽量少带……
 
这就是舒大军校长,这就是人大附中的领导。
人大附中的教师学历高,特级教师多,博士多,这是我早就知道的。近距离接触后,更是感慨。今年到西山分校的应届毕业生几乎全都是北大清华北师大中科院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我们的舞蹈老师是全军独舞第一名获得者和国家体操队的教练。我们的劳技老师是清华的博士生……而从本部派过来的老师们很多都是“大腕”。我自己的学历很低,起点更低,但是和这群非常优秀的同事在一起却完全不感到压抑。我们天天都充满激情充满创意,小小的团队内洋溢着创业的豪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次培训,让我坚信我的选择没有错!
先生说:太震撼了,太感动了,觉得自己太渺小了。我们不是归零的问题,是归到负数。我们就连说话都得从头学啊!
太多的感动无法书写,那就录下在培训过程中随手记下的一些人大附中老师们学生们的言论吧。这仅仅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已足以让我回味无穷:
 
于秀娟校长很自信:
刘校长,你让我离开人大附中出去做校长你会后悔的。
儿子的智商由母亲决定,我的智商就很高。
 
舒大军校长很幽默:
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有当中学老师的经历。
为了工作,我们把儿子送回了老家。儿子在老家快乐地成长,我们在学校快乐地工作。
罗马是一天一夜建成的。
 
罗滨校长很“脆弱”:
我在极限的边缘工作,睡眠不足,体力不支,心事重重,事故不断。我们只有在办公室里大眼瞪小眼,我只有在浴室的喷头下放声大哭。
 
刘彭芝校长很淘气:
我一天到晚就工作,唯一的享受就是吃东西,现在糖尿病了,啥都不让我吃。我不管,先吃了再说,反正已经住医院了。
 
王珉珠书记说:深深的折服产生深深的敬佩,深深的信任产生深深的感动。所以,我才能和刘校长成为配合最好的姐妹。
 
吴鹏程校长说:成功往往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况且我们心中还有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我们要办这样的一所学校。学生视他为乐土,教师视他为港湾,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蕴满了教育契机。
 
一位延庆支教老师说:只要刘校长一天不吹响集结号,我们就一天不撤离延庆支教阵地。
 
于秀娟校长说:在平和中坚持,在淡定中创新。
 
高江涛老师说:退休的时候我把自己的资料全部整理好,全部送给学校。
 
李秋生和庄丽老师说:如果还要选择一次,我们还要做人大附中的孩子。
 
翟小宁老师说:走遍世界各地,乡音依旧不改。这乡音是山东的乡音,更是中国的乡音。
 
刘彭芝校长说: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一张蓝图干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鲜花在前面,我们在路上。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走进人大附中,就会得到尊重,就会得到发展。在我们学校,着眼点在学生,着力点在员工。(刘彭芝校长)
 
我希望人大附中的校园成师生们最向往最留恋的地方。(刘彭芝校长)
 
“三高”就是道德品质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世界上大部分踢足球的孩子是上不了大学的,但“三高”的球员大部分都是要上大学的。人大附中“三高”足球基地不仅要走出更多的国脚,更要走出更多的研究生博士生。(刘彭芝校长)
 
我们人大附中人要敢想事,肯干事,能干事,不惹事。(刘彭芝校长)
 
有些老师适合在前台,有些老师适合在后台。只要是人才,我都给他搭建舞台。(刘彭芝校长)
 
人大附中要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要努力实现社会责任的最大化。(刘彭芝校长)
 
人大附中的老师非常敬业,人大附中的教练非常职业。(三高基地队员)
 
母校,因为你,坚韧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因为你,优秀成为了我们的习惯……(学生)
 
人大附中人永远把灵魂的净化、追求的提升放在第一位。(一位教师)
 
让我们脚踏实地,心存感激,面向未来。(田力)
 
 
 
 
 
