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瑞克.克鲁斯(Frederick Crews)1993年在《纽约书评》上发表他的评论文章“人们不知道的弗洛伊德”(The Unknown Freud),从而引发了针对精神分析之父及其遗产的激烈争吵,后来被称为“弗洛伊德战争”。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前英语教授克鲁斯决不是第一个或者唯一一个攻击弗洛伊德是个骗子,精神分析是伪科学的人,但是他的声音最大最强,所以也引起批评者的愤怒反击。整个辩论贯穿于1990年代,著名的刊物如伦敦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以及大学学术会议,甚至包括在1998年开办弗洛伊德争论展览的国会图书馆。公共知识分子的战争很少像这场一样充满血腥味,这么有声有色。
住在伯克利的克鲁斯是个理性主义者,相信实证研究,对于精神分析的问题缠身的结论没有任何耐心。弗洛伊德的中心观念是心理问题由儿童时代的性幻想压抑(男孩子对母亲,女孩子对父亲的幻想,但是不排除健康的少量的同性恋,口交和肛交倾向)造成。克鲁斯提醒我们说这个观点从来没有得到可靠的实验数据的证明。他说心理分析学家得出的或者从尘封的记忆中哄取的临床结论实际上受到治疗者自己充满暗示的调查的污染。
更明显的是在心理分析咨询中,分析家忽视病人问题最可能的解释,而选择最荒诞的,反常的解释。通过尖锐的,暗示性的问题,他们编造一些下流的记忆描述给病人。病人除了对分析家自己明显的淫秽倾向恶心地往后退缩外,拒绝牢记这样的事情。弗洛伊德这时候对分析家的建议是强行前进---“重复压力,表现自己是绝对正确的”,拒绝接受“不”。病人最后就拥有了这些记忆,诊断就可以确认了。瞧,这就是科学。
克鲁斯1994年还写了另外一篇挑衅性的文章“被压迫者的报复”(The Revenge of the Repressed)继续这个辛辣的攻击。以前弗洛伊德认为病人压抑了儿童时代性幻想记忆,他曾经想他们压抑了童年时代的实际被虐待的记忆。这个被抛弃的理论在1980年代中期在“恢复的记忆运动”(recovered memory movement)中又重新兴起。后来导致一系列的引起轰动的指控父母虐待儿童案件,让父母感到惊讶。克鲁斯的文章谴责了这个趋势,虽然当时很时髦,后来基本上被人们证明是假的。这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样具有伪科学的特征,毁灭了本来和谐的家庭,培养了幸存者的身份政治。
“人们所不知道的弗洛伊德”和“压迫者的报复”都出现在克鲁斯的新批评文集《聪明人的愚蠢行为》(Follies of the Wise)。但是对这两篇有影响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将更喜欢克鲁斯1995年的书《记忆的战争》(The Memory Wars),记述了发表在《纽约书评》上的激烈辩论的精彩文章。在这样的激烈争吵的环境中,评价鼓吹者的最好方法是看他如何对待批评。克鲁斯的表现非常精彩。阅读你来我往的论战就像观看拳手平静地一连打败几个挑战者然后拒绝坐在椅子上,因为他还没有被撼动。
《聪明者的愚蠢》涉及新的领域,尽管所有这些领域都体现出驱使克鲁斯关于弗洛伊德的写作的对于混乱的,没有经过检验的思考的憎恶。虽然选集中的所有文章都表现出这种憎恶,正是嫉恶如仇的冲动促使克鲁斯撰写关于弗洛伊德的文章。本书的前半部分仍然是关于精神分析和恢复的记忆的,后半部分范围广泛包括罗夏心理诊断(Rorschach tests),不明飞行物支持者(UFO boosters)19世纪通灵术者和神智学者和智慧设计论者的书评。最后是个严厉的但是好像格格不入的攻击人文社科系的政治激进分子。
如果这听起来是个无法控制的大杂烩,确实是的。如果不是因为弗洛伊德占据篇幅过多,选集的折中主义将更连贯,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弗洛伊德是克鲁斯最兴奋的话。但是不管他的话题是什么,对理论家的批评总是一件开心的事。他是个卓越的文体家和修辞家,他的令人振奋的文笔提醒我们,他的地位就像大法官奥利佛福尔摩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在法律界,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界一样。即使技术和抽象问题上,精彩文章必须是干脆利落的,强有力的和容易让人理解的。
但是克鲁斯也能非常具有攻击性,有时候表现的非常出吝啬,就像当他祝贺一个学者放弃恢复记忆运动仅仅是要在下一拨的猛烈抨击中保持女性主义的视角。更关键的是,心理分析最好的批评(或者智慧设计,或者任何别的科学领域)必须来自科学家而不是英语教授,这一点他自己也是承认的。不管怎样,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比得上像克鲁斯发射的这些燃烧弹的人。
译自:“Freud remains iconoclastic professor\'s most worthy opponent”
by Michael O\'Donnell
http://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c/a/2006/05/07/RVGPTIIPB41.DTL
弗洛伊德或许是大众所最为熟悉的心理学界名人之一。没学心理学的人,可能没听过马斯洛,没听过华生,没听过鼻祖冯特,但却知道弗洛伊德的大名。甚至不少人一提起心理学,就想起了精神分析,想起了那些神秘莫测的潜意识。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大概是所有心理学流派中争议最多的,褒贬更是天上地下,有人说这是人类认识的伟大突破,有人则断言其为伪科学、骗局。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多的争议?
