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模拟试题
文章标题: 《2010深圳高考二模语文答案及学生常见错误》
     阅读次数:289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0深圳高考二模语文答案及学生常见错误

 

201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说明:深二模评卷5月11日下午三点顺利结束。现公布参考答案。红色字体部分为各题组制定的评卷细则。54分以上优秀作文明天才能拿到,拿到后马上挂语文味网。)

201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考点

答案

分值

   

1

语音辨析

D

3

A.戎马倥偬(zǒng)    B.悭(qiān)   C.不谙(ān)世故

2

词语运用

B

3

“丧生”一词不带感情色彩,此处不符语境。

3

语病辨析

C

3

A.前面说“峰会将要举行”,后面说“中国派了代表出席”,时态矛盾。   B.“巩固经济、复苏成果、保住经济平稳发展”,“复苏”“保住”搭配不当。“巩固”用的也可疑。 D.“加速”缺宾语,可改为“加速社会文明的进程”。

4

标点符号

A

3

B.最后面的句号要放在引号里面。  C.分号要改成逗号。 D.逗号宜改成句号,第二个顿号要改成逗号。

5

文言实词

C

3

处:不出仕,隐退

6

文言虚词

A

3

A.两处的“则”都表假设,那么,就。 B.①结构助词,的;②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①表顺承;②表转折,却。   D.①动词,任命;②连词,表目的,来,以便。

7

筛选归纳

B

3

②是王逸给樊英写信的内容  ⑤是“公卿”所为。

8

分析概括

D

3

无中生有。司马光没有指责张楷,他也没有评价樊英。他在议论中就樊英一事提出君王用人要“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的观点。

 

 

9断句与翻译(10分)

1)断句(4分)

    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

(说明:.断对两处得1分。.当断未断或不当断的断了,每处扣0.5分。)

评卷细则:

1、当断未断算一处错误

2、不当断的断了,也算一处错误。

3、只错一处不扣分,错一处以上,没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常见错误:

1、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

2、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

3、终不可得/而致也

2)翻译(6分)

    (樊英)年少就学问、品行优秀,闻名天下,隐居在壶山的南麓。(1分)

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正道又不能得以推行,那么,与奸佞之流共事就将伤害到自身。(人莫己知”1分,群邪共处”1分。)

常见错误:

第一句:“行”字没有译出,或译为“行为”。“阳”字理解成了“向阳的地方”“南阳”“北面”“东面”等。还有少数同学将“少”字理解成“稍微”“少有”的。

第二句对宾语前置句“人莫己知”的翻译不到位,很多同学理解成了“人没有自知之明”。

10【参考答案】(1)一方面作者说自己愿为改良(国家)事业献身(万死不辞),另一方面作者在学问上想成为后世师表(从立功、立言角度切入,答出相关意思即可)。以诗答诗的答案更有品位:如我以我血荐轩辕且开风气且为师等。(每点2分,共4分)

    2)第一问: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惆怅、失意、怅惘等)的情感(1分)。

    第二问:前三联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尾联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2分)

有人借用梁启超自己的文学评论术语说,这首诗抒情用的是一泻无遗式的奔迸表情法

补充细则:

1、第一题考生答案中举“誓起”句说明立功,举“更研”句说明立言也算对。

2、举第三联说明“狂者精神”,也酌情给分。

常见问题:

1、对第一句“献身甘作万矢的”理解错误很普遍。具体表现在j不明白整句是表达“愿为改良国家献身”,k不清楚“的”字的含义,许多人理解为“愿化作万只箭”之类。

2、不能从“立功”和“立言”两方面答题,思路混乱。

3、第二问不能正确理解“海天寥廓立多时”这一形象的含义,因而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笼统答为“爱国”“为救国而狂”之类,不能紧扣尾联的要求来回答。

4、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中“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的含义,答为“抒情较为缓和”“比较含蓄”。有的甚至相反答为尾联为“直接抒情”。

11.默写6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添字、漏字、写错字、顺序颠倒等,此空无分。)

常见问题:

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一句“而”字易漏掉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中“羌”字易错。

3、“山回路转不见君”一句中“山回”易写成“峰回”。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中“却”易错为“确”,“生”与“身”易写反,“赢”字很多人写错。

5、书写不规范,潦草,连笔,因而看不清,导致扣分。

12答案B、E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B项的命题点出自第段,此项判断属于强加因果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不是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优秀作品被低端文化淹没的原因。

    E项的命题点出自第段,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却处于死机状态推断有误,把或然当成了必然。原文表述为: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状态?

