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钟立民与享誉东南亚的《鼓浪屿之波》》
     阅读次数:203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钟立民与享誉东南亚的《鼓浪屿之波》

 

 

 

 

 

 

 

 
 
钟立民与享誉东南亚的《鼓浪屿之波》

本报记者 宁 静

    他是一个终生与歌曲相伴的人。在他位于安定门狭小的寓所里,记者采访他的过程,就像是一次歌咏会的演唱过程。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歌曲到当下最火的流行歌曲,他给记者唱了一首又一首,这些歌曲,都是从他编辑的歌集中选出来的。当然,我们更唱了他创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鼓浪屿之波》。轻轻哼着那宛若水波荡漾的优美旋律,老人脸上笑开了花。这首歌,不仅流行于国内,连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也对之耳熟能详。

    钟立民一生都在为歌曲做“嫁衣”,从1953年到1988年,他一直在《歌曲》编辑部做编辑工作,经他手编发的歌曲数以千计,他也编了好几本歌集,可直到今年,他自己的个人歌曲集《鼓浪屿之波——钟立民创作歌曲选》,才在厦门市委宣传部的帮助下,即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却了他的一大心愿。

热血少年 情寄音乐

    钟立民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医生家庭。1938年,13岁的他正读初中,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深深感染着少年的心,每当他唱起抗日救亡歌曲就会热血沸腾。于是他拿起笔来,为同班同学的一首题为《复仇》的诗谱了曲。此后一发不可收,读高中时创作了更多歌曲,其中一首《打麦》发表在当时李凌任主编的《新音乐》月刊上,李凌还给他写了封热情的信,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高中毕业后,他从老家江西南昌考入广东中山大学外语系,可他念念不忘音乐。大学毕业后,22岁的他立即进了马思聪任教的广东艺专,一边跟马思聪学习作曲,一边跟马先生的夫人王慕理学习钢琴。然而,一年后,他因参加学运,与另外6名同学被迫离开了学校。回到家乡,当了英语教师,他更加积极地投入革命斗争,并加入了地下党。

    新中国成立了,钟立民学习音乐的美好愿望也终于实现了。1951年,他给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写了一封信,没过多久,就收到了马先生的回信,同意他到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学习,于是他得以继续自己的音乐学业。

主业编歌 副业写歌

    1953年9月,钟立民从音乐学院研究部调到刚建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歌曲》编辑部的一名编辑,这一干,就是35年。问起老钟当编辑的体会,他说,做一名歌曲编辑,自己应该会写歌,不然,怎么看别人的作品,怎么修改稿子?这几十年来,老钟的主业是编歌,“副业”是写歌。他说,自己有一个非常优越的条件,就是常常有机会到各地进行采风。3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从茫茫的北大荒到秀美的瑞丽江畔,从草原上的毡房到海岛上的哨所。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沸腾的生活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一首首动人的歌从他笔下流出。那首名动天下的《鼓浪屿之波》便是他到福建采风的成果。

    谈起这首歌曲的创作,尽管时间已过去20多年,老钟仍是那样激动。那是1981年12月,中国音协和福建音协组织了一批词曲作家到福建采风,创作以海峡两岸统一为主题的歌曲作品。他们到了平潭、泉州、漳州等地体验生活,最后到了厦门,住在鼓浪屿。老钟曾多次爬上高高的日光岩,只见眼前是一片波澜起伏的大海,心胸顿时十分开阔。面对绵绵不绝的浪花永不休止地拍打着岩石、海滩,引起他很多的遐思,一缕优美的旋律从他心中油然而生。后来,词作家填上了词,《鼓浪屿之波》就这样创作出来了。

    第二年,主办单位选出部分采风作品,在北京举办了首届“海峡之声”音乐会,这首歌由歌唱家李光羲首唱。1983年上海电视台等单位举办新歌评选活动,这首歌由郑绪岚演唱后一举获得优秀作品奖。1984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晚会上,青年歌手张暴默演唱了这首歌,使之流传更加广泛。此后这首歌多次获奖,成为众多音乐会、晚会久唱不衰的曲目。1998年这首歌又获得由厦门市政府颁发的首届厦门文学艺术奖特别荣誉奖。