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所创立,并为荣格、霍尼、弗洛姆、哈曼、艾里克森等众多人所发展的精神分析学说本身,内容极其庞杂,争议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所要强调的是,不少争议不是纯粹由于精神分析学说本身的缘故,而是起源于对精神分析的片面理解甚至歪曲。尤其是弗洛伊德本人所坚持的“性本能”、 “俄底浦斯情结”等,在没有深入理解之前,光看字面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而且万分难以接受。其实,很多人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觉得似乎“有悖于常理”,就开始拒绝甚至谩骂。弗洛伊德被不少人认为是“变态”、“色情狂”的缘由大概也就是如此。事实呢?弗洛伊德生活作风严谨,丝毫不像一些人所恶意设想的那样龌龊。而其创立的学说,亦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不仅在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专业领域,而且在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亦是如此。这和不少人所预计的结局完全背道而驰。
其实就弗洛伊德自己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言,很多对于他的评价、对于他的理论与文学作品的联系等等,都犯了“泛弗洛伊德式”错误。没错,他的理论中集中强调了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但并非他“发现了潜意识”,在他之前,莱布尼茨和赫尔巴特都曾提到了无意识的问题,并给弗洛伊德以不小的影响;为大家所熟知的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冰山图”,其主要设想的最早提出者是费希纳……另外,他的理论所揭示的“我们并没有我们自己认为的那样理性”也不是空穴来风,在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哲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一句话,弗洛伊德更像是一个集大成者而非一个纯粹的揭示发现者。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相信你会对PSYTOPIC同样感兴趣,网址是Psytopic.com ,这次点击不会浪费您的时间。这是Psytopic的指纹密码:aHR0cDovL3d3dy5wc3l0b3BpYy5jb20v,您可以凭这个指纹在google搜索到我们的网站。
弗洛伊德本人的理论是严格遵循泛性论的,他认为性本能是极端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心理动力,无意识活动能量的唯一来源是性的本能。他的弟子也正是因为弗洛伊德这样近乎执拗的坚持而纷纷离他而去。凡事有利有弊。这样的劳燕分飞或许不是弗洛伊德所希望的,但也正是由于他对“性本能”巨大作用的坚信不移,让他的学说有了“惊世骇俗”的震撼性。在他创立精神分析的时代,还是比较保守的。他这样坚决的论断,无疑如一记重磅炸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争论。如果把弗洛伊德的态度称为“偏激”,那么我们依旧要感谢这样的偏激,如果如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评价一般,他早早放弃了自己坚守的“性本能决定一切”的观点,人云亦云,这个因素也有影响,那个因素亦有关系,成为一门不偏不倚的滴水不漏的学说,那么很难想象精神分析学说能引起那么深远的震撼和影响。对于一门学说而言,有时“偏激”才是其存活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弗洛伊德时代的性压抑已不是主要问题。性已经不再是快乐的代表,而是成为现代人对影自照的方式,代表我们对接纳的渴求,以及对现实焦虑的补偿。其性本能学说依旧有其合理之处。
弗洛伊德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大框架——本能决定论也受到了极大的诘难。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怎么可能呢?如果是本能决定论,如果短短的童年决定了一生的发展轨迹和今后会受到的伤害,那环境的作用呢?教育的作用呢?社会的作用呢?其实,这些并不是弗洛伊德必须解答的问题,他只是提出了这样的理论。他后期的思想更多指向了社会文化,如果完全没有注意那些因素,是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阐释的。对错与否是一回事,但起码不能简单地论断弗洛伊德完全忽略了那些环境因素,他只是更关注环境因素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他的发现是生本能、死本能。而且,需要提醒的是,一个被称为“人性天生?”的实验似乎在验证着某些东西。鲍查德和莱肯找到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MZT),发现其个体特征上的相似性显著地取决于其基因而非环境。这样的结果之所以惊人,是因为和我们日常设想的完全不符。可是,真理不是谁比谁信得深而就成为真理的。本能决定论一定错误么?谁又敢拍着胸脯断言?弗洛伊德说过:人类的自负心理遭受过科学的三次重大打击。