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丁启阵:李白杜甫情同恋人》
     阅读次数:135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丁启阵:李白杜甫情同恋人

 
丁启阵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其实,李白杜甫不但他们的文章(诗歌)光照万古,他们之间的情谊也堪称千古佳话。以至于有人说,李白杜甫是同性恋。假如这话里没有暗含什么贬义色彩,我认为也无可厚非,因为它说出了李杜情谊不一般这个事实,他人完全可以将其理解为:李白杜甫这两个人,好得跟同性恋似的。

李白、杜甫初见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即公元744年,地点是东都洛阳。这一年,李白离开朝廷,离开长安,取道洛阳回山东。杜甫则是结束了为期五六年的齐赵(今天山东省兖州、河北省邯郸一带)游,回到洛阳不久。
李白为什么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文献记载在措辞上有出入,有的强调是李白本人辞职在先,意思是李白不愿意干了;有的说明是因为李白得到玄宗的信任,招致他人的嫉恨,加以诽谤,意思是玄宗听信谣言,不让李白干了。不管事实如何,总之,李白在朝廷里是混不下去了。不少文献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玄宗为了表示特别的关心,给了他一大笔钱。例如《新唐书》本传就有“赐金放还”的说法。皇帝身边官员非正常离任,皇帝给点赏赐,在古时候是很正常的事情。后代人把这事当作佳话传播,这是出于对李白的喜爱。不难想象,李白当时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失落、沧桑之感。
杜甫是此前两年多(741)回到洛阳的,在首阳山下一个叫陆浑庄的地方建造了一所房子。考证起来,大约是窑洞。一般认为,杜甫就是在这一年跟杨氏夫人结婚的。这一时期,杜甫主要在洛阳的上流社会社交圈中活动,其中包括多次聆听著名的皇家男高音歌唱家李龟年唱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年之中,杜甫除了遭遇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姑姑和祖母去世的伤痛之外,还目睹了不少上流人物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事件。年轻的杜甫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初步的认识。
两个都是喜欢写诗的人,两颗同样受过伤的心,这一年的初夏在洛阳相遇了。
李白杜甫的这一次相遇,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闻一多先生说,“…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闻一多的未完成作品《杜甫》)。诚哉斯言!两颗同样光耀千古的诗坛巨星从此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本身就是一个千古的奇迹。它不但打破了“文人相轻”的魔咒,也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尤其是年纪较小的杜甫的诗歌创作,为我们的诗歌宝库增加了许多旷世的佳作。
他们相见的时候,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相差十一岁。此前,李白已经写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洛城闻笛》《金陵酒肆留别》《蜀道难》《行路难》等著名诗篇,可以说是名满天下了。相比之下,杜甫还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的后生。不过,也不能太轻视这位后生,他早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在东都洛阳的士大夫阶层中崭露头角,有了一定的名声,崔尚、魏启心、李邕等名流都很赏识他,《望岳》(岱宗夫如何)《房兵曹胡马》等著名作品也已经问世。
不用说,杜甫对李白是仰慕的,而李白对杜甫也是相当赞赏的,不然也很难成为朋友。杜甫有一首《赠李白》诗,显然是这一次会面相识之后,杜甫给李白的赠别之作。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对名利场的反感,对李白能够去学道寻仙表示羡慕,同时约定:不久之后在梁宋(河南山东毗邻地区)一带重聚游玩。
果然,同年秋天,李白在梁宋一带逗留之际,杜甫就约了当时正在家乡以耕种钓鱼为生的好朋友高适,一同去找李白,盘桓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对他们三个人而言都是美好的经历,因此先后都写过诗歌,记录其事。高适作有《同群公秋登琴台》、《宋中别周梁李三子》等,前一首诗描写了他们登临琴台时天气的炎热,表达了他自己甘于渔樵终老的思想;后一首诗中,对李白的人品才华作了高度评价。杜甫晚年在《昔游》《遣怀》等诗中,深情回忆了这一段经历,有“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等诗句,可见,杜甫最怀念那时候的壮怀激烈。李白写有《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楼观妓》的诗,描写他们白天骑马打猎,晚上吃烧烤、观看妓女歌舞的情形。李白喜欢的是谑浪笑傲的生活——他是为了消解内心的苦闷。可见,他们三人的这一回游玩,主要内容是寻访古迹,登高抒怀,骑马打猎,饮酒狎妓,寻欢作乐。
次年(745)春夏间,三人再次同游齐州(今天山东济南)。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邕来往,到处游览(当包括大明湖、千佛山、鹊山湖、华山、临清河等处名胜),多次宴饮。李邕担任渝州(重庆)刺史的时候,李白前去拜访,没有得到接见,李白就写了《上李邕》一诗,出言不逊。这一次见面,两人尽释前嫌。李白还在诗歌中赞美了李邕的德政。杜甫在《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中描写了他们游览、宴饮时的一些快乐情形和感受,留下了“济南名士多”的名句。这一次游玩,使得李白杜甫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加深。