    如今,每当厦门海关整点报时的钟声响起,《鼓浪屿之波》的优美旋律就会在鹭江两岸久久回荡。而这首歌的五线谱曲谱,被镌刻在250米长的花岗岩上,与碧海相依,构成了厦门东环岛路上的一道奇丽景观,被称之为“世界最长的乐谱”。而欲往厦门的人,只要登上厦航的飞机,在迎宾乐曲里,也能听到它优美的旋律。

    除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老钟还有多首作品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老钟写的《我们要向一边倒》一歌,就在江西境内广泛流传。60年代写的《美国黑孩子小杰克》和80年代之后写的《在天池畔》、《啊,湘江》、《我寻找你,陶然亭》、《瑞丽江之夜》等,都受到听众好评。

退而不休 笔耕不辍

    1988年,老钟从《歌曲》编辑部副主编的岗位上离休,人退了下来,工作可没停下来,创作更没停下来。他首先想到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他与温弘之合作编辑了《中学生歌曲选》。这本歌集不仅注重适合中学生的欣赏需要,更注重作品的品位,老钟不无得意地说:“这本歌集选了不少在其他歌集中难以见到的好歌。比如《潺潺的溪水》、《芦笛》、《我的小鸡》,尤其是这首《蓝色的多瑙河》,我们选编的是童声合唱谱。”

    退休之后,老钟还编了《马思聪歌曲选》(与金帆合编)、《李焕之声乐作品选集》、《渔光曲—— 安娥作词歌曲集》等很有艺术价值和文献意义的专集。2000年底他又受一家出版社委托,编辑出版了歌集《难忘的旋律——献给老年朋友的歌》。这本歌集收入了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歌曲佳作260多首,大多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老钟说,“许多老年朋友和我一样,在青年时期就喜爱唱歌,歌曲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果然,这本歌集问世后,受到老年朋友的热烈欢迎,歌集一版再版,还有许多读者给老钟来信,畅谈他们的感受。并赞誉道:“你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我们大家都感谢你。”

    现在,老钟又在忙着编一本《中外足球歌曲集》,年内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老钟说这本歌集编了快20年了,到现在已收集到了足球和体育歌曲200多首,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创作的足球歌曲,其中包括女子足球和儿童足球歌曲;第二部分是外国足球歌曲;第三部分是其他体育歌曲。为编好这本歌集,老钟邀请了众多文艺界人士参与。著名作家刘心武写序,题目就是《提高足球“含歌量”》。很多喜爱足球的音乐界人士为此题词,如作曲家谷建芬题词:“因为足球是圆的,所以欢乐和痛苦永无止境。”歌唱家李光羲题词:“快乐在你脚下。”老钟说:“好的体育歌曲给予我们的远远超出单纯竞技比赛带来的乐趣或刺激,我希望这些歌曲在球场上唱,在舞台上唱,在生活中唱,给我们快乐和力量。”

    老钟就是这样一位忙忙碌碌的老人,离休之后写了不少歌,也获了不少奖。70岁时还随一家电视台的摄制组到了西藏拉萨,写了3首歌唱孔繁森的歌曲,其中两首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去年,他又为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写了《承诺》,为神州五号飞船上天写了《飞天梦圆》。今年,他和词作家周康民合作的幼儿歌曲集《小蜻蜓》也即将出版,其中收录由他作曲的歌曲50首,以献给新世纪的幼苗,祖国的希望。

    一个永远与歌声相伴的人,是幸福的人。

 

钟立民:《鼓浪屿之波》是我的代表作

钟立民:《鼓浪屿之波》是我的代表作

因为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和第三届鼓浪屿钢琴节,已经81岁高龄的著名作曲家钟立民老先生第五次踏上了鹭岛。虽说来厦门的次数并不是特别多,可是钟老和厦门却有着很深的渊源,作为《鼓浪屿之波》的曲作者,钟老是厦门人最为熟悉和喜爱的作曲家之一。记者对钟老的采访就从这首歌开始。

记者:您的《鼓浪屿之波》早已成了厦门城市的一张音乐名片,能说说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吗?

