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日出》是如何问世的》
     阅读次数:105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出》是如何问世的

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日出》问世后,未经上演就引起了普遍的注意,《大公报》组织了集体讨论,并连续发表了包括茅盾、叶圣陶、巴金、沈从文、朱光潜、李广田在内的著名作家和评论家的文章和集体评论。由田本相撰写的《曹禺传》一书披露了曹禺创作《日出》的过程。摘登如下。

  惠中饭店是一座相当豪华的饭店。曹禺间或到这里来,和“中旅”的朋友们谈戏聊天,偶尔也住在这里。这样,他有机会观察麇集在这个大饭店的人群。这里,他曾看见像陈白露那样的交际花。有钱的大老爷在这里挥金如土,玩着交际花,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洋教授,银行经理,富孀,买办,军官,投机商……他们贪馋地向女人扑来。这一切,使得曹禺十分不安。

  他正在酝酿着新的剧作。他要写更新鲜的东西,更有气魄的作品。在惠中饭店看到的交际花,以及听到交际花服毒自杀的事件,给了他一个强烈的印象。曹禺说:

  我写陈白露自然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影子,但创作绝不是生活的照抄。我看见过舞女,我看见过交际花,但写出来就和这些见过的东西有很大区别。但是艾霞的自杀,阮玲玉的自杀,这些事却往往触动着我,陈白露之死,就同这些有着关联。当时关于阮玲玉的报道那么多,她演的电影我看过,她的自杀激起有良心的中国人的不平,阮玲玉是触发写《日出》的一个因素。

  为什么把陈白露起名叫“竹筠”呢?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曹禺曾说:我正酝酿《日出》,忽然接到一封信,这封信很长。从文笔、字迹来看,都像是一个女孩子,署名“筠”。这封信表露她看到《雷雨》之后对作家的敬爱和感情,谈了《雷雨》的观后感,谈了她的感情经历。但是她不要我回信,还说,“你不要找我,我以后也不准备再写信给你”。后来,我就把“筠”这个名字用到陈白露身上。人生有很多事是很奇妙的啊!这个女孩子活着,大概也有七十多岁了。

  在太原看到的妓女的惨状,总是萦绕在曹禺的心中,这些又和交际花的生活影子连成一片。但是,他对妓院的真实情状却是毫无所知的,他还从来没有去过那种地方。但他渴望探知其中的秘密,一定要把这社会痈疽暴露出来。关于他搜集《日出》第三幕素材的经历,很像是一出生动而惊险的戏剧。

  他到妓院聚集的地方去调查。开始未免怯怯的。走进院里,只见一排排鸽笼子似的小屋子,从这个门洞到那个门洞,川流不息来往着各种各样的人。灯光下,他看见从鸽笼里走出来的妓女,一个个脸色蜡黄惨白,没有一丝血色。只听伙计一喊“见客啦!见客!”这些女人便随着点叫,依次走上前去,让嫖客们挑选。那些日子他混在里面,和妓女面对面地交谈,使他有了一种惊人的发现。他说:那里面的人我曾经面对面地混在一起,各人真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流着泪,“掏出心窝子”的话,叙述自己的身世。在这堆“人类的渣滓”里,我怀着无限的惊异,发现一颗金子似的心,那就是叫做翠喜的妇人。她有一副好心肠,同时染有在那地狱下生活的各种坏习惯。她认为那些买卖的勾当是当然的,她老老实实地做她的营生,“一分钱买一分货”,即便在她那种生涯里,她也有她的公平。令人感动的是她那样效忠于她的老鸨。她没有希望,希望早死了。而为着家里那一群老小,她必须卖着自己的肉体麻木地挨下去。她叹息着:“人是贱骨头,什么苦都怕挨,到了还是得过,你能说一天不过么?”

  这些妓女的遭遇,使得他心疼,他一定要把他亲眼见到的写出来。为了学数来宝,在严寒的三九天,半夜里在一片荒凉的贫民区等候两个吸食毒品的乞丐。这是事先约好,并且要给赏钱的。可能是赏钱给多了,他们猜疑他是个侦缉队便没有来。他冒着刺骨的寒冷,瑟缩着到“鸡毛店”去找他们,也许因为找的次数太多了,被一个罪犯样的落魄英雄误会了,大打出手,险些打瞎了他的一只眼睛。曹禺还不死心,但不再独自冒险。或是托人介绍,或是乔装打扮,改头换面跑到“土药店”里,同像黑三一样的人物讲交情,曹禺这样回忆说:开始,我是跟着中国旅行剧团的人去三等妓院调查,什么样的人物都看过的。好多妓女的话都是当场记录下来的。人家也奇怪,我说我是报馆记者。慢慢搞熟了,什么话都讲给你。我记得这样搞现场调查,整整搞了一个暑假。当时,我还得教课,是够紧张的。也带着靳以去。翠喜那种妓女是自由身,可以回家,其实她也跑不了,得给当班的印子钱。小东西就不准乱跑。土药店,土药就是大烟,土药店又称戒烟所。像个澡堂似的,一排排的床,都不是什么有钱的人,乞丐也来。满屋子抽得乌烟瘴气,有女招待给烧烟泡。

  曹禺在调查时,被一位朋友看见了。便有谣言散布出去,弄得他无法解释。但他硬是把调查坚持下来,尽管遭受不少折磨、伤害,甚至是侮辱,但却使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他写《日出》较之写《雷雨》,更是憋满了一腔愤懑之情,更强烈,更深沉。


最后更新[2010-1-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