第一次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让我们知道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开创“进化论”,证明人类仅是动物界的物种之一,生命并不是由上帝创造的;第三次就是精神分析,告诉我们自己未必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这样自信的宣言,虽然远没达到公认,但依旧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自产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甚至指责的学说,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并不断发展,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如果说精神分析更多时候是从思辨、感性的角度发展,暂时没有找到太多理性的证据(现在关于精神分析的生物性的研究已经增多),那么它却能够顽强地存在而不是被轻易地全盘否定(那些门外汉的叫嚣除外),这其中一定有其奥妙之处。感性有时是对理性的超越。理性的完全对立面不该是感性,而是不理性。感性不代表就没有审核标准了,人类既然存在着这两种思维方式,那就应该相信,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其神奇之处,而终归,我们生来不是为了精神分裂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是可以相得益彰,殊途同归的。而作为精神分析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无愧于爱因斯坦所说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导师”的赞誉。误解也好,批判也罢,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都将成为心理学界乃至更广范围内一个不朽的传奇。
--------------------------------------------------------------------------------
44 条网友评论:
Trackback [url=javascript:;][/url]
1.roger Says: 2007-01-30 13:49 PM
一个自产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甚至指责的学说,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并不断发展,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严重的同意这个观点。
2.ADA Says: 2007-01-30 16:12 PM
没有哪个学说是完全的正确的,否则哪里来得争论,发展…
他的分析方式对我的影响很大,对自我心理的探索有时会捆扰我,但是在不停的解压缩过程中 才发现真实的自我
--------------------------------------------------------------------------------
哪有绝对完美正确的学说?只要能在某一点或某段时间内比较正确就很不错了。不说别的,只弗洛伊德的知名度,就足以反应其对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感性有时是对理性的超越。理性的完全对立面不该是感性,而是不理性。感性不代表就没有审核标准了,人类既然存在着这两种思维方式,那就应该相信,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其神奇之处。”十分赞同这句话。不可迷信理性。
5.闻闻 Says: 2007-01-31 9:26 AM
我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名人中最先知道弗洛伊德的,最初只是模糊知道他提出“性本能”等理论,后来在图书馆看到其他人介绍弗洛伊德的书,好奇就借回去看。看完后,被吸引的是潜意识那块,然后陆续看了马斯洛、弗洛姆等人的相关资料。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对我还是很模糊,也很有吸引力。
没有能力辨别他们任何人理论中的正确和不足,但明白自身的体验和理解是自己的。
这些外行话可能不太正确,请大家指出不足,帮助我提高^.^
6.buou Says: 2007-01-31 11:17 AM
了解弗氏的理论《引论》《新编》《释梦》不得不看,否则误解难免。
7.宇宙 Says: 2007-01-31 13:07 PM
不知者大声咆哮着否定,只是莫名其妙的逃避而已。
8.Guest Says: 2007-01-31 13:30 PM
觉得自己土得掉渣了。越来越多的事情看不明白了,倘若弗氏健在,不防用理论来解释解释现在的所谓进步风潮,在网上呆久了,很大的一个真实感觉就是越来越会迷失掉自己。西方的开放作风已经向传统回归,怎么现在自己站的这片土地上却在跟风了。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很想远远地静默地看着眼前发生的种种,已经不想发言了,仿佛一切如隔世才好。
9.buou Says: 2007-01-31 16:18 PM
楼上说的“很大的一个真实感觉就是越来越会迷失掉自己”作何解呢?我想看看弗洛伊德会怎样回应拉康,因为在拉康的语境里,无所谓“迷失掉自己”自我本就是个空无。
10.angel Says: 2007-02-01 9:23 AM
引用宇宙:不知者大声咆哮着否定,只是莫名其妙的逃避而已。
11.Guest Says: 2007-02-01 11:54 AM
引用尼采:如果我们老是寻根究底,那麽我们就会走向毁灭。
12.Guest Says: 2007-02-01 12:41 PM
想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弗洛伊德理论也许可以解释一个现今全球变暧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讲,是否有利于环保?:)
13.GUEST Says: 2007-02-01 18:00 PM
我是8楼,既然“自我”为虚无,那么怀抱着”虚无的自我“的BUOU写下的这番言论应该以”虚无“定论呢,还是以”不虚无“定论?