钟立民:那是1981年底,福建省音乐家协会邀请国内一批词曲作家到福建采风,我参加了这次采风活动,平潭、漳州、泉州、厦门我们都跑遍了,最后一站是鼓浪屿,当时我们住在鼓浪屿的陆军疗养院(现鼓浪屿南京军区疗养院),晚上出去散步,恰逢海浪很大,听着浪涛不停地拍击着岩石,发出悦耳的声音,我创作的灵感一下被激发出来了,在疗养院我写了六七首曲子,其中就有《鼓浪屿之波》。1982年春节,北京举行了“海峡之声”音乐会,音乐会共演出了40多首歌曲,我的《鼓浪屿之波》也在其中;后来,上海的文汇报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歌曲评选,《鼓浪屿之波》和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的《那就是我》同时入选了19首优秀歌曲,此后,《鼓浪屿之波》就渐渐传唱开了。

记者:《鼓浪屿之波》流传了20多年,您自己是不是也特别喜爱这首歌呢?

钟立民:《鼓浪屿之波》是从海峡两岸的同胞亲情出发来写的,为此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你有亲人在台湾?”其实我的姐姐一家曾在台湾居住了很长的时间。我写海峡两岸亲情的歌曲也不只这一首,1986年,我根据一位朋友的亲身经历和她创作的歌词,写了《台南的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首歌没有《鼓浪屿之波》流传广泛。《鼓浪屿之波》是我的代表作,去年我很欣慰地听说,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带上太空的歌曲中就有《鼓浪屿之波》。一般来说,一首歌流行个三五年就很不错了,可是这首歌的流行程度大大超乎我的想像,广大人民群众对这首歌的喜爱应该是对作者最佳的奖励了。

记者:您和厦门有很深的渊源,能说说您对厦门、对鼓浪屿的感情吗?

钟立民:上世纪30年代,我还是个小学生就已经知道厦门了。当时,我有一个伯父在厦门大学任教,从他那我知道了厦门、知道了鼓浪屿、知道了陈嘉庚先生。1979年,我开始在中国音协工作,来福州出差的时候,福建音协的朋友告诉我:“你一定要去鼓浪屿看看,那个小岛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果然,我来到鼓浪屿就爱上了她。在我眼里,鼓浪屿集合了艺术的各种最美妙的因素,她给了我特别美好的艺术享受。除了热爱厦门,我还特别感谢厦门,两年前在厦门的朋友,特别是厦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完成了自己的多年心愿——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这部作品集就取名为《鼓浪屿之波》。

(来源:厦门日报)

 

《1978-2008歌唱祖国》在8200首歌曲中选出优秀歌曲19首,《1978-2008歌唱祖国》中的《一支难忘的歌》、《那就是我》、《多情的土地》、《鼓浪屿之波》、《妈妈教我一支歌》就出自这一评选活动。 这两次征歌和评奖活动开了好的先例,以后更是由全国普及到各省、市、地区,可谓风起云涌。祖国的兴旺,带动了文化的繁荣,歌曲也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涌现出一批批好歌,在《1978-2008歌唱祖国》中都有所反映。

曲美情浓 时代之歌

2009-06-03 09:47 

曲美情浓 时代之歌

2009-06-03 09:47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46
作曲家钟立民,将自己66载心血结晶、精诚创造的几百首歌曲作品汇集于一册:《鼓浪屿之波——钟立民歌曲选》之中,正式公开出版。内容丰盛,装帧精美,可喜可贺!读听之余,获益匪浅,仅从几首歌曲谈起,简陈所思所感。
  
  还有一首姊妹篇“养在深闺人未识”!
  
  钟老的代表作之一、杰出的《鼓浪屿之波》(张藜、红曙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早已全国传唱;李光羲、郑绪岚、张暴默、殷秀梅等歌唱家的演唱和各大媒体的精彩播出更给人们留下难忘的美好印象!据报道:它在厦门市各种音乐会、晚会上被频繁演出,群众歌咏活动中反复演唱;又被改编成合唱曲、器乐曲;在国际合唱节上演唱获银奖;每天与海关大楼的钟声一起报时,在客机上伴随着旅客远航;在“音乐之岛”鼓浪屿的大街小巷,常听到它在钢琴上吟唱。曾多次荣获全国性大奖,又获厦门文学艺术特别荣誉奖。其五线曲谱,被镌刻在250米长的花岗岩上,与碧海蓝天相伴,构成现代都市中一道奇丽景观,被誉为“世界最长的乐谱”……一首歌,得到如此殊荣;一位作曲家,受到如此厚爱,这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似不多见!
  但我今日才知,还有一首姊妹篇:《鼓浪屿之恋》(鲁萍词),其旋律之美感、情意之浓郁,堪与《之波》媲美!例如:

