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界正式提出语文味理论的第一篇文章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程少堂
(说明:本人2001年3月在深圳菁华中英文实验学校评课时正式提出“语文味”概念,本文是评课后的整理稿。本文虽幼稚,但它是我国学术界正式提出“语文味”概念和理念,即把“语文味”概念化、研究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2001年8月出版的《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期A刊。自这篇文章发表以后,随着深圳中语界语文味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语文味研究的影响在全国迅速扩大,“语文味”一词在互联网上和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界、实践界广泛流行开来)
好课的优点大都是相似的,即有语文味;不好的课的缺点也大都相似,即缺乏语文味。
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以为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第二是要教出情感美。一堂好的语文课,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师生双方都被感动的场面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语文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种文学之美,是一种感性之美。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包括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领略语言文字之美。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入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这是说认识论,不能套用到语文教学上。阅读文章和学习语言,还是叶圣陶先生一句话最本色:“‘感’比较‘知’深入一层,‘知’是我与事物对立,从我‘知’彼;‘感’是我与事物融合,彼我不分。”这话非常符合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的实际。语文课的语文味,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文体美、语体美、情感美和语言美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那么,语文课如何才能教出语文味呢?我以为主要要做到三点:(一)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这是最基本的。要善于选择最适合某种文体或语体的教学方法,即教学的形式(手段、方法)要与教学内容很好地统一起来。比如对课文中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教学中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而领略其意境之美。(二)语文教师要学会“煽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语文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语文教师面对语文教材时必须是一个“情种”,即要像热爱情人一样热爱你所教的每一篇课文。其次,备课时要备情感,即不仅要备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教师的情感点,而且要找到联结三个情感点的桥梁。教师在备课时备情感,才能把遥远的讲得亲切,把枯燥的讲得有趣,才能讲出感染力。(三)引导学生通过辩词析句学会揣摩和品鉴语言。离开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语文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朝气,更无法保证我们的创造性劳动取得丰硕的成果。(四)要特别注重朗读,通过朗读、背诵让学生积累语感。读中自有好语感,读中自有语文味,读中自有好成绩。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