14.零毁 Says: 2007-02-01 19:39 PM
很尊敬的一位大师,
虽然对他的理论我只是了解了一个大概,
但是他那种敢于解剖人性、严谨认真的作风很值得我们学习!
15.厄。。。。 Says: 2007-02-01 20:47 PM
争论很有意思呢?争论不意味对大师的全面否定,而是某方面的完整和补充,毕竟时代在继续,与时俱进。我对梦学很感兴趣,但对争论双方的不同意见更感兴趣,没有矛盾,哪来发展。
16.纪霖 Says: 2007-02-02 11:20 AM
好文章!!!
本人在探讨心理学过程里面, 一直避免偏向於那个学派, 因为对精神分析一直都保持着中立的态度, 但阅毕此文后, 有一种想深入参透这学派的冲动.
我相信精神分析在多个学科领域上面都有功不可没之处, 尤其对研究人的科学, 因此, 不是神化, 而是取长补短去参透人性.
17.Guest Says: 2007-02-04 8:29 AM
文章很好,但不喜欢黑色的背景,能不能换成原来的?
18.Guest Says: 2007-02-07 10:06 AM
知者大声咆哮着否定,只是莫名其妙的逃避而已。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啊!!!!
19.宇宙 Says: 2007-02-07 13:06 PM
振聋发聩还称不上……只是觉得如今信息太多却等不及吸收。
于是很多人便为逃避自己不愿了解,以愚昧自以为标杆,
却玷污着测量伟人的理论。唉,时风日下(这有点夸张?)啊……
20.宇宙 Says: 2007-02-07 13:08 PM
11楼的说法倒是很同意,
貌似尼采说过人发明逻辑就是为了简单化、模型化世界。
可是现在又有“不知趣”的人要刨根问底。
一个真实的世界不利于我们生存啊……
那些人不是要拔掉人类生存的依赖吗?
(其实没有一句是原文,我都望文生义过了)
21.Microwind Says: 2007-02-08 13:59 PM
回家了,很难得上网。看见大家热烈的评论和交流。感觉不错:)
弗氏的理论博大精深,不止是他,还有其他很多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都值得深究。浮于表面就急于给个评判是不公平的。由此又想起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大师们的理论如何准确而精炼地让大家明白。就是心理学知识的准确通俗化和恰当应用的问题。这需要很大的努力。
22.KID。J Says: 2007-02-27 20:35 PM
经得起质疑和反驳的理论,永远都是有自己闪光地方。。。
23.Guest Says: 2007-03-29 21:38 PM
我很不解,为什么一个女孩执着喜欢一个原本普通的人就被此人视为神经病,你可以不接受,但是为什么要给别人戴上高帽子呢?人人都有爱的权力,她这样虽然激进了一些但需要这些自我防备甚尔攻击吗?到底害怕失去了什么?真是很过分!
24.Guest Says: 2007-03-29 21:42 PM
人的脑袋其是是最复杂的地方,有些人的所谓名誉真的足以要别人毁掉别人的一生吗?
--------------------------------------------------------------------------------
cthqoej gfdcr iwkbgyjvc gmvec lqnsbjmfy zxkbcv jrqs
27.jing Says: 2007-10-02 13:34 PM
弗让我成长了很多,他就像我再生的父亲一样
不论他的理论是不是有遐丝
但是他的求知的精神让人敬佩!
28.boyyu Says: 2007-11-01 17:57 PM
我想这个世界的复杂就在于,那些表面上很风光很了不起很被人们承认的人和事有时并不时像我们想得那样,而那些在争议中看上去很不可理解的人或事却可能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也许我们有时也忽略我我们本身.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周围的我们受到的无聊的束缚,也许就是从争议开始.