    A项的命题点出自第段,C项的命题点出自第段,D项的命题点出自第段。选项的意思是由文中相关的表述转换而来,转换符合文意。

13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本题考查对扁平时代的写作的理解。

    A项的表述是非颠倒。原文的表述是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让位于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

    B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段,C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段,D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段,对原文内容的转换符合文意。

14.(4分)

    参考答案】大量庸质与恶质作品(粗品”“低端文化产能)败坏(妨害、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情趣(兴趣、享受、习惯等),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大打折扣。(相关意思即可,不必拘泥于答案。)

    评分要求】前后2句,一句2分,后一句能将良药解释为优秀作品即可得1分。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释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C。

四个得分点各得1

一旦肠胃已经吃坏

1、被什么吃坏了大量劣质作品(其他同义语:粗品、地段文化产能)

   2、肠胃吃坏了的比喻义:败坏了阅读的兴趣(其他同义语:兴趣、审美趣味、习惯、思想)

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

3、良药的比喻义:优秀作品。

4、无济于事:影响力下降(大打折扣)或者是无法纠正人们的审美趣味。

常见问题:

1只抓“扁平世界”或“民主化”做文章,根本不涉及原句“肠胃以吃坏”和“良药”这两个比喻。

2对原句的各个点落实不到位。

3不少考生就将原句前面的那段话全文照抄,缺少对原句本身概念的理解。

15.(4分)

    参考答案扁平时代的写作缺乏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无方向、无深度,无高度。或答为扁平时代的写作众声喧沸、多数为王、易破难立。扁平时代的写作需要启动、确定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重建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重建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答成重建一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也可。

    评分要求】两个要点,一个要点2分。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评分细则:

1、扁平时代的写作缺乏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1分),无方向,无深度,无高度(1分)。或答扁平时代的写作众声喧沸,多数为王,以破难立。(2分)

2、扁平时代的写作需要启动,确立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1分),重建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1分)

出现的问题:

1、不少学生对“观点”这一概念掌握不清,用词组或短语来回答了。

2、不少学生没有掌握好原文的结构,第一个要点实际上在原文倒数第五段开头,它是对此段前三段的归纳与概括。

3、观点概括得太多太零乱。

4、不善于用“12”这些清晰的标志使答题步骤清晰而养眼。

16.(4分)

参考答案】首先桑桑是个痴迷骑自行车的孩子,他为了骑车可以委屈自己甚至是做出有些出格的事情,因为骑车可以满足一个少年人飞翔的幻想。其次桑桑又是一个自尊善良的孩子。他疯狂地想骑车但又想掩饰,怕人瞧不起他;他嫉恨杜小康但也很快地觉得他挺好,产生友谊,甚至因为摔了他的自行车而内心不安。

补充细则:

从桑桑如何痴迷骑自行车和向杜小康借车骑的两件事上,概括出桑桑是“什么样的孩子”的,给满分。仅从一件事概括的2分。

答卷问题:考生没有从两件事中,揣摩桑桑的行为、心理。从而去考虑桑桑是什么样的孩子。造成有的考生答出桑桑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

17.(5分)

    【参考答案】我最欣赏本文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桑桑单脚骑车、被停车的路人抢回车子后的桑桑等等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刻画了桑桑对骑车的迷恋。而桑桑不想让杜小康看破他的心思、在等待杜小康时的犹豫及至最后俨然是好朋友这些心理活动都写出了桑桑作为一个少年内心单纯的特点。

还可从动作、神情描写等方面回答。

补充细则:

一定要扣题作答,本题准确答出描写手法并例释说出作用的给满分。只说出一种描写手法并例释说出作用的给2分,只说出哪两种描写手法不例释的给2分,不说出描写手法,而有其意的酌情给分。语言表达1分。

答卷问题:

1、将描写手法误解为修辞手法。2、答描写手法没扣住与人物形象的关系,缺少审题意识。

18.(6分)

