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学术界彻底江湖化黑帮化》
     阅读次数:184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学术界彻底江湖化黑帮化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学术界彻底江湖化黑帮化
中国青年报  2010-04-20
  新华报业网讯 4月12日下午,在南京大学逸夫科学管理楼19层的办公室里,40天前发表文章批评学者汪晖涉嫌抄袭的王彬彬教授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中国青年报:你和你所批评的汪晖都研究过鲁迅,因此也有人认为此次论文风波不过是派系之争,利益之争。

  王彬彬(以下简称王):不看事实,反问动机是没有道理的。我跟汪晖没打过交道,也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又不在一个学校,丝毫构不成利益之争,而且,抄袭剽窃问题跟什么派系也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青年报:那您为什么要选择汪晖这本书而不是其他人的书,也许其他人的书抄得更厉害?

  王:这是因为我考虑到了一个因素,就是汪晖这本书影响特别大,20多年来,这本书成了一个神话,成了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一个楷模。

  我认为,汪晖之所以成为汪晖,主要靠这本书奠定了地位。没有这篇博士论文获得的巨大声誉,怎么可能有后来的汪晖,怎么可能当《读书》杂志主编10年,怎么会有今天这么高的学术地位?

  如果当时他的博士论文获得的评价很普通的话,他也许不会迅速地膨胀为今天这样。

  如果在你的研究领域里,有一本被视为经典的东西,一印再印,是专业的必读书,你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应不应该说出来?难道不说出来是对的吗?大家都不说,你想想后果是什么?

  中国青年报:后果是什么?

  王:抄袭最严重的危害,是遮蔽了学术的来源,让后来者不能清楚知道思想的来源,这对整个学术发展都是损害,也是对读者的损害,当然,还侵犯了原作者的权利。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汪晖也是我国学术规范最早的倡导者之一。这样的人,是要为整个学术界垂范的,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学者,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在内心里更不能接受。这就像警察偷东西,虽然警察犯法原则上跟任何人犯法一样,但给人的心理冲击是不一样的。

  中国青年报:但包括钱理群、孙郁等知名学者都认为,汪晖的书只是引用不规范而已。

  王:文章出来后,我想到会有一些人不高兴,但我没有想到会有学者公开为这本书辩护,太难想象,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声誉。

  打个比方,我们揪出一个腐败分子,会有人替他说情辩护吗?我知道这篇文章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心里不高兴,但“汪粉”在网上骂骂我还可以理解,真没想到真正在学术界生活的人,会如此不顾基本事实,出来说这种话。他们的表态也说明我们的学术生态糟糕到了什么程度。

  这个如果不算抄袭剽窃,那么以后抄袭剽窃这两个词就可以从字典里面消失。抄袭剽窃就合法化半合法化,学术界就彻底江湖化黑帮化。

  他们的问题,是把朋友义气置于基本的是非之上,这个是很可怕的,如果是在其他圈子里可以这样的话,那么在学术界,这样做事很可怕的。

  而且,他们的表态一度造成了全国性的是非混淆,非学术界以外的人很迷糊,因为别人不知道规则,不知道到底算不算抄。他们一表态,就认为不是抄了,反而觉得我有什么问题。

  我特别佩服严家炎教授,过去我对他研究金庸批评得很严厉很尖锐,但他在这个事情上能明辨是非。

  中国青年报:为汪晖辩护的人认为,应考虑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背景,那时候学术并不如今天这么规范。

  王:上世纪80年代是不是不规范,郑也夫、丁东等学者都发表了文章,事实上,也许80年代的技术性规范没有今天这么完备,也没有今天要求这么严格,但实际上,80年代的学风比今天要好得多,那个时代类似的事情在我的印象里也有一两件,都是得到很严厉的处理的。

  我记得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这儿有一位姓吴的教授,在辽宁的《当代作家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研究作者史铁生的论文,后来,一位很有才华的文学评论作者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同类主题的文章,抄袭了吴教授几百字,结果,被揭露后,《文学评论》公开发表对吴教授的道歉声明,并且追回稿费,而那位文学评论作者,也公开向读者和吴教授道歉。这个人,我很敬重。

  中国青年报: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不能否认汪晖这部作品的价值。

  王:对汪晖这部作品的价值,我个人认为不像它的名气那么大,并没有太多的原创性。

  而且,我的文章发表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部著作,像《南方周末》就刊登文章,指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本书在20多年来,不断地修订,出新的版本,但在修订中,有的注显示,原本是引自译本,但到了前两年的版本,竟然修订为引自原版外文,似乎是直接参考外文资料,但事实上引用的这段文字没有任何变化,可能学术界以外的人觉得这不是问题,但实际上,做伪注跟抄袭剽窃是一样的概念。

