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丁启阵:两首令人感慨的唐诗》
     阅读次数:144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丁启阵:两首令人感慨的唐诗


丁启阵

        我写过不少篇赞扬唐朝和唐朝皇帝的文字,但这并不等于表示我认为唐代的一切都已臻于完美,白璧无瑕。事实上,就像常言所说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代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这里我不打算做一般性的论述,只想举出两首“非著名”诗歌来说一说。
       第一首诗是以落第举子妻子的口吻写的,实际上也可能是落第举子本人为了自嘲以妻子角度摹写的。全诗如下:
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
                                                                         (《夫下第》,一作《杜恙不第,将至家寄》)
因为连年落第,举子的妻子都替他感到脸上无光,不愿意丈夫大白天回家,以免四目相对时的尴尬。这里边隐约可以读出妻子对丈夫的嘲讽。诗歌巧妙地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科举制度给人们造成的痛苦。
       这样的尴尬场面,在唐代一定是经常发生的。因为,唐代是非常重视科举考试的。进士出身,在当时是十分荣耀之事。相当长的时期里,即使做到卿相,假如不是进士出身,人们心里也会感到沮丧、遗憾。唐代人眼里的进士,肯定比今天人眼里的博士要值钱得多。不难想见,那时的读书人一定是趋之若鹜地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而唐朝科举不像宋代明代清代,一科的录取人数会成千上万,那时一科通常只取几名,最多不过几十名。千万人争过独木桥,能顺利过去的自然只能是小部分。
       因此,唐朝科场失意就有两个特点:一是人数众多,二是悲痛巨大。随便翻检一下《全唐诗》,就可以看到,以《下第》、《落第》为题的诗相当的多,有的是表现看榜得知自己下第时的悲苦,有的是送别下第朋友时的同情与安慰;还有许多虽然诗题中并没有“下第”“落第”字样,但是内容是关于落第的。孟郊的《登科后》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可以反衬出落第的痛苦。

       另一首诗的作者虽然署名“郫城令”,但实际上有可能是他人为了讽刺这位县令而创作的。全诗如下:
深宫富贵事风流,莫忘生身老骨头。
因与太师欢笑处,为吾方便觅彭州。
                                                                          (郫城令:《示女诗》)

这位郫城县令,利用嫁入宫廷的女儿为自己谋求更高一级的职位。语言直白,嘴脸无耻,可谓难得的人生写照。
       唐代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好制度,但是,庞大的后宫规模却是惨绝人寰的不合理制度。根据文献记载,唐代一个皇帝,嫔妃的数量,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好几万名。古今中外,无与伦比。多少美貌青春女子的花样生命,就在寂寞中老去,枯萎,凋零。这种悲剧,责任虽然主要在于封建王朝的嫔妃制度,但与此同时,其中一定也渗透了其他人间的丑恶。诗中的父亲为了自己升官发财,竟然厚颜无耻地要求被送入宫中的女儿替他向权臣说情。可以猜测,这位宫女,当初很可能就是被她的亲生父亲当作自己荣华富贵的诱饵,送给朝廷的。这样的父亲,很可能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
       从反映人生、社会的新颖、生动而言,这两首小诗,都是相当不错的作品,值得向更广大的读者推荐。故作此文。[朝花夕拾]


最后更新[2010-2-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