【参考答案】可以从语言的含蓄(隽永)、遣词的凝练(雅致)、句式的简洁、节奏的从容舒缓等方面去回答。答出两方面即可得满分,每一点只有术语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且言之成理给2分。

补充细则:

能扣住题干中的“古典东方美”,并能从遣词造句、语言节奏等方面谈见解的给满分。

答卷问题:

1、对题干中的“东方的古典美”的内涵缺少理解。2、如何结合文章从遣词造句、语言节奏等方面答题,找不到答题的切入点。

194分)

    【参考答案】最后一段的位置不可以变动。

    前面10个自然段是通过大量的事例告诉国民,美国是一个自由、平等、和平的国家,而11自然段是对前面10个自然段的总结,对主题的深化。即美利坚的每一位国民都应珍惜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捍卫政府的理想。用原文语句作答也可:如果你珍惜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物质上的和平和精神上的和平——那么,请用你们的一切力量来捍卫我国政府的理想。

    【评分要求】满分4分,答出不可变动1分,答出总结上文1分,答出深化主题1分,具体阐释主题,1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评分标准:

1.评分时的关键词:“不可以”、“总结”、“深化”

          2 必须有具体阐释

          3.能答出“不可以”,能认识到“总结”的作用,有一点解释就可以得3

常见问题:1.想到“总结”的多,想到对主题深化的少

          2 学生缺少对文章结构与主题关系的把握

          3.语言不通,条理意识不够

          4.错字、卷面问题普遍。

205分)

    【参考答案】

    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植根于美国的政体中”“我们将歌声献给爱和罗曼司、夜半的忧伤、落日时的帆影等。

运用这些排比,加强了语势,强调了美利坚人民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的可贵,强化了人们的爱国感情。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反复出现,增强了语势,对国家”“国土等概念起到了强调作用

    【评分要求】满分5分,答出排比”“ 反复各得1分,有举例得1分,作用的赏析2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评分标准:1.答出常见修辞手法得1分;举例正确得1分,结合文本具体阐述得1分,作用赏析2分。

常见问题:, 1.分辨不清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说明方法的区别,大量出现记叙、借景抒情、烘托、举例子、列数字等等表述;

          2.将人称误以为是修辞手法,谈第一二人称的作用。

          3.举例不当,缺少阐述,作用宽泛

          4.对修辞掌握不准,许多学生将“重复”理解成修辞

          5.答题不规范,始终没写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16分)

    【参考答案】可以从以下角度答题:

    社论的写作背景——1938年,慕尼黑事件震惊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密布,在世界为战争风云笼罩之际,这样写可以唤起美国人民的危机意识,唤起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从容应对的理智。

    新闻及新闻社论特点——新闻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新闻社论应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起到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的作用等方面思考。

    【评分要求】满分6分,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得1—3分,结合新闻及社论特点分析,得1—3分。从其他角度思考,如果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评分标准:分两大点给分(共6分)。

1.  社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即,唤起美国人民的危机意识,爱国情感,应对理智。

(答出“唤起危机意识”“爱国情感”,给2分;二次大战背景,给1分。)

2.  新闻具有时效性,针对性(2分);社论体现国家主流意识,鼓舞人有感召力(1分)

答卷情况:背景基本能写出来。

          忽略了“社论”这个文体的作用;写了新闻作用的也不够全面。

226分)

    【参考答案】低碳经济是以调整能源结构为重点,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为目标的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是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筛选概括和句式变换能力。能力层级E

共四个要点。要点一: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要点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要点三:重点是能源结构调整 要点四:目标是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评分要求】四个要点一个要点1分,语言表达2分。超过字数每超一个扣1分。如果所下定义不是单句,扣2分。

评分标准:

1.按照从宽原则,超过字数5个以内扣一分,10个以内扣两分。最多扣2分。

2.能下定义,但不是单句扣2分。

3.是单句,4个要点齐全,如果语句不通顺扣1-2分。

4.要点之间不能按正确顺序排列酌情扣1-2分。

5.偷换概念,随便改变要点含义,酌情扣2-3分。

64个要点少一个要点扣1分。

7.不懂下定义格式,胡乱堆砌材料,最多给2分。

23.(6分)

    【参考答案】首先是歌词传神地描绘出亚运会举办城市广州的风物人情,简捷地呈现给人们一幅广州印象画。词作者从多彩的广州城遴选出红棉、五羊这两个标志性的景物来定位广州,又抓住客气、秀气、大气来渲染岭南人情。其次是这首歌词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回环复沓,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好歌作为会歌呢?