  再有,也有人揭露,这本书中有几百字是抄袭自1954年(应为1958年——编者注)《新闻战线》上的一篇文章。

  中国青年报:我看到报道,您对为汪晖辩护的学者抨击得很厉害,甚至用了一些很骂人的话。

  王:当时有记者来采访我,说是我的学生,所以谈话很放松,我用了一些不雅的词,但一再提醒说这些话千万不能写,因为绝不能搞人身攻击,但这些词还是发出来了,他们后来也向我道歉了。

  中国青年报:你有没有想过,你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王:我没有想到反响会这么大,原以为不就是正常的学术批评吗?但没想到证据如此确凿,却会形成争议,甚至还有许多学者出来辩护。甚至还有一些人问,写论文不都是这么写的吗?这是很可怕的,也许他们看惯了大面积的抄袭,对于这种看起来不那么明显或者雷同的字不那么多的抄袭,反而不觉得有问题了。

  中国青年报:也有人表示不习惯你在《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一文中的行文方式,认为有些沾沾自喜的味道。

  王:这也是奇怪的一方面。一个问题出来后,不论事实如何,却去细究批评者的心态。说实在话,我的行文更多地表达一种惊讶。被很多人吹得天花乱坠、在某种意义上是经典学术著作,居然会有这样的问题!因此,写作中,我表露出来的是一种震惊,还有气愤,因为我实在没想到,抄袭剽窃与汪晖、与《反抗绝望》居然会连在一起——因为在我们这个专业,这个人和这本书,都是绝对的权威。我的文章没有过激的言辞,谈不上人身攻击。

  中国青年报:您经常进行各种学术批评,是因为你性格里有喜欢战斗的因子吗?

  王:学术批评要得罪很多人,树很多敌,我根本不喜欢战斗,我是确实不能容忍,看不惯的就说出来,这不好吗?

  中国青年报:这件事情对您造成压力没有?

  王:我们学院也专门开了会,因为我就这个问题批评别人,那别人也会紧盯着我们,这对我们也是一个警示,警示我们更加注意学术规范。

  所以我认为,对于我们学院乃至学校的年轻教师来说,这是个好事情。对于我本人而言,盯的人就更多了,尤其是那些“汪粉”,千万百计想找出问题来,这对我是更大的警示。

  我批评了别人,对自己必须要求更严。我相信我的批评,是有益于学术界的良好发展的。
王彬彬称钱理群替汪晖辩护的说辞很无耻

  • 王彬彬称钱理群替汪晖辩护的说辞很无耻
  • www.taihainet.com 2010-3-29  凤凰网 
  •  

    核心提示 王彬彬:钱理群说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还不规范,那不是对整个80年代学术界的侮辱么?任何时候偷别人的东西都是不对的。老子时代就可以抄别人东西了?孔子时代就可以抄别人东西了?丛林时代你的东西我可以抢过来,原始社会就开始规范了,我这个部落的东西你那个部落不能随便拿过去。进入文明社会,尤其是有了个人言论、个人著述之后,你老子的东西,我孔子就可以随便拿过来么?

    个人恩怨?学派之争?沉寂已久的中国学术界炮声隆隆

    点击进入下一页

    王彬彬(图片来源:现代快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汪晖(图片来源:现代快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汪晖《反抗绝望》一书封面

    葛剑雄:

    只要是存在学术不规范的现象都可以批评,不存在时限

    韩东:

    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能争出什么来呢?

    陈村:

    如果汪晖承认自己存在抄袭的话,那就该直接道歉

    叶开:

    学术不规范跟剽窃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作为任何开脱的借口

    沉寂已久的中国学术界,因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一篇长文,近日变得热闹起来。王彬彬在文章中直指著名学者、《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抄袭,并列举了抄袭的种种方式。或许因为一南一北两位当事人,在学术界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之前身上都不具备“娱乐元素”,这个事件从一开始都被贴上了“重量级”的标签。因为是重量级,因为严肃元素超过了“娱乐元素”,学术界反而对此反映谨慎,除了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赵京华力挺汪晖外,其余人大多失声。日前,现代快报记者依据手中的一份“学术名单”遍访学术人士,应答者寥寥,但是著名学者葛剑雄,以及韩东、陈村、叶开等一些著名作家还是直白地道出了他们的声音。

    汪晖被指抄袭

    3月10日出版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文章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被指存在多处抄袭。王彬彬称,他通过比对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5部中外专著,抄袭手法则包括“搅拌式”、“组装式”、“掩耳盗铃式”、“老老实实式”等。

    《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是著名学者汪晖的博士论文。该书1990年由台湾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繁体字版;1991年,作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之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该书作为《回望鲁迅》丛书之一种,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彬彬所依据的,就是2000年版。

    正是这部30余万字的专著,奠定了汪晖的学术地位。王彬彬把它称作汪晖的“第一桶金”。 在鲁迅研究领域,《反抗绝望》也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名著”,自出版以来经常出现在中文系教师开给学生的书单中。用王彬彬的话说,该书“到今天甚至已经具有了‘经典’的性质”。