当年秋天,杜甫又来到了李白所在的兖州。两人这一回前后相处十天,关系更加亲密。他们寻访一位姓范的隐士,他们登高怀古,他们饮酒赋诗。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中,赞美李白诗中多佳句,交代了他们二人形同今天情侣的行为举止,“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我以为,要准确理解这两句诗,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这可能是文学夸张;二是,必须考虑到唐代社会跟今天是不一样的,那个时代,同性之间的言行举止,可能还不像今天这样,需要避讳。同一首诗中还有“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等诗句,说明杜甫跟李白是惺惺相惜,是同病相怜,是纯洁的布衣之交,不带任何名利的色彩。这个意思,在另一首《赠李白》诗中,表现得更为清楚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有人把这诗当作杜甫对李白的规劝之作,是不准确的。
李白方面,对杜甫这位尚未成大名的诗坛晚辈、实际年龄小他十一岁口气上却像兄长的朋友,也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并不像有的研究者所说的,只是杜甫单方面的热情,剃头挑子一头热。杜甫要离开兖州前往长安谋求仕进,李白依依不舍,至少曾前后两次给杜甫饯行。第一次饯别作了《鲁郡尧祠宴别杜补阙范拾遗》,几天后又来一次饯行,并作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诗中的“何时石门路,重有金尊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等诗句,表明李白希望能与杜甫有重逢之日,显然也有惺惺相惜之意。
兖州石门一别,杜甫先回到洛阳,马上去了长安;李白不久也离开山东,去了江东。文学史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李杜的这一次分别,是他们二人的最后一别。但是,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先生近年提出一种新的说法,认为天宝十二载(753)李白第三次入长安时,他们又曾经在长安城外的长乐坡见过面。他认为,李白的《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就写于这一次重逢。我认为,安旗先生的证据稍嫌单薄,主观猜测成分较大,尚难令人信服。
分别之后的李杜,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互通音信。困守长安(746—755)期间,杜甫写了一些跟李白有关的诗,《饮中八仙歌》,其中描写李白醉态的句子最多,四句,别的七位都是二句或三句;《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嘱咐孔巢父:“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到长安不久,天宝六载(747)春天,杜甫想念起李白,写了一首非常美妙的五言: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前四句拉出两位古人赞美李白的诗歌,后四句引用两种自然景物表达对李白的思念。有人说最后两句隐含杜甫批评李白诗歌句子推敲不细的意思,难脱离间古人的嫌疑。且不说李杜的关系和杜甫对李白的推崇(“白也诗无敌”),单是一个“重”字就足以表明,杜甫这里是在怀念他们曾经有过的快乐,他是在盼望与李白重逢。
与此相似,李白《戏赠杜甫》中的“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两句,也曾经被人说成是李白取笑杜甫诗才迟缓。这也是不了解李杜关系的牵强附会。显然,这是好朋友之间的玩笑话,李白借此表示对杜甫身体的关心。倘若真是取笑的意思,题目也不应该是《戏赠杜甫》,按照李白的语言习惯,得用《嘲杜甫》了。
反映李杜关系的诗歌中,杜甫作于秦州时期的《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感情最为深挚。李白因为参与了永王璘的军事行动,先是被关进监狱,后来又被判长流夜郎。杜甫听到消息后,忧念成梦,连着三个晚上,都梦见李白。《梦李白二首》就是记梦之作。诗中的深情牵挂,感天地泣鬼神,令人震撼。《天末怀李白》跟《梦李白二首》是同时的作品,意思也相近。大约是作完《梦李白二首》之后,意犹未已,又写了这一首的。后来,在成都期间,杜甫又写了一首声援李白的诗,《不见》,“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怀念李白的诗,永远是两个主题:一是赞美李白诗才,二是同情李白的遭遇。是爱才理性与朋友情感的结合,不是单纯的爱慕之情。
现存诗歌中,李白在跟杜甫分别后,也有写思念杜甫的诗歌,并非杜甫在那里单相思。石门分别之后,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中,深情回忆他们的相聚时光,说杜甫走后,他饮酒不再能醉,听歌也不再受感动了,最后两句是“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现存诗歌作品中,杜甫写到李白的作品比李白写到杜甫的作品多而且深情,这是事实,不容否认。但是,这不能成为杜甫单相思的证据。因为:首先,李白杜甫都有大量的诗歌在流传中散失了,现存诗歌远非全貌。据现存诗歌做出任何断言,都有可能跟事实不合;其次,我们必须考虑到李杜二人的性情和诗歌风格的差异,杜甫格外喜欢将跟朋友之间的日常活动情形写入诗歌,不光是跟李白的交往,跟郑虔、苏源明、严武等人的交往,他都在诗中作过描写。李白似乎不太喜欢描写日常活动情形;其次是,毕竟李白比杜甫年长,在表达感情的时候,较为内敛、平和一些,是合乎情理之事;其次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李杜生活的时代是唐朝,那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是一个开放宽容、自信乐观的时代,人们的言行举止,相对比较自由,奔放,感情相对外露。
唐朝两位男性诗人成为感情深厚的朋友的,除了李白杜甫之外,还有不少,例如元稹与白居易、韩愈与柳宗元、皮日休与陆龟蒙。其中的元稹与白居易,相交三十年,达到了梦魂相通、情逾骨肉、情逾恋人的地步。

李白、杜甫等唐朝诗人之间的健康情谊,被有些人说成是同性恋,反过来,恰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今天的人与人之间,感情缺乏,互相关心太少,嫉妒太多,相互轻视现象(包括文人相轻)太普遍。如果非要使用一下“病态”这个词,那么,毫无疑问,今天的社会才是病态的。[朝花夕拾]



最后更新[2010-2-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