    【评分要求】对歌词内容、形式的评价各1分,答案的语言2分,修辞每个1分,

 鉴于“评分要求”有5分都落在歌词和答题的语言表达方面,评卷当中适当做了调整,对歌词内容评价给2分,歌词形式评价1分,修辞表达2分,语言推荐1分。

问题一:重内容轻形式,或不扣歌词内容盲目评价。

问题二:推荐理由要点不清,或干脆不推荐而自行再创作。

问题三:表达缺乏推荐意或不够抒情优美,卷面不整洁,书写不清晰。

(另外,歌词当中的“超越”“友谊”等亚运精神也属于内容要点)

 

作文:

细则

1、              审题:离题36分以下,偏题42分以下。

2、              文体:文体不分在45分以下。

3、              字数:600字以上不足800字,但结构完整,每少50字扣1分。500字以上,不足600字,36分以下给分。400字以上,不足500字,25分以下给分。400字以下,20分以下给分。

4、              题目:不写题目扣2分。

5、              书写:从第3个错别字计,每1个扣1分,重复不计。

6、              抄袭:抄袭给零分,但须有原文对照。

作文一组总结:

审题方面:走题,写作主题不在“评人”“做人”范围之内,如做人要真诚,然后大谈真诚的重要性,做人要乐于助人,然后排出助人的故事。

议论文多,记叙文少;好作文少,四平八稳的多。

书写表达方面:残篇多。有的书写模糊,笔色淡或书写草,看不清。未写完800字的较多。

作文二组总结:

1、              对人的评价标准问题的探讨:好人的标准,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

2、              对原则问题的探讨:原则是没有弹性的,尤其在人的道德标准上,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存在中间路线。如果要走中间路线,就是做好好先生,和稀泥。

3、              对孔子的评价标准的探讨:孔子说的标准难道是唯一的么?

4、              对孔子的标准的完善:为了和谐,有时候好人需要平衡一些关系,即所谓“善意的谎言”,这也应该纳入好人标准体系中。

阅卷发现的问题:

1、              没有吃透材料,对孔子提出的标准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写作中立意不明朗,观点不明确,主题欠集中。

2、              游离材料,生硬套作。把与材料无关的主题生硬地搬到作文中。

3、              不能完篇,离800字有距离,此乃硬伤。

作文三组总结:

1、       &nb, s, p;  &nb, sp;   审题立意上有不少毛病和不足

不深不全面。部分同学只能扣住“乡人皆好之”来写,为顾及“其不善者恶之”,更未议及“其不善者恶之”者作为“好人”标准的意义。部分学生只写正直或善良等好人要素。论述为人要正直或善良,都属不深刻不全面。

不新颖。言“其不善者恶之”在当时殊为不易,今天亦有现实意义。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原则性强等等都与此有关。论及者不多。

缺乏批判性。孔子的标准是否就是金科玉律,有无条件限制,时代局限,很少有同学从这方面立论。

有跑题偏题的情况。如写要全面地看问题,要辩证的看问题,要有远大理想,要做一个完善的人,君子爱名,取之有道等等。不顾材料,另起炉灶。

2、              行文谋篇上存在不少问题:

开头无章法,开头长而无观点,层次不分明,分论点(中心句)意识不强,不少文章未写满800字,优秀文章少,拉不开档次。

3、              选材及语言运用

空洞的论述多,实在的例子少,苍白无力

枯燥的语言多,鲜活的语言少,淡乎寡味

故作深沉,装腔作势的多,自然贴切,有真情实感的少。

东拼西凑的多,行云流水,文气充沛,神完气足的少

4、              原因:

 作文时间紧,匆匆完篇,草草交卷

这个话题有文化味,有思辨色彩,有思维力度,有人生智慧,以学生的经历及学养,写这样的题目,才力不逮,捉襟见肘。

话题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够大

话题难于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兴奋。

作文四组总结:

较好的立意和文题:

