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中国民间的祭奠文化》
     阅读次数:208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民间的祭奠文化

祭奠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详细释义
基本介绍
基本习俗
  1. 祭奠烈士的流程
网上祭奠新形式


  

基本信息


  词目:祭奠
    读音:jì diàn
    祭: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一个仪式。
  :向死者供献祭品致敬。
  祭奠: 为死去的人举行的仪式,表示追念。
  例如:祭奠英灵。

详细释义


  基本解释
  

  [obit;offer a sacrifice to;hold a memorial ceremony for] 为追念死者并安抚其在天之灵而举行仪式
  祭奠亡魂
  详细解释
  

  置供品于灵前或墓前祭祀。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朝飨宾主之仪,祭奠殡葬之变,郊祀禘祫之法,社稷山川之礼,皆可减省,务令俭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祭奠之楷,宜恭且哀。”《红楼梦》第一○九回:“我也时常祭奠。” 老舍 《茶馆》第三幕:“ 四爷 ,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基本介绍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基本习俗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这一天,家人、亲友,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 ,还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毕埋于墓前。“烧心”又称“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灵,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世亲人,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藉此,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由以上对山西各地丧葬礼仪的简略缕析,可以看出,尽管每一地区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但在种种迥异的形式外壳下,却蕴含着共同的内涵,即通过丧葬礼仪的举行,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表达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诚心意。同时,丧葬礼仪反映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正如论者所说:“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一种独特的方式。”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间观念中 ,死与生一样,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所以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越热闹越好。这种看法对于红红火火办丧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说是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山西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 ,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迷信荒诞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吊丧改为追悼会 ,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江西一带的葬礼仪式,一般要子女孙子孙女辈准备一双鞋子子女辈秀白布孙子孙女辈秀白布+红布。然后死者来年烧了去,来纪念死者~到了家乡下葬的时候儿子和孙子是下葬的时候去祭拜。如果有桥的地方要下跪然后让棺材从头上过【意识:升官发财】女儿和孙女是第二天才能去山上祭拜.
  

祭奠烈士的流程

[1]1.讲述生平事迹
  2.歌颂烈士
  3.祭奠默哀
  4.代表发言
  5.家属发言

网上祭奠新形式

  【网上祭奠:只要祭扫的本义不变 方式并不重要】
  新华网深圳4月4日专电(记者王传真)韩凯坐在电脑前,用鼠标“点燃”火柴,然后“拖”出三根香点着,插进香炉。“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近几天,已有近万名深圳市民光顾我们的纪念网祭奠亲人。”韩凯自豪地说。
  韩凯是深圳“无尽的爱纪念网”(http://www.eelove.cn)的营运总监。在他们的网站上,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用鼠标拖拉鲜花、火柴、香、茶杯、酒杯等来模拟完成献花、点烛、烧香、敬茶、敬酒等祭奠活动,还可以按照个人需要来选择墓园的背景和墓碑等,他们开始计划帮助用户把已故亲友的家居环境、有纪念意义的“老地方”或真实的墓地,制作成三维动画并复制到网上。
  “无尽的爱纪念网”创办人之一陈蕗介绍,网络祭奠的好处是可以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随时随地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还可以用网络把先人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下来。此外,网络祭扫还是一种环保、安全、节约的祭奠方式,可以避免铺张浪费和环境污染。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网络能像真实祭奠一样表达人们对先人的哀思。有网友认为,网络拜祭形式不够严肃,扫墓的意义在于亲眼看看亲人安息的地方,如果条件不允许,宁愿在心里默默怀念。
  一些网友则认为,流传几千年的祭奠习俗本来就是因时而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祭奠将是寄托哀思、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保存、拯救祭奠文化的科学方式,“只要祭扫的本义不变,祭扫的方式并不重要。”
  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转变、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网上这种全新的祭奠形式逐渐被接受认可,以网上献花、留言、点歌等形式寄托自己的哀思无疑是一种更方便环保的祭奠形式。全国知名网上祭奠网站同怀网无疑是其中最出色的一家,相信有好的服务平台再加上人们思想的逐渐转变,网上祭奠将会成为一种全新流行的祭奠新形式

最后更新[2010-4-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