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怀 文/图
时光的剪刀,咔嚓一声,剪断了2009的尾巴。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神剪”伏兆娥,想起了她手中会跳舞的剪刀,还有那些线条灵动且极具想象力的剪纸窗花。
已是小寒了,北国当是千里冰封。我不知,六盘山下的那一方厚实的黄土高坡,而今可曾盖上了厚厚的雪被?在那毗邻腾格里沙漠的西部影视城,那杆写有“西北第一剪”的旗幡,亦不知当下是否还在朔风中飘舞?
我找出了伏兆娥的卡片,试着拨了回她的电话,但未能接通。放下耳机,我的眼前就开始晃动着伏兆娥的工作室,还有那挂满四壁的大红大红的剪纸窗花。
镇北堡上空,飘着“西北第一剪”的旗幡
兆娥老师,我仍记得您一面唱秦腔,一面剪纸的情境。
那是去年8月的一天,在宁夏镇北堡的西部影视城,就是那一杆飘动的“西北第一剪”的旗幡,把我带进了您的工作室。当时,兆娥老师,我是带着些许好奇和犹疑,走向了您。我就是想知道谁是旗幡的主人,凭什么敢称“西北第一剪”?
我知道,陕北有个李福爱,她也在黄土高坡,在您的东边,在延安枣园的一孔窑洞里,一边为游客即兴剪纸,一边唱着好听的陕北民歌。每当游客参观了当年领袖们住的窑洞后,就会被一阵悦耳的陕北民歌牵引着,牵到李福爱的窑洞工作室。她可是个剪纸高手,擅长写意,能一把剪刀,三下两下,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再现民歌情境的剪纸画,很是传神。据悉,李福爱还作为民间艺术大师,携作品参加过巴黎中国艺术节。陕北当然属于西北,如果宁夏这个第一剪成立,那陕北的李福爱又是第几剪呢?
然而兆娥老师,当我随着络绎的游人,走进了您的空间,走进了那一方洋溢着喜气,汇聚着艺术灵感的斗室时,我折服了。
您的活够绝,您操着剪刀,现场为游客剪头像。熙熙攘攘的游客包围着您。
你沉着而悠然,只稍稍打量客人一眼,就信手飞剪。你好像一个漫画高手,善捕捉人物特征,只三两剪,就剪出了一个具有木刻效果的人头像,活脱脱的,颇受游客追捧。
等一拨游客散去,我跟你拉上了话。你告诉我,你是1960年生人,家在海原县兴仁镇,6岁那年,惊异于母亲的大剪刀剪鞋样,剪窗花的那一份灵巧与神奇,你也学起了剪纸……于是,黄土高坡,一个后脑勺扎着细细的小辫儿的小姑娘就在我眼前活起来了。
6岁女娃,把《毛泽东选集》剪成了纸花花
一切纸张,还有家里唯一的大剪刀皆成了你心爱的宝物。妈妈怕大剪刀伤到你的手,用完剪刀总会藏起来。可是,妈妈的剪刀藏到哪儿,你就能寻到哪儿。有时做梦都是剪刀,甚至晚上睡觉怀里抱着的也是剪刀。
那是1966年,父亲从镇上领回来一套崭新的《毛泽东选集》。可在你的眼里,那只是四大本崭新的纸张,你看一眼心里就痒痒的。趁父亲不在家,便一页页扯下来练习剪纸,剪出一个图样,就往墙上贴一张。等到父亲发现,一套书已成残本,家里四壁都贴上了你剪的花鸟虫鱼。那一回,一向慈爱的父亲勃然大怒,狠狠揍了你一顿,说再也不准你摸剪刀了。而你,委屈地抹着泪,并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也不知道父亲为此挨了社员大会的批斗。
8岁头上,你已成为村里播撒喜气的小精灵,几乎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贴着你剪得花花草草和小动物。有一次,你凭想象,给邻居家剪了一只小鹿,刚贴上,邻居大爷就笑了,说女娃,你的鹿尾巴长得太长了呢。当时,你的脸羞得通红。
不过父亲,一直是你的力量源泉。父亲是村里的能人,没上过学,却能识文断字,还能登台唱秦腔。不论你剪个啥,父亲见了,总说剪得好。为了犒赏你,父亲特意给你买了一把黑色的小剪刀。从此,这把小剪刀就在你的手上跳起了舞,愈跳愈欢,而且陪着你跳进了学校。你剪得纸花花,也愈来愈招人喜爱。在你的带动下,几个妹妹也全学会了剪纸。
你的家乡,属西海固,那里十年九旱,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有一年,沙尘暴很凶,田里颗粒无收。你还在上小学时,到了年关,家里闹饥荒。父亲哀叹说,今年过年咱吃啥呢?只能吃上黑面了。
你是个倔女子,认定自己剪得纸花花能值钱,就领着妹妹,带上纸和剪刀,到邻近富庶点的村子去给人剪纸贴窗花。你和妹妹吆喝着“白面换上纸花花”,果然能找到响应的人家。剪个门神,剪个福禄寿喜,就能换回白面。在贫瘠的黄土高坡,大红的纸花花已经成为人们喜庆和吉祥的生命符号。
高中毕业那年,家乡又一次遭遇了饥荒,你又领着妹妹,跋涉60多公里到中卫去给农家剪纸,那一次,你和妹妹的小剪刀变着戏法,剪出了许多漂亮的纸花花,一下换回来700多斤粮食……父亲在家门口迎到你,那个高兴劲,想笑,却笑出了眼泪。他用厚实的大手,轻拍着你的肩膀说,我这个女子,要是个儿子就好了……
