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敬领导而远之的人。但没有办法,我们总是无往而不在领导之下。间接的领导对我们个人的影响相对轻微,直接的领导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像女怕嫁错郎一样,人是怕遇见一个变态的领导的。不幸的是,我们遇见差劲的领导的概率非常高,一些无论是人品、能力、学养都明显不足的人被送到领导的岗位上,成为我们生命中阶段性的梦魇。
当然,后来我也会反省我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的下属。领导和下属的关系是相对的。另一方面,正如许倬云所说,其实每一个人都是领导,差别不过在领导人数的多寡而已,这跟韦伯赋予领导“其里斯玛”的神魅颇不一样。最起码,你是一个人的领导,这个人就是你自己。你肩负着管理自己、领导自己、实现自己的重任,如果你混得不好,跟你自己这个领导差劲的关系尤其大。所以,当领导的学问,不应该仅仅是身处要职的人才应该学习的。
我读许倬云的《从历史看领导》(三联1994年6月出版)一书,发现他最看重的领导品质约为三项:第一,领导是头马。领导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管理,而是当一匹头马,知道风向、水源、食草、危险、出路等等在什么地方。第二,比别人多熬一口气。在失败了一百次的局面下,还能看见希望。第三,就是“将将”的能力,也就是能够领导领导。领导要能够知人善任,要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书中许倬云说曾国藩就是一个好的领导。比如,李鸿章这个人好吃懒做,没有什么长处,唯一的长处就是眼光敏锐,一眼就能看出事情的本质,而曾国藩就充分发挥李鸿章的这个长处,把他培养成为大才。
中国历史上,儒家跟法家对人性的观察不一样,儒家认为人性善,法家认为人性恶,法家对人不大信任,总是要订很多规章制度来加以防范。许倬云说,有人没有规章必然混乱,有规章没有人则乏得不到实行。所以历来的政制都不是单纯儒家或者单纯法家的,而是糅合了两种主张之长,既要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而要给人发挥的余地。当然,事实上,中国的政制远远不是这么理想的,人大于法是普遍现象。
不过,这本讲领导的书,却没有细谈领导的产生。似乎,历来的领导都是被领导发现提拔重用的。现今中国这样的情形更加严重,于是乎很多人花钱买官,用钱把自己买成一个领导。还有很多人主要靠跟领导搞关系,把自己搞成一个领导。这就是我们经常遇见很多差劲领导的部分原因了。许倬云虽然从历史看领导,但我认为在这方面,可能还需要从全球看领导,看看别国是怎么选任领导的,其中的智慧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