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小雅斋摘录
费城和华盛顿这两个城市之间有某种历史性的联系。费城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重要地点。1787年,在费城召开会议制定了宪法。这部宪法一直沿用至今,在世界上可称为最古老的成文宪法。华盛顿是当今首府,是具体、体现宪法的场所。1988年是宪法制定二百周年,政府曾在自由女神下大搞庆祝活动,里根也到场讲话。美国人对自己的宪法最引以为豪。在费城时,我曾去过当年制定宪法的建筑物,但由于参观的人太拥挤,只在外面了望了一番。我在安那波里斯时曾见过当年美国宪法的一份手抄本。几张黄纸,竟能起这样大的作用?基础绝对在这些黄纸之外。
美国的宪法是独立战争的产物。这个演变大约是二十年间的事情:1770-1790。当时的美国有十三个分开的殖民地,归英国政府管辖。1774年,第一次大陆会议召开,来自十三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在费城开会,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1775年,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发生战争,即在现麻萨诸塞洲的激战。1776年,美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潘恩发表《常识》一书,要求独立。1782年,独立战争接近尾声,在巴黎举行和谈,并签署了协议。1787年,起草宪法。1788年,足够数量的州批准宪法草案,宪法生效。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91年,在宪法中加入〈〈人权宣言〉〉。这就是当时政治发展的主要里程碑。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宪法产生于要求独立的斗争之中,其基本条文当然也是为了保障某些利益。
宪法的制定者就是本着这种意图。当时13个州向费城派了55名代表。起草宪法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但他们在一个夏天就完成了。可能是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关系还没有后来那样发达的缘故。如果换到今天,没有两年恐怕无法制定宪法。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和富兰克林都参与了此项工作。这些人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他们熟知洛克的《政府论》、哈林顿的《大洋国》、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同时,他们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据说其中20人参加过各州宪法的起草,深通此道。有30人参与过各州立法机关,熟谙官场利弊,也为宪法制定打下了基础。
在制定宪法时,遇到一个历史条件值得注意,这就是它是延续同一种制度,只是组织形式不同罢了。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光荣革命”一百年,英国统治者已非传统封建贵族。因此对美国来说,基本上是仿照英国的政治原则设立一套新的体制。也就是说,被统治者想学统治者的样子生活。而不少国家的革命面临的问题是改变政治原则,这要困难得多,因为没有人知道新的原则的实践,一片空白,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当然,在英法俄中等国,因为旧制度的影响太大,所以也给建立一个新制度造成了困难。
出于自身的经历,美国人在制定宪法时,首要关心的问题是政府的权威和个人的自由。
英国人对殖民地的分而治之也给政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种分离使一州无法指配另一州,政治事务必须协商,制定宪法的都有各州作为后盾,有很大的讨价还价的砝码。各州都不想让某一州超过自己的权力。因而会注意在宪法中产生一种机制,防范有一州获得这样的权力。肯尼思·普莱维特(Kenneth Prewitt)和锡尼·沃巴(Sidney Verba)在他们的著作《美国政府导论》中指出,宪法反映了一种哲学观点。他们引了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一段话:
人类的欲望、激情、偏见和自爱从不会被仁爱和知识所征服……“对自由的热爱扎根于人的灵魂之中”。那么它也在一头狼的灵魂之中罗。我怀疑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有理性、更宽容、更善交往……因此,我们不应仅仅依靠人们灵魂中的对自由的热爱。必须准备好某些政治体制,以帮助自由之爱反抗它的敌人。
普莱维特和沃巴的解释是:没有政治限制,人是不可信任的。因此宪法反映出的人性观是悲观主义的,而非乐观主义的。这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一大差别。也许这也可以从某种角度解释东西方政治发展的差异。
本着这些想法,宪法确定了以下三大基本原则:
●实行代议制,包括废除贵族头衔,开放官职,定期选举,代议政治;
●分权治理(分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指的是联邦制,各州保留较大的权力。在当时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横向指通常所说的“三权分立”)
●有限政府,即规定政府不能做什么,如不得干涉宗教、言论、写作、集会等方面的权利。同时规定“法治而非人治”原则(Government of laws,not of men)由于这样的原则的要求,宪法确定了法院系统。
绝对不能认为制定宪法的人想到了所有劳苦大众,在为他们制定宪法。当时制定宪法的人想到的首先是维持他们的利益,这是一个新生的统治集团。宪法精神的大众化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还在为争取自身权利浴血奋战。直到今天,黑人还在奋战,虽然不常常浴血。