  首句从导音和柔和的小二度上行开始,又立即返回到下属和弦的三音上,这是一种大胆而又少见的起句式!它的特点和效果是:勿需任何准备和酝酿过程,只要歌唱者一张口,亲切而又坦率的热情马上就会随着歌声奔涌而出!再加上其后无拘无束、自由舒展的旋律线,松弛的三连音,S—D顺畅的潜在和声感,一个微妙的装饰音,一个轻波荡漾的切分音,一个平稳的半终止;这多种手法的高度集中,编织出了一种特别感人的艺术魅力!还例如:

  在句尾的“屿”字上,一字多音的小拖腔中间,插入一个半拍休止符,形成“音断情不断”的效果,非常亲切、真挚、感人!这是一个创新性的细节,可窥见作曲者的非凡功力。在艺术作品中,细节常是塑造独特魅力和决定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
  本曲唱的是鼓浪屿,实质上“恋”的是当代中国新型小城市中高雅的文化氛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具有情感美与时代美的双重意义。《鼓浪屿之恋》是一首抒发乡土之恋的、杰出的独唱艺术歌曲。闪闪发光的珍珠不会永远埋没在黄土里,它是早晚会被那些独具慧眼的歌唱家们发现的!
  
  边疆风情的小型音画
  
  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一条美丽的瑞丽江,碧水清波、渔产丰富,两岸土地肥沃、竹林茂密,风景绮丽、气候宜人;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傣族人民,就世代生息于此。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瑞丽江之夜》(韩伟词)这首歌曲,从一个“夜”的特殊视角,用傣族民歌风格浓郁的旋律,描绘了瑞丽江上的美景:

  用少女劳动、歌舞的青春形象,来和优美的月下景色对比,共同编织成一个多侧面、多层次、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这是一幅充满边疆风情的音画!它赞美的是今日祖国西南边陲的绿水青山,歌唱的是今日兄弟民族的幸福生活。
  
  陶然何处寻?
  
  首都北京南端,有著名的陶然亭公园。美丽的陶然亭婷婷玉立在闪光的湖面上。园中还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三十六座亭:它们高矮、样式、造型不同,风格、色彩、背景各异,但都典雅文静,古朴庄重,无愧于皇家园林之风韵,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茫!
  这里非常寂静:无滚滚红尘、芸芸众生之喧嚣,有清风明月、烟峦云树之清悠,是一个细柳风高、曲径通幽、栖云卧霞、观山戏水的好去处。人们工余之暇,来此休闲散步,有寻古者、寻寿者、寻美者、寻梦者,最奇的是:还有寻陶然者!
  请听他们的歌声《我寻找你,陶然亭》(张藜词):

  本曲是A B A+Coda的单三部曲式。A段只一句词:“我寻找你,美丽的陶然亭!”反复咏唱。旋律气息宽广,情深意挚,有寻访之虔诚,似心灵的召唤!上例是B段旋律,像是一根有声的线条在自由自在地散步;连续出现的句尾切分音,给旋律带来飘逸的感觉:温柔的语调,细腻的感情,轻轻地问,轻轻地答……陶然终于被找到了!陶然并不神秘、陶然也不遥远,陶然就在我们面前、就在我们脚下!
  这首杰出的独唱曲所抒发的情,是一种包容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蕴含着浓郁的生活趣味的情,是千百首抒情歌曲中所找不到的,更是千百万辛劳的人们所梦想的情!黄金有价,陶然无价!这是本曲传达给听众的、比它所表现的园林美、典雅美、清新美、音乐美更深一层的、有关人生哲理的情感信息。
  
  崇高的小楼,伟大的小道!
  
