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十例
龙岗区建文中学初中部吴东华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乃授业、传道、解惑也。”有效的语文课堂同样可以做到这些。在语文课上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适时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既能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从不把自己当成是孤立的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中处处都有德育教育。
首先从单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这就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看看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山的那一边》学习本文主要是把握诗的意境:在诗人看来,“山”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实现梦想的现实存在。“海”则“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即理想的境界。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的山就更要历尽艰险。所以这种挫折也就预示了诗人的人生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她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在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背的同时可抓住“山”与“海”这两个意象,启发学生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一次的战胜失望,翻越无数的大山,实现自己的理想。让学生理解这一内函后再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战胜多次困难终于实现自己愿望的示例,最后让学生写成读后感。
简简单单的一堂语文课既有语文知识积累,又有德育渗透更重要的是为多数学生写作打开了思路找到了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初步良好培养。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启发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在教学中老师要把握文章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指导学生抓住文中一句话:“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伤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让学生通过诵读悟出: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他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通过教学本文让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在心里上不畏惧困难。为今后在成长中遇到困难敢于自己面对作好做好准备。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各环节都能渗透德育教育:
1 、背景导入时渗透德育教育。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许多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这些作品会让学生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作者或文中人物都具有崇高的品质,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联系他们为祖国为人民所作的贡献以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如在教读《藤野先生》一课时,着重介绍鲁迅弃医从文的过程,并介绍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从而使学生体会鲁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激励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懂得该怎样树立理想,怎样学习。
2 、在感知研习课文中渗透德育
( 1 )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感情,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教师发出共鸣。在学习第三单元《敬畏自然》一课时,我这样总结道:“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同学们,让我们敬畏自然吧,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的一番话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纷纷痛斥社会上那些破坏自然破坏环境的行为,从而起到了警醒教育的目的。
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 2 )形象分析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来实现。教学《最后一课》时,引导着学生着重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通过服饰、动作、语言来品析,尤其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 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韩麦尔先生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归纳出小说主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
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
再次,在语文课外积累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每册教材中有很多课外古诗词要求背诵,这些古诗词表意明确浅显易懂学生从中更能比较直观的感受到方方面面的德育教育:
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让学生感悟到劳动人民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悯农》,《锄禾》,九上古诗白居易《观刈麦》,王磐《朝天子.咏喇叭》等。表达报效朝廷为国献身的古诗词:杨炯《从军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贺《燕门太守行》等等
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但是,不能把语文课当德育课上,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好度。上出语文课的特色。
200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