29.abel Says: 2008-01-10 13:12 PM
呵呵,拿你的的文章当论文交了,学术抄袭。
30.Guest Says: 2008-02-18 14:39 PM
相信自己不知道的很多!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所知甚少!
31.Guest Says: 2008-04-20 11:29 AM
精神分析学中的见解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认同过精神分析学,楼主说什么爱因斯坦称弗洛伊德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导师”,这与事实完全不相符,实际上,爱因斯坦和其他任何一个科学家一样,都是反对精神分析学的。
32.无为 Says: 2008-06-05 17:56 PM
精神是大脑的一种流量,不管是对还是错我们都要去触及.
33.沙子 Says: 2008-06-06 9:10 AM
看了很多关于评价他的文章,甚至传记.
觉得…..听别人说真累,还是自己多去看几遍他的作品吧
34.弹指一挥间 Says: 2008-06-27 7:29 AM
我是学习心理学的,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学的精神分析主义,我听有的人说:弗洛伊德的理论是消极的,而马斯洛的理论才是我们今天应该倡导的。我并不这么认为,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每个理论都有自己的内涵,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
--------------------------------------------------------------------------------
距其实帮助人类很多啊,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心理力量很大
37.Guest Says: 2008-10-26 20:30 PM
支持 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在人文科学的道路上人类需要巨大的勇气 当这条路越走越宽阔 越走越明亮的时候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或许会有巨大的发展
38.Guest Says: 2008-10-26 20:30 PM
支持 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在人文科学的道路上人类需要巨大的勇气 当这条路越走越宽阔 越走越明亮的时候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或许会有巨大的发展
39.Guest Says: 2008-10-26 20:30 PM
支持 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在人文科学的道路上人类需要巨大的勇气 当这条路越走越宽阔 越走越明亮的时候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或许会有巨大的发展
40.熙 Says: 2008-11-23 9:04 AM
支持!弗洛伊德对我的影响深刻
41.毛毛 Says: 2008-12-22 16:42 PM
想问问要想了解设计艺术与心理学的关系,应该看那些理论方面的书?弗洛伊德的有帮助?期盼回音!
42.G_ALLEN Says: 2009-02-03 9:26 AM
谢谢指导,看完受益匪浅!!不懂心理学,因为学到有关弗洛伊德学说的知识所以来拜读下!!那个年代,即使是欧美国家也是很闻‘色’色变的,所以弗洛伊德能提出并坚持这样的理论也是让人钦佩的,并且他的学说影响了当时许多的作家,至于是对是错,我也没看过,就不发言了。
43.zuoyou Says: 2009-06-08 16:28 PM
很受益,有机会也要拜读一下,肯定会有收获。
44.Guest Says: 2009-11-12 13:52 PM
我有一种感觉,人确实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
psytopic says:
心理书架(请您测试)
帮您轻松挑选心理学书籍!带着这个初衷,我们整理了国内八千多本和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从读者的评价,社会关注度和专业困难程度进行划分,同时附录了简短的推荐文字和目录摘要,以及读者的实际评论,除此之外还提供常用在线书店的价格比较、选书小工具...
阅读全文>>
Psytopic Group.