就这样,在那片粗糙的土地上,你剪灭了多少回灯烛,又剪开了多少回黎明的窗纸。你就那么执着地剪啊剪的,把自己剪成了一个大姑娘,然后,又把自己剪成了一个巧媳妇,当然,也剪出了皇天后土的丰饶与灵性。
一面唱秦腔,一面剪纸花花
我问你,认识陕北的李福爱吗?你说认识,还在一起切磋过呢。我又问你会唱“花儿”吗?您好实诚,说唱不好,会唱秦腔。我说你能一边唱秦腔,一边剪纸吗?你笑了,说能呢。
于是,游客们立马安静下来,齐刷刷将目光投向您。
你镇定地站在柜台后面,唱开了秦腔,你说这是秦腔《沙家浜》里郭建光的唱段。在一股浓淡相宜的秦韵中,你一手拿着折叠的红纸,一手麻利地操着小剪刀。但见小剪刀在你手里上下翻飞,好似跳着舞。不一会儿,一曲告终,你手里已展开了一幅剪纸人头像。我说这是谁呀?您就笑了,说是你,看像不像?我拿到手里仔细端详,还真有几分相像……那天,要不是导游来寻我,我还想跟你多拉一会家常。
回到中山,我一直想给您写首诗,题目就叫“神剪兆娥”——
神剪兆娥
手上有魔
剪刀会跳舞
剪什么像什么
闭着眼睛
也能剪出神奇的中国
那一天,从您的剪纸作品中,我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和腾格里的呼唤,也窥见了贺兰岩画的精妙,还有西夏王陵的雄奇……而从你送给我的那本《怎样剪纸》的书上,我读懂了您对剪纸艺术的感悟,亦感知了一把神剪为您剪出的生命亮色。
1992年,作为宁夏艺术团成员,您曾踏足东瀛,当场献艺。因剪纸技艺超群,1994年,您被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授予“中华巧女”奖。中央电视台曾为您制作专题片《黄河一日·山里人家》。您还应邀为《黄河绝恋》、《这女人这辈子》、《大漠豪情》、《生死腾格里》等多部影视剧担任剪纸美术设计,并获奖励。而今,您既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家”,还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这些,都不能代表我对你的感觉。我更想知道,你的家、你的生活,还有你的故事。
兆娥老师,相信每一个春天都属于您
这是2010年1月5日的晚上10时许,我再次拨了您的手机。在一阵忙音之后,我听到了您的声音,那来自黄土高坡的声音。
我问你,宁夏冷吗?您说,冷,零下9度,但没下雪。我问,家里是不是烧了炕?你说原先住乡下要烧炕,现在不用了,住在银川的楼房里,比不上五星,也有个三星。我又问你,您的镇北堡的剪纸工作室还在开放吗?您说,一直都在开,连节日都会开呢。
听出我的声音,您很开心。您告诉我,丈夫叫李金善,在兴仁老家开了一间砖厂,刚刚起步,还没挣钱。不过,新农村建设挺热乎,家家都兴改土坯房为砖瓦房了,能有前途。家有三个女娃,也都出息着呢,全在读大学,而且都一步步踏上了母亲的足印——追寻艺术。老大在宁夏大学美术系学国画,老二在西安纺织学院美术系学广告设计,三女儿则在宁大的农学院读园艺设计。
谈起剪纸艺术,您很兴奋。您说,去年10月份,你喜事连连,不但获得了“中国十佳艺人”称号,而且荣膺第五届中国·金坛国际剪纸艺术节的金奖,获奖作品《回汉人民奔小康》,还被中国博物馆收藏……
您说,您还在研究民俗学,因为剪纸既是艺术,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我问您剪纸有没有顺口溜?您说有,多着呢,有“孔雀戏牡丹,老婆爱老汉”,有“老虎上山山,生个娃娃做官官”,有“蝉蝉抱砖砖,辈辈做官官”,还有“蛇盘兔,万代富”……你解释,这每一个顺口溜,都是一幅民俗图,也是剪纸的题材。您还告诉我,“蛇盘兔”是说的属相,指蛇兔属相男女成婚,乃为绝配,能行大运……
民俗学可有趣,里面东西多着呢。您说着,就爽朗地笑了起来。那一刻,您的笑声很真切,不像是来自万里关山之外的朔方。
我最后问您,新年都想做些啥?您说,在想艺术创新,不创新就没活力。你最大愿望是不断创新,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中国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兆娥老师,我相信您的执着,相信每一个春天都属于您,相信宁夏的窗户、中国的窗户、还有世界的窗户,都会贴上您剪得大红的纸花花,相信您手中的神剪会继续欢快地跳舞,直到永远。

藉伏兆娥老师的精彩剪纸作品,给各位博友呈上一份新岁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