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是:为什么宪法能延续二百年,而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记录。普莱维特和沃巴提供了一种解释:(1)宪法是一份政治文件,1780年存在的政治冲突今天依然存在,只不过形式各异,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宪法保障的代议制、分权和有限政府在当时有足够的吸引力,今天也依然如故。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宪法自身的变化。如果宪法二百年中一成不变,很难想象它能维持到今天。宪法的变化特点是内容变,形式不变。宪法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宪法条文的普遍性,最高法院对宪法的新解释,宪法没有列举的权利,宪法修正案等。关键是宪法变的依据和程序还是出于这部宪法,而不是其他。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今天美国人对宪法的解释早已大大异于二百年前,但大家宁愿说这就是二百年前的东西。因为今人说的话要叫人听从不容易,古人说的话要容易一些,有时要容易得多。
关键的问题是,实际上没有人有力量改变这部宪法,维持它并解释它是唯一的出路。也许这是一条通则,如果还有某种力量可以改变宪法和政治制度,那这个社会在政治上和社会管理上就没有达到稳态。
======================================
王沪宁先生大名鼎鼎,现在的国人知道他,可能更多是因为他的官员身份: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我今天想说的是,王沪宁先生早年的学者身份,以及他的一本通俗政治学读本《美国反对美国》。
作为学有建树、著作等身的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他治学谨严,功底深厚,撰写过《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国家主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行政生态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当代中国家庭村落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政治的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等近二十部政治学专著(编著)。
这里面我想先推荐的一本是《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这本书和王沪宁的其他政治学著作比较起来,更为通俗一些,其实从出版社就可以见其端倪。
《美国反对美国》,名字颇为奇怪、令人费解。据作者讲,其用意在于表明,“美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均质的整体,用一句话就可以打发掉”。“……美国社会本身,它有它的肯定性力量,也有它的否定性力量,凡是能发现肯定性力量的地方,都能发现否定性力量。这便是《美国反对美国》的基本意蕴”。“《美国反对美国》,表示了本书试图揭示美国社会中什么因素分别构成这两种相对的力量。我们无法用一句话来说美国是什么,要说的话,只能是:‘美国反对美国’”。(该书序,第3页)最近再读这本书,有三点体会:
第一,作者的“中国问题”意识隐含其中。作者花了半年的时间,去过美国大大小小30余座城市和近20所大学,在数十个政府和私人部门做过调查,每天都在讨论、访问和观察,我想,作者在点评美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时候,不仅仅是以旁观者或学习者的身份。王的心中一定没有忘记他的祖国,他的祖国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比如,在书中段末的结语部分大多是作者结合美国的实际和实践对于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有什么可以吸收的好的方面的思考。我想,作为政治学者,王一定带着中国可以赶上来的自信和希望。
第二,理性的力量。理性,一般人会或多或少都会具备一些,但能够成为鲜明的人格特征的,却在人群中为数极少。这本书成稿于1980年代末,出版于1990年代初,内容是会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的,但书中对于美国的见闻和所思,以一个中国政治学教授的独特眼光反映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王作为一个观察者,在写到美国的实际的情况的时候,是很客观的。介绍资本主义制度,介绍商品经济,介绍美国式的民主选举……更多的是辩证地看、理性地看,以实际的例子来说话,并没有一味的揭示“所谓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从书中,我们看出了理性、平静和稳健。
举一例说明之,作者在“政治信条”一节,分析了众多美国学者关于American Creed的观点和争论后,最后指出,“一个社会接受一种信条不容易,接受了之后要真正实践它们更不容易。对一个社会发展来说,第一步是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主流,然后是使其成为现实。在核心价值没有成为主流时,要使其成为现实,难度自然更大。一个社会可以说它信仰什么,但不等于它拥有什么,或者不拥有什么”。(该书第45页)
第三,多层次的社会调节异常重要。作者提到了很多次所谓的除政治统治以外的社会的控制手段,如“看不见的手”、“法规文化”、“税收制度”、“科技治人”、“乐辩士(Lobbist)”、“思想工厂”(Think Tanks)、“软性治理”等。商品经济的社会运行方式可以使很多的东西不必由政府亲自过问,更进一步说,社会的自组织系统控制社会微观的运行,而政治政府的控制则集中于对这些社会组织和规则的调控上,政府没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全面过问全部的社会生活。这将减轻政府的压力。
可以这样讲,喜欢政治学的“复旦学派”,选择去Fudan Univ.做Postdoctor of Poli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相当部分原因是源于对王沪宁先生学术思想的敬仰……
附:《美国反对美国》目录:
一、不均匀的土地
二、古老的政治精神
三、多彩的民族性格
四、多层面的社会调节
五、交织的政治力量
六、不完全竞选
七、政治金字塔
八、软性治理
九、制度的再生产
十、活跃的思维
十一、危机的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