导言:科学与伪科学
尊重知识是人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拉丁文称知识为scientia,从而science〔科学〕一词便成为最受敬重的那一部分知识的名称。但是,知识与迷信、空想或伪科学的区别是什么呢?天主教教会借口说哥白尼理论是伪科学而开除了日心论者的教籍,〔苏联〕共产党借口说孟德尔学说是伪科学而迫害了孟德尔论者。可见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不全然是一个书斋里的哲学问题:它是一个与社会和政治息息相关的问题。
许多哲学家试图按照下面的说法来解决分界问题:如果足够多的人足够强烈地相信一个陈述,那么,这个陈述就构成了知识。但是,思想史告诉我们,许多人完全虔信荒唐的信仰。如果信仰的强度是知识的标志,我们就不得不把关于神灵、天使、魔鬼和天堂、地狱的某些故事看作知识。另一方面,科学家们甚至对自己最好的理论也是非常怀疑的。牛顿理论是科学所曾产生的最有力的理论,但牛顿本人从不相信超距的物体会相互吸引。因此,不管怎样虔信,都不能使信仰成为知识。实际上,科学行为的标志是甚至对自己最珍爱的理论也持某种怀疑态度。盲目虔信一个理论不是理智的美德,而是理智的罪过。
因此,即使一个陈述似乎非常“有理”,每一个人都相信它,它也可能是伪科学的;而一个陈述即使是不可信的,没有人相信它,它在科字上也可能是有价值的。一个理论即使没有人理解它,更不用说相信它了,它也可能具有至高的科学价值。
一个理论的认识价值与它对人们的心智的心理影响毫无关系。信仰、虔信、理解是人类心智的状态,但理论的客观的、科学的价值与创造理论或理解理论的人类心智无关。它的科学价值只取决于这些猜测事实上所得到的客观支持。正如休谟所说的那样:
“如果我们拿起任何一本书,例如,关于神学或学院形而上学的著作。让我们问一下,它包含任何涉及量或数的抽象推理吗?没有。它包含任何涉及事实和存在的经验的推理吗?没有。那就将它付之以炬,因为它含有的不过是诡辩和幻想。”
但什么是“经验的”推理?如果我们看一下十七世纪关于巫术的浩瀚文献,它充斥着关于认真观察和宣誓证词甚至实验的报告。早期皇家协会的住会哲学家格兰维尔把巫术看成经验推理的范例。在我们按休谟的说法去焚书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经验推理。
在科学推理中,理论要面对事实;科学推理的主要条件之一就是理论必须得到事实的支持。那么,事实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理论呢?
人们已经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牛顿本人认为事实证明了他的定律,他以不作纯假说而感到自豪:他只发表由事实得到证明的理论。尤其是,他声称他由开普勒所提供的“现象”推出了自己的定律。但他这一吹嘘却大谬不然,因为,开普勒认为,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而按照牛顿的理论,只有当行星在运行中互不干扰时,它们才沿椭圆轨道运行。但是,行星实际上是相互干扰的。这就是牛顿不得不发明摄动理论的原因,由此理论推知,任何行星都不按椭圆轨道运行。
今天,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证明,从任何有限数量的事实中不可能合法地推出一条自然定律;但我们仍然不断地获悉由事实证明的科学理论。为什么对基本逻辑的抵抗会这样顽强呢?
对此有这样一个非常可信的说明。科学家想使自己的理论受到尊敬,配得上“科学”即真正的知识这个称号。在科学诞生的十七世纪中,大多数重要的知识都与上帝、魔鬼、天堂和地狱有关。如果一个人对关于神学的事情作了错误的猜测,那么他就要为此遭到永久的谴责。神学知识是不容出错的:它必须是不容怀疑的。而启蒙运动认为我们是可以出错的;而且对神学的东西,我们是无知的。科学的神学是没有的,因而神学的知识也是不存在的。知识只能是关于自然的。但这种新型的知识却不得不根据他们直接由神学继承过来的标准加以判定:它必须被证明是确凿无疑的。科学必须达到神学未达到的那种确实性。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家是不容许猜测的:他必须由事实来证明他所说的每一句话。这就是科学诚实性的标准。未经事实证明的理论在科学界被认为是罪孽深重的伪科学和异端。
只是由于本世纪中牛顿理论的垮台,才使科学家们认识到他们的诚实性标准原来是乌托邦。在爱因斯坦之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牛顿通过事实的证明已经揭示出了上帝的最终定律。在十九世纪初,安培感到他必须把自己有关对电磁学的推测的一本书叫做:《明确地由实验推出的关于电动现象的数学理论》。但在该书的末尾,他漫不经心地承认有一些实验从未进行过,甚至连必要的仪器也未曾建造过!
如果所有科学理论都是同样不可证明的,那么科学知识与无知、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是什么呢?