 
在北方的黎明奔跑
 
终于开始了在北方的黎明奔跑。
   我一直习惯在夜晚奔跑。南方的夜晚绵长而温柔。10点、11点,甚至到了12点南方的夜晚也依旧能带给人以安全祥和与宁静。经年累月的夜晚奔跑,让我的生物钟很固执地把我的灵感、智慧、激情固定在了深夜。在南方,我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往往是从深夜11点以后开始的。
这个生活习惯,让我的24小时可以无限延长。
可是到了北方,最先受到挑战的就是这个生活习惯。
这里没有午休。这里的水土特点似乎让太阳跑得特别快。我一直怀疑北方的太阳耍了心眼,南方一天有24小时,而北方只有20个小时。北方似乎没有傍晚,壮丽妖娆的夕阳总是匆匆地露一下脸,然后黑夜就铺天盖地地来了。那个架势好像排山倒海的解放大军,每一天都会打一场必胜的战役。北方的夜晚坚硬而深沉,它控制着你绑架着你威胁着你,你只能缴械投降。
我就这样被北方的太阳玩弄于股掌之间。白天疲惫不堪,晚上也绝再没有熬夜奋斗的悠闲。生物钟被残酷地破坏,我一整天一整天地昏昏沉沉,不知所措,心神慌乱。
我第一次无奈地凝视着北方美得让人眩目的蓝天而忧心忡忡,甚而完全处于失语状态。
这就是北方,阳光灿烂但又寒气逼人,蓝天朗阔而又风声迅疾。
环视着周围淡定从容的早已经习惯一切的北方人,我的心中充满了艳羡。我明白了,北方到南方,绝不仅仅是我以前预想的抬腿之间。笑语盈盈的北方太阳背后的威严,不过是前奏,不过是考验的开端。
被破坏的岂止是小小的生物钟?我必须重建的,乃是我的整个人生——这绝不是故弄玄虚的夸大。以前说归零说得那样的浪漫和轻巧,事到临头,我终于知道:北方南方虽然只是一步之间,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待。
在北方,学生特点,工作方式,作息习惯,学习途径,管理经验都和南方迥异,我用半生的努力建立起来的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必须臣服于北方的太阳的威严。除了改变,你别无出路。
这是皇城,这是京都,这里的天高地迥有时候和走投无路是同一个词。
茫然、惶恐、失语……这些灰暗的颓废的词语在壮丽的天安门城楼下找不到安身之处。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改变奔跑的方式。而改变奔跑方式的第一步,是改变“奔跑”的时间。
从深夜的奔跑变为黎明前的奔跑。
于他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往往对于自己却是痛苦的裂变过程。这种痛苦不可以对人言说,身体和心灵深处的爆炸声,唯有自己能够听清楚。
想起窦桂梅老师。9月29号晚上漓江出版社驻京办事处的文老师组织的联谊会上,风采灼灼的窦桂梅老师想起当初的奋斗历程依然感慨,她说:“小王,你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外来人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够长成花盆里弯曲的青松……”
窦老师意味深长,对面同样是从苏州调到北京的朱永新老师面带宽容而慈祥的微笑。
这比喻突然地就让我想起了北方的太阳,华丽的阳光下的清冷刺骨的感觉。
于是,开始尝试在黎明前奔跑,开始追赶太阳的脚步。
像“倒时差”一样地倒生物钟,倒思维习惯、倒工作方式……
北方的10月初的清晨已经有了初冬的寒冷,地平线外朝阳闪闪烁烁,马上就将以排山倒海之势跃出。壮丽的一天又将开始。
或者说,壮丽的一天也即将结束。
我能否跟得上北方太阳的脚步?
心头有诗在回响:
 
所有的考验
所有的考验
都来吧
让我迎接你们
 
让我在北方的黎明奔跑吧!
让我奔跑在北方的黎明吧!
北方,我来了!
(2009年10月5日星期一)
 
 
 
爱上北方
                                                                                 
生命就是这样的奇特。
这是一个不曾预约的清晨。我像往常一样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又重新身轻如燕,内心空明澄净了。北迁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诸多不适应已经像三座大山一样沉沉压在心底接近三个月,就在自己似乎觉得艰于呼吸试听就要不能承受改变之重的时候,一切就无声无息地恢复了正常。
那一瞬间,我想起了17岁时喜欢的一句诗:熬吧,熬到不眠的静夜,回想清泉的喷发……那一年,我高考落榜,埋头“高四”,没有退路,破釜沉舟,惊心动魄。
和这三个月一模一样。
清泉就这么突然喷发了,了无征兆,然后巨大的喜悦降临,让你无法相信就是昨天就是上个周,你还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充满了惶恐和畏惧,你无法正常思考正常表达完全处于失氧和失语状态。
而此刻,走在北京宽阔的大街上,我像一个老北方人,优哉游哉,从容自信。当你爱上北方,爱上北京,你会发现,北方,真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北京冬日的阳光漫天遍地,整个北京银晃晃明亮亮。近一个月了,除了两场几十年未见的大雪外,阳光就这么奢侈着,让我惊诧莫名。在重庆的冬天,太阳是多么害羞吝啬的啊。平原地带本就天高地迥,在漫天的阳光下天地更是显得渺远高扬。自我的渺小感和生命的宏大感会让你一次一次地感动万分。北京太温暖了。供暖设施的完备和建设设计的人性化让你很少会被室外的寒潮欺负(因为不潮湿,只要不刮大风,其实室外也不算冷)。我的厚毛衣毛裤全无用处。天天一身春装在封闭型的环形校园中婀娜多姿地穿行,迎着窗外耀眼的阳光,真常常不知今昔是春还是冬啊。
走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无端地增加很多自信。当然啊,北京的土地,寸寸都是历史,步步都是文化。看着儿子趴在桌上,津津有味地研究了一上午的北京各式各样的博物馆的地址,内心却涌起了了另外的一种惶恐:舒校说他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却对北京的众多风景并不了解,杨校说他在北京生活了五十多年,却连对海淀都还谈不上熟悉……我们人到中年才来到北京,穷其自己的一生,我们的脚步,又能和多少北京的土地亲昵呢?
北京太大太大了。有时坐公交车,行进了一两个小时后发现自己居然还在海淀,那种沮丧是不可以言表的啊。而在四通八达的地铁上,瞬间又发现自己已经穿越北京的南北东西的时候,那种快乐也同样不可以言表,从东城的古典到朝阳的时尚,从海淀的书香到昌平的野趣,北京的恢宏壮丽和大度包容尽收眼底。这些日子爬得最多的是野长城,当我们把一段又一段的野长城踩在脚下,于是心头顿生起豪迈之感:若干年前爬过的八达岭,真的不算什么啊!
我知道我已经爱上了这里,像爱上嘉陵江长江一样爱上了这里。包括我的那37个孩子。他们和重庆外语学校的学生迥异,他们也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我相信他们是上帝赐予我的无价之宝。为了爱这群孩子,我必须推翻自己习惯的教育模式,全面调整我的教育思路,重新定位我的教育目标。这个过程颇多痛苦与艰辛,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挑战和体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的重新建构呢?
不愿意自我否定,总是重复自己的经验的教师是无法前进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感谢北京,感谢人大附,感谢西山学校,让我重新回归赤子。
真的爱上了北方,爱上了北京,因为,在这里,我必将再活一次,必将为自己的生活重新命名。
(2009年12月6日星期日)
 

最后更新[2010-1-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