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是啥意思?《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要断子绝孙的吧!(原文:“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因为“始作俑者”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所以宅心仁厚的孔子破口大骂“其无后乎”!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众所周知,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往往有用活人殉葬的陋习,“始作俑者”革除了用活人殉葬的弊陋,该当冠以文明缔造者的美誉。那孔子为何对此深恶痛绝呢?宋代朱熹有注:“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原来孔子主张“束草为人”,而不赞成用俑,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头,就可能用活人来殉葬了。这算得上一个“完美”的解释了,然而且慢,事实远没如此简单!
中外大量的考古证据表明,“人殉”远在“俑殉”之前。中国的商朝就是个盛行“人殉”的奴隶制国家,但周代商后推行仁政,“俑殉”大量地取代“人殉”,是一个了不起的社会进步,残暴如秦始皇,也接受了这个社会现实,殉葬的只是大量的兵马俑。孔子作为“周礼”的崇拜者和鼓吹者,竟会对“始作俑者”这样的社会改革家破口大骂?中国上古的奴隶主就多是“人殉”,“束草为人”而殉的只是奴隶或没有奴隶的平民,这朱熹或许不知道或许装作不知道,博学多知甚至能“及古之缺文”如孔子者,也会不知道?就算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对上古之事不很了解,但治学严谨,以“恕道”待人的孔子,会在对某件事还不很了解时,就妄发评论,甚至破口大骂?
如果孔子还活着,找他一问就明白,可惜他已死了两千五百年。但他的书还在,言尚存,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不是孔子误会了“始作俑者”,而是我们误会了孔子!研究孔子言论,莫过于细读《论语》。《论语》里孔子也常骂人,骂子路“小人穷斯滥矣!”“野哉由也!”,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骂世道“觚不觚,觚哉!觚哉!” 等等,骂人而以“乎”结尾,一例都没有!以“乎”结尾的句子很多,但绝大多数是反问。《论语》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乎”,都是反问的意思。看看这句话,较有代表性: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孔子骂子路是以“哉”或“也”结尾,而以“乎”结尾的都是反问语气。这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也就相当于孔子告诉我们:“我骂人可从不用容易引起歧意的‘乎’结尾,一般总是用‘哉’或‘也’结尾,以“乎”结尾的多是为了加强语气的反问”。那么“其无后乎”就不应该解作“他们都该断子绝孙!”,而该解作“他们难道断子绝孙了吗?”
较合乎逻辑的推论是这样的:孔子周游列国,到了某地,那里不太开化,但也开始接受周礼,“俑殉”开始取代“人殉”。但有位维护“人殉”的士人认为这样欺骗祖先,大不敬,是该断子绝孙的。他知道孔子是主张祭奠要“诚”的,以为孔子也反对欺骗祖先的“俑殉”,于是来找孔子寻求支持,孔子回答:“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士人明白孔子不支持自己,于是走了,但旁边的乡民没听懂反问,还以为孔子和那士人一样认为欺骗祖先的“始作俑者”该“其无后乎”!若干年后,崇拜孔子的孟子追寻着孔子的足迹也来了,从乡民口口相传中得知了《论语》中未载的孔子的言论,可惜已被乡民们误解了,而孟子也误信了,并在和梁惠王的交谈中顺带用上了,并加上了自己的注解:“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于是就以讹传讹,曲解了的意思被流传下来,而孔子的本意却不为人所知了。
“其无后乎”应该是反问并不是很复杂的问题,为何我们会人云亦云地误解了两千五百年?这或许才是更复杂更值得我们忧虑的问题吧。
读经偶得,就正于方家,请赐教。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或开始某种恶劣风气的人。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委以上的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7000人,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毛泽东主持了这次会议。刘少奇代表中央作了书面报告。报告对建国以来12年的工作,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1958年以来“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这个运动的失败,既是“牵动、影响随后二十年间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链环’”,又是召开七千人大会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毛泽东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有两条罪状:一个,一千零七万吨钢,是我下的决心,建议是我提的,结果九千万人上阵,补贴四十亿,“得不偿失”。第二个,人民公社,我无发明之权,有推广之权。北载河决议也是我建议写的。……你们看,“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中国的习惯,男孩叫有后,女孩不算。我一个儿子打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我看是没有后的。一个大炼钢铁,一个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发明权是我,还是柯老(柯曾)?我同柯庆施谈过一次话,我说还是我。你那个属于意识形态,你有没有责任?……始作俑者是我,应该绝子绝孙。
毛泽东从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场出发,发起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毛泽东也以其坦荡的襟怀,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主动承担了对于“左”倾错误的责任。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之一己之解
典故: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现在常被误用指第一个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项任务的人
对这句话的另外一种解释是:“第一个制作俑葬的人,他难道断子绝孙了吗?”是表示对“始作俑者”的赞赏。 因为大量史实证明,人殉的存在早于俑殉, 而以俑替代人陪葬,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其无后乎”更接近反问的语气。 因此,“始作俑者”的最初意思很可能与现在的用法恰恰相反。
以上是在百度百科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解释。
笔者对这句话始终有个疑问,如果俑是人形陪葬之器物,孔子至于如此愤怒,竟要咒人家断子绝孙吗?
如果是另一种解释,也就是说,是表扬始作俑者,那么跟上面孟子与梁王的对话内容又对不上号了,孟子明明是在告诉梁王不可不爱惜百姓性命。
最近看了一篇名为《鬼吹灯》惊悚小说,小说应该是虚构的,但其中的一个词给了我一点启发,这个词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尸俑”。
如果按鬼吹灯里的说法,就是还有尸俑,也就是说,最早的陪葬用的是尸俑,这便能够很好解释孔子的愤怒了。
把活人灌药,灌汞,整死了还保持一定的形状和质地,制成尸俑,随死者下葬。
按人类技术水平的发展,把人整死了制作俑明显要容易过制陶雕木炼铜,因此尸俑出现的时间当然早过陶俑木俑。
所以始作俑者,做的可能是尸俑,这才让孔子如此愤怒,咒其无后,这样的解释放在孟子与梁王的对话中,也符合其对话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