二十世纪的“归纳逻辑学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答案。归纳逻辑根据可资利用的全部证据来着手确定不同理论的概率。如果一个理论的数学概率很高,它就够得上科学的资格;如果它的概率很低,甚至概率是零,它就不是科学的。因而,科学诚实性的标志就在于永远只讲至少有很高或然性的事情。概率主义具有一个吸引人的特点:它不是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提出一种截然分明的区别,而是提出一个从概率低的差理论到概率高的好理论的连续的尺度。但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于1934年论证道,在任何特定数量的证据下,所有理论,无论是科学的理论还是伪科学的理论,其数学概率都等于零。如果波普尔是正确的,那么,科学理论不仅是同样不可证明的而且是同样不可几的。这就需要一个新的分界标准,波普尔提出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分界标准。一个理论即使没有丝毫有利于它的证据,也可能是科学的;而即使所有的现有证据都支持一个理论,它也可能是伪科学的。也就是说,确定一个理论的科学性质或非科学性质可不依靠事实。假如人们事先就能规定出一能够证伪理论的判决性实验(或观察),那么该理论便是“科学的”;假如人们拒绝规定这样的一种“潜在证伪者”,该理论便是伪科学的。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是区分科学的理论和伪科学的理论,而是区分科学的方法和非科学的方法了。波普尔论者认为,如果马克思主义者准备规定一些事实,这些事实一旦被发现,就会使他们放弃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的。如果他们拒绝这样做,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伪科学。有什么可能事件将使马克思主义者放弃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总是有趣的。如果他虔信马克思主义,那么他必然会感到规定一种可以证伪马克思主义的情况是不道德的。因而,根据我们是否准备规定可以反驳一个命题的可观察条件,该命题或许僵化为伪科学的教条,或许变成真正的知识。
那么,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解决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问题吗?没有。因为波普尔的标准忽视了科学理论明显的坚韧性。科学家的脸皮很厚,他们不会只因为事实与理论相矛盾就放弃理论。他们通常发明某种挽救假说以说明他们届时称为只是一种反常的东西,如果不能说明这一反常,他们便不理会它,而将注意力转向其他的问题。注意,科学家谈论的是反常、顽例,而不是反驳。当然,科学史充满了理论如何被所谓的判决性实验所扼杀的说法。但这些说法是理论被放弃之后很久才杜撰出来的。假如波普尔问牛顿派科学家,在什么实验条件下他将放弃牛顿理论,某些牛顿派科学家就会象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一样不知所措。
那么,什么是科学的标志呢?难道我们不得不投降并赞同科学革命只是一种信念的非理性变化,是一种宗教的皈依吗?杰出的美国科学哲学家汤姆·库恩在发现了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朴素性之后得出了这个结论。但是,假如库恩是正确的,那么科学与伪科学之间就没有明确的分界,科学进步与知识退化就没有区别,就没有客观的诚实性标准。那么,他能够提出什么标准以区分科学进步与知识退化呢?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倡导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它解决了某些波普尔和库恩所未能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主张典型的描述重大科学成就的单位不是孤立的假说,而是一个研究纲领。科学决不是试钻法、一系列的猜测与 反驳。“所有天鹅都是白的”可以由于发现一只黑天鹅而被证伪。但这种不足道的试错法算不上是科学。例如,牛顿科学决不是四个猜测-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组合。这四个定律只构成了牛顿纲领的“硬核”,而一个巨大的辅助假说“保护带”顽强地保护这一硬核使这不遭到反驳。更重要的是,牛顿研究纲领还有一个“启发法”,即一种有力的解题手段,借助于复杂的数学技术以消化反常,甚至把反常变成肯定的证据。例如,如果一颗行星的运行出现了反常,牛顿派科学家就会检查他关于大气折射的猜测、关于光线在磁暴中传播的猜测以及成百上千的其他猜测,这些猜测都是牛顿纲领的组成部分。他甚至可以发明一颗迄今不为人知的行星并计算出它的位置、质量和速度以说明行星运行的反常。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都是研究纲领,它们各有一个受到顽强保护的独特的硬核,各有自己较为灵活的保护带,并且各有自己精心考虑的解题手段。这些研究纲领在自己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有未解决的问题和末消化的反常。从这一意义上说,所有理论之遭受反驳是与生而来、随死而去的。但所有这些研究纲领都是同样好的吗?直到现在我还是在描述研究纲领是怎样的东西,但怎样才能区分科学的或进步的纲领与伪科学的或退化的纲领呢?
