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观音禅院的隐喻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 谢海华
观音禅院的老院主,在观音禅院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袈裟穿了七八百件,道行有多高深呢?
唐僧一行来到山门,客套之后,老院主叫献茶。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儿的盘儿”,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钟”,单瞧这名儿,就令人觉得此乃非比寻常之物。三藏见了夸赞道:“好物件!好物件!”老院主接过话头,欲得东土大唐宝贝一观。
老院主原是知道大唐的,尊称为“天朝上国”、“上邦”。然而自上邦而来的唐僧来了,老院主在意的不是求经问道,而是身外玩物。他那穿过的七八百件袈裟都收藏得好好的,“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无怪乎唐僧断定老院主不过一“贪婪奸伪之人”。
老院主贪婪到何种程度呢?见到唐僧的锦襕袈裟后,看老院主的表现: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想要借去“细细地看一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借到了,真得看一夜吗?不然。老院主借到后房去后,号啕痛哭,又想“穿得一日儿,就死也闭眼”。哭声引来众僧,提建议说留他十日,穿他十日。老院主还不满足,又想“留得长远”了。终于引来杀身之祸。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乃人之本性之一,然经过多年修行的老院主不仅没能戒贪,反而变本加厉,对“广智”、“广谋”(此二法号耐人寻味)的谋财害命的“智谋”大称“甚妙”。
由此看来,有无道行、道行高低与时间一点关系没有,与所处何方也没有一点关系——“观音禅院”里都是些什么东西呢?
剩下的问题是:道行与什么有关呢?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众生的觉悟就在一念之间。老院主修行几百年依然无法参悟,甚至走入魔道,并因此丧命,也就意味着并非修行就一定有成果,虽然众生皆有佛性,但不等于众生皆可成佛。
禅宗北宗神秀有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认为,戒行禅修都离不开心,并说众生的清静心是觉悟的基础。清净心是与染污心相对立而存在的,是透过超越的分解过程而显现的。由于众生本有的清净心为染污心所遮蔽,显示不出,因而不能觉悟成佛。神秀强调,应该拂拭、排除染污心的作用、影响,也就是要制伏、泯灭一切情欲和世俗认识,以显示出清净心的光明、寂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众生还应当观心,即直观内省,以观照、觉察清净心的存在,来实现心灵自觉,这也就是“看净”。 老院主的悲剧,实际上隐喻着“污染心”的强大。
再看南宗慧能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然,慧能的观点是与神秀相对的。但在本质上,南北两宗都是一样的。慧能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出自敦煌本《坛经》,下同)意思是,成佛快慢由修行人素质决定。利,素质高,悟道就快;钝,素质低,悟道就慢。慧能还说:“惟传顿教法。”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素质高的人的顿悟法门。慧能强调“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也就是说,不是把心上的灰尘拂去而悟道,而是“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西游记》第十七回写到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同去黑风山降妖,路上打死一只苍狼精,悟空忽然想出一妙计,请求菩萨假扮妖精,菩萨同意了,“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孙悟空看了说:“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行者心下顿悟。(行文于此,忽觉“悟空”、“悟净”、“悟能”实乃三种境界、高下立现!)
第二十四回写到唐僧一行四人来到万寿山脚下,四人有一段对话:
三藏在马上欢喜道:“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八戒道:“哥啊,要走几年才得到?”行者道:“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孙行者说完之后,沙僧道:“师兄,此间虽不是雷音,观此景致,必有个好人居止。”行者道:“此言却当。这里决无邪祟,一定是个圣僧仙辈之乡,我们游玩慢行。”不题。——不题,意即其余三人还不能觉悟悟空话中禅机,尚未“顿悟”。
这段对话也证明,黑风山一行,经菩萨点化,孙行者已然悟道。
二〇一〇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