    王彬彬说,在《反抗绝望》中,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很明显”也“很严重”。他根据手头的几本书简单比对后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以下5部中外专著: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张汝伦《意义的探索》。

    王彬彬将汪晖的抄袭手法归为4类: 一是“搅拌式”:将他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搅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组装式”:将别人书中不同场合说的话,组合在一起。三是“掩耳盗铃式”:将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或者抄录时稍做文字上的调整,没有冒号、没有引号,但做一个注释,让读者“参见”某某书。四是“老老实实式”:一字不差地将别人的话抄下来,不搅拌、不组装、不让读者“参见”。王彬彬说,在具体的抄袭过程中,有时是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的。

    王彬彬从《反抗绝望》中摘取了12段文字,并与上述5部他人著作中的表述一一对照,以证明汪晖如何剽窃前人研究成果。

    谁来为王、汪辩护?

    按照王彬彬的说法,发现汪晖著作中问题的过程颇为“意外”。而对于王彬彬把汪晖20年前的论文拿出来“鞭尸”,不少人也表示非常“意外”。作家陈村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就说,汪晖和王彬彬都是学界非常有名望的教授,出现这样的事情他很意外。作家韩东也认为“还没有定论,就搞得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此举不妥。他认为,对学术同行进行批判至少应该慎重,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有名望学者的学术前途,在还没有哪个明确的机构确定是否抄袭之前,至少他该本着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

    “汪晖抄袭门”事件发生后,学术界明确站出来表明立场的学者并不太多。

    鲁迅研究专家、北大教授钱理群差不多是汪晖的首位辩护者。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但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在当时看来,只要大致标注出你引用了哪些资料就可以,不像现在,每引用一句话都得加引号。” 钱理群同时表示,该书的核心观点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汪晖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钱理群表示,他和汪晖向来走得比较近,以前常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也是“挺汪派”,“王彬彬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王彬彬在文中大谈文风,我恰恰对他的文风很反感。你看他在文中那种冷嘲热讽、那种洋洋得意,让人不舒服,这不利于善意的批评。”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这本书在引文方面确实有不够规范的地方,但这属于技术上的问题。不过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以后要更加注意这些问题。”

    而不少网友也认为王彬彬对汪晖的指责是“欲加之罪”。

    相比“挺汪派”的强大阵营,王彬彬的势力就显得有点势单力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人支持。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丁帆称,不方便对此事发表看法,尽管个人从学术的角度,对王彬彬的观点持支持态度。

    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规范到底如何?

    王彬彬对于汪晖论文的指责有二,一是汪文论述语言的文理不通;二是抄袭与剽窃。对于前者,争论并不多,因为每一个人对晦涩的理解本来就不相同,很难有交集。著名作家陈村说,“晦涩的写作可能是个人习惯有关,说这就是学风问题,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这次论争的焦点其实在第二点,也就是抄袭和剽窃。对于这种指责,钱理群等人已明确回击王彬彬,他们承认书中确实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他们不认为这算是抄袭。

    到底是抄袭还是引文不规范呢?

    《收获》杂志编辑叶开接受快报采访时说,剽窃就是剽窃,在学术上绝对不能容忍,没有任何宽容的余地。学术不规范跟剽窃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作为任何开脱的借口。

    至于钱理群为汪晖辩护,说当时做论文不规范。叶开表示这个说法他不同意,二十年前做论文,从大学本科读起,人人都知道应该有什么样的规范,而且这在学者撰写著作时,应是一种基本的常识。引用必须用引号表明,参考和注释也应该标明出处。“如果钱理群认为汪晖连这种最为浅显的常识都不懂的话,我认为是对汪晖的不敬。”

    叶开表示,说上个世纪80年代学术存在很多不规范,需要有证据。但即便找出了张三李四的著作不规范弊端,也不能证明80年代就不规范。“恰恰相反,我读过的一些那时出版的学术著作,觉得很规范。别的不说,现成的例子在王彬彬的文章里,他列举的李泽厚等几位学者的著作,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译著,都是80年代出版的,哪一部学术不规范了?这些著作如果学术不规范,涉嫌抄袭,我觉得也照样需要批判,这样可以慢慢地、一点点地提升学术自身的道德水准。”

    现正在美国费城参加亚洲学会年会的著名学者葛剑雄表示,他尚未看过汪晖的博士论文和他的其他著作,也没看到王彬彬的文章,无法对此事发表具体的意见。但是对于目前的学术不规范现象,葛剑雄则认为:“学术不规范有各种表现,程度不同,下结论时应十分谨慎。例如引文不规范、失注、伪注与抄袭、剽窃之间不仅程度各异,性质也不同,不要轻易决断。”



  • 最后更新[2010-4-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