与波普尔的观点相反,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有的纲领尚未遭到反驳,而其他的纲领已经遭到反驳。当牛顿发表他的《原理》时,它甚至不能适当地说明月球的运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上,月球的运动反驳了牛顿。就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那一年,杰出的物理学家考夫曼就反驳了相对论。但我所钦佩的所有的研究纲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预测了新颖的事实,这些事实要么是先前的或竞争的纲领所梦想不到的,要么是实际上与先前的或竞争的纲领相矛盾的。例如,当1686年牛顿发表他的万有引力理论时,关于慧星有两种流行的理论。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认为慧星是上帝愤怒的信号,预示他要打击人类并使人类遭难。另一个鲜为人们所知的开普勒理论认为,慧星是沿直线运行的天体。现在,牛顿理论认为,有一些慧星沿双曲线或抛物线运行,永远不再返回;另外一些慧星沿普通的椭圆轨道运行。按牛顿纲领从事研究的哈雷,观察了一颗慧星的一段轨道,据此计算出它将在七十二年的时间内返回,计算出它再次出现在天空某个明确规定的点上的时刻,精确至分钟,这是难以置信的。但七十二年之后,牛顿和哈雷都去世很久了,哈雷慧星正象哈雷所预测的那样再次出现了。同样地,牛顿派科学家还预测了过去从未被观察到的小行星的存在及其精确的运行轨道。让我们再以爱因斯坦的纲领为例。爱因斯坦作出了惊人的预测,如果在晚上测量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并且再在白天测量这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在日食的时候可观察到它们),两次测量的结果将是不同的。在爱因斯坦的纲领之前,没有人想到过作这种观察。因此,在一个进步的研究纲领中,理论导致发现迄今不为人们所知的新颖事实。相反,在退化的研究纲领中,理论只是为了适应已知的事实才构造出来的。例如,马克思主义可曾成功地预测过惊人的新颖事实没有?从来没有!它只有一些著名的失败的预测。它预测过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它预测过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将发生在工业最发达的社会。它预测过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发生革命。它预测过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将没有任何利害冲突。可见,马克思主义者对他们所有的失败作了说明:他们发明了一个帝国主义论来说明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甚至说明了为什么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工业落后的俄国。他们“说明”了1953年的柏林事件、1956年的布达佩斯起义、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他们“说明”了俄华冲突。但他们的辅助假说都是事后为了保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受事实的反驳而编造出来的。牛顿的纲领导致新颖的事实;而马克思主义的纲领落后于事实,并正在迅速奔跑以赶上事实。
总之,经验进步的标志不是微不足道的证实:波普尔正确地指出,这种证实当以百万计。掷石坠地,这无论重复多少次,也不是牛顿理论的成功。但波普尔所鼓吹的所谓的“反驳”也不是经验失败的标志,因为所有的纲领永远都是在大量的反常中成长的。真正重要的是戏剧性的、出乎意料的、惊人的预测:边种预测只要有几个就足以改变局面;一旦理论落后于事实,我们所论述的纲领就可悲的退化了。 那么,科学革命是怎样到来的呢?假设我们有两个竞争的研究纲领,一个是进步的,而另一个是退化的,科学家们倾向于参加进步的纲领,这就是科学革命的基本原理。但是,尽管公开竞赛记录是知识诚实性的问题,坚持一个退化的纲领并试图把它转化为进步的却不是不诚实的。
与波普尔相反,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并不提供即时的合理性。必须宽厚地对待年轻的纲领:研究纲领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开始发展并成为经验上进步的纲领。批评并不是象波普尔所说的那样通过反驳很快地扼杀一个纲领。重要的批评总是建设性的:没有一个更好的理论,就构不成反驳。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是突发的、非理性的视觉变化,这是错误的。科学史驳斥了波普尔,也驳斥了库恩: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无论是波普尔的判决性实验还是库恩的科学革命其实都是神话:通常发生的情况是进步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
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问题对批判的制度化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哥白尼理论在1616年被天主教教会所禁止,因为据说它是伪科学。1820年天主教教会从禁书录中解放了哥白尼理论,因为这时教会认为事实已证明了哥白尼理论,因而它成了科学的。1949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布孟德尔遗传学是伪科学,并在集中营中处死了孟德尔遗传学的拥护者,如瓦维洛夫院士;处死瓦维洛夫之后,孟德尔遗传学被恢复了名誉。但党仍然持有决定什么是科学,可以发表,什么是伪科学,应该惩处的权利。西方的新自由派势力集团同样对它所认为的伪科学行使否定言论论自由的权利,就象我们在关于种族和智力的辩论中所看到的那样。所有这些判定都不可避免地取决于某种分界标准。这就是为什么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问题不是一个书斋哲学家的伪问题的原因:它有着重大的伦理意义和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