  据本曲注释介绍:江西南昌陆军学院,有一座两层小楼,1969年—1973年,邓小平同志曾在这里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三年零四个月。他在这里生活、学习,在这里思考。他从这座小楼走出,踏着荒草,踏着泥泞,每天去拖拉机厂劳动;他从这座小楼走出,踏着这条小路,走进了复出的春天。多少年过去了,如今这座小楼被后人称为“小平楼”,这条被他一步一步踏出的小路,被叫做“邓小平小道”。
  30多年后的2004年,词曲作者为纪念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特意创作了《风雨小楼春光小道》(秦庚云词)这首朴实的纪念曲。请听本曲中段的歌声:


  许多歌颂领袖或伟大人物的作品,喜用高亢激越的音调、宏伟壮丽的大合唱来表述被歌颂者的辉煌业绩,塑造高大的音乐形象。但这并非惟一途径。本曲作者另辟蹊径:着眼于小平同志政治生涯的最低潮;用简朴的语言、清新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歌颂了小平逆境中显公仆本色、风雨里仍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塑造了小平不是神、而是人,爱人民,怀天下,老百姓衷心爱戴的领袖形象。

  最低潮孕育着改革开放的春潮澎湃!小楼孕育着“广厦千万间”!小道孕育着富民强国的宽广大道!曲在口头,想出天外!这就是:想象空间,深层形象!这就是:抒情性,时代感,艺术魅力!本曲与北大学子的横幅“小平您好”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首有新意、有特色****意亲切、旋律流畅的优秀颂歌。
  
  捕捉今日时代特征吸收新的创作手法
  
  钟老辛勤创作数十载,作品以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歌曲为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出于职业的敏感,他注意倾听年轻人的心声,捕捉生活中的新鲜感觉,吸收新的创作手法,在实践中取得可喜成绩!请听《遥远的祝福》(虞文琴词)中的歌声:

  这里采用了新的旋法(旋律线以大、小二度为主,偶尔出一大跳),新的句法(乐句中间用小休止符“瞬间切断”至少一次),新的节奏布局(句头用柔和的半强起,句尾用飘逸的切分长音)等等这些通俗歌曲精品中常见的手法,融炼出了亲情温馨、柔情似水、生活气息浓郁的音乐语言,贴切地表达了曲中人的心态和神情。再如:

  这里是:在高音旋律中,采用通俗歌曲常用的:连续切分音和“强拍弱位短音”连接“弱拍强声长音”的切分节奏,使旋律形成整体上流畅连贯、但又内含起伏波动的悠长线条,准确地表现了曲中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的思绪“缠绕心间”、激动不已的微妙心态。
  艺术歌曲通俗化,通俗歌曲艺术化。这是大多数专业作曲家和通俗歌星们都能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针,因为它能给艺术事业带来繁荣、给人民奉献更多佳作。
  以钟老雄厚的创作实力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如能在这方面锐意探索并加以实践,新的辉煌将指日可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1)以情为主、重在抒情,是钟老歌曲作品的首要特征。作品抒发的全是:爱新中国、爱人民、爱建设成就、爱锦绣河山、爱优秀传统文化、爱自然美、爱社会美……的美好情感。曲美情浓,还在于他的创作智慧;在情浓的基础上,智慧决定成败!(2)以今为主、重在当代,是他歌曲作品的另一特征。他热爱古典诗词,兴之所至,曾为之谱曲若干首,却也诗情画意、古韵悠长。但他主要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反映和歌颂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发展、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意志和心声上。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的作品散发出当代性和时代感的可贵气息,不愧为时代之歌!
  钟立民,江西南昌人。八一起义时,他刚2岁。抗日歌曲熏陶他走上音乐之路,读初中时谱写了第一首歌曲《复仇》(词作者为同班同学),时年13岁。22岁,中山大学外语系毕业;出于对音乐的热爱,立即进入广东省艺专,在音乐科师从马思聪先生学习作曲,又随马先生夫人王慕理老师学习钢琴。出于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大学时期已是爱国学生运动骨干分子的他,更积极地投身于革命斗争,其后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建国后,1951年(26岁)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任研究生。1953年调入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直至1988年以编审离休。在长达35年的编辑工作中,他通过刊物介绍了大量中外优秀歌曲,组织词曲作家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其中不少流传至今。他的歌曲作品先后获得几十次荣誉奖项。无论歌曲创作还是编辑工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群众的喜爱和同行们的尊重与赞赏。
  离休以后,他还马不停蹄地创作了一批优秀歌曲,编辑出版了九本歌曲集,参与了大量的社会音乐活动和创作活动;还是那样忙碌、那样热情、那样一丝不苟。
  “千首曲捧出红心一颗,万种情化作人民歌声”,“情源于心,曲如其人”。祝愿钟老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的歌曲佳作!
  

 

 
 
 

最后更新[2010-3-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