1、              大家好,不一定真的好

2、              断臂的维纳斯(做人难矣完美)

3、              要用慧眼去识别好人

4、              善者好,不善者恶

5、              捂上耳朵(用心分辨善恶)

6、              向完善靠拢

7、              不完美才是人生

8、              一个人的好坏不能以追捧他的人的数目来断定

9、              真正的认同

10、          不畏千夫畏孺子

11、          君子不必面面俱到

12、          对别人的看法要加以思考,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全听全信

13、          毁誉之中尽显英雄本色

14、          原则,做人的脊梁

15、          善不尽佳,恶不尽坏

16、          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17、          做好人,不要做老好人

18、          繁则独善其身

19、          兼而听之/不听一家之言

20、          仁者无敌

21、          成功者,在称赞与诋毁中永生

22、          前进的动力不知是赞美

偏题离题

1、              成功

2、              双赢

3、              感恩

4、              善于择友

5、              说话之道

6、              坚持真理

7、              过街老鼠般的陌生人

8、              细节决定成败

9、              对症下药方为良药

10、          有所为有所不为

11、          为生命着色

主要是不懂得选择一个明晰的角度展开阐述,可以是怎样做人,可以是怎样对待别人的评价或怎样评价别人,也可以是好人与坏人的辨别尺度问题。不少学生简单套作,连起码的整合都没有。

 

附:文言文译文

    当初,南阳郡人樊英,年少就有学问,品行优秀,闻名天下,隐居在壶山的南麓。州郡官府曾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应命。朝廷公卿大臣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赐策书征召他,他还是不去。同年,皇帝又用策书和黑色的缯帛十分礼敬地征诏他,但他以病重为由坚决推辞。于是,诏书严厉责备州郡办事不力,州郡官员只好将樊英抬上车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了京城,又推说有病不肯起来。于是用轿子强行将他抬入殿上,而他仍然不肯屈从。皇帝就让他出去到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随后,皇帝又特地为樊英造坛设席,让公车令在前面引路,尚书陪同,赏赐小桌和手杖,用待老师的礼节款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大政得失,任命他为五官中郎将。几个月后,樊英又称病重,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光禄大夫,恩准他回老家养病,并让当地官府送谷米,每年依时节送牛和酒。樊英请求辞去职位,诏书晓告皇帝旨意,不予批准。

    樊英起初接受征诏时,大家认为他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屈从。南郡人王逸平时和樊英很要好,所以特地写信给他,引用了许多古人的事来比喻开导,劝他接受朝廷的征召。樊英最终听从王逸的建议而前往京城就聘。然而后来他在应对皇上的提问时,却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当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起应征,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佐当今天子,拯救天下百姓。然而您开始时以贵重无比的生命去激怒天子,等到您享受官爵俸禄后,又听不到您匡时救世的主张,这样做真是进退失据呀。”

    臣司马光说:古代的正人君子,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退隐为民。退隐并不是君子所愿意的。然而他们深知,没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正道又不能得以推行,那么,与奸佞之流共事就将伤害到自身。所以深藏自己的才能,远远躲开他们。圣明的君主选用避世隐居的人和提拔出身卑微的人,原本是由于他们对国家有利,并非以此来迎合世俗的视听。因此,在道德上足够用来使君主尊敬,在智慧和才能上足够用来庇护百姓的人,就好比身穿粗布衣但怀揣美玉一样,深藏不售。那么,圣明的君主应该竭尽礼节来征聘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来拜访他;谦虚地来请教他;克制自己来听从他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恩泽普施于四方,功业流传到千古。圣明的君主用的是隐士逸民的治国方略,而非隐士逸民本身,注重的是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虚名。

荀子说:“晚上用火光捕蝉,必须把火把燃亮,然后再摇动树枝就可以了。假如火光不亮,即使摇动树枝,也没有用处。现在,君王如能使德行英明,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归于君王,正如蝉去投奔明亮的火光一样。”有些人主因贤才不应征而感到羞耻,于是用高位来引诱他,用严刑峻法来威胁他。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那么高位一定不是他贪念的,严刑一定不是他畏惧的,君主最终还是得不到他。君主能得到的,全都是些图谋高位贪生怕死的人,这又怎么值得尊敬呢?

   

 


最后更新[2010-5-1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