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逸闻轶事
文章标题: 《王沪宁--青年学者到高层智囊》
     阅读次数:451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沪宁--青年学者到高层智囊

曾庆红对王沪宁很欣赏

王沪宁--青年学者到高层智囊

  王沪宁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进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之前,他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之后,王沪宁成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开始是政治组组长)。

  学者从政,而且是如此知名的青年学者从政,在我国学术界、政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无意去做外交官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他刚上中学的那几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后,他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从不参加一些诸如抄家呀、批斗会呀等活动。也就是在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开始第一次思考: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什么要这样?而什么样的制度才是理想的?虽然那时候,这些想法还都很模糊,很表面,但他的思考已经表现出了日后的哲学倾向和政治倾向。

  1971年,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他躲过了上山下乡的浪潮,留在家里可以继续自学。那时候,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王沪宁仍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他对身边的同事说:“那时候虽然没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我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么;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王沪宁在1974年夏天做了不到3年的学徒工之后,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西语系学习法语,这一年,王沪宁19岁。

  华东师大西语系有一个雅号叫“大使培训班”,言下之意是出过许多大使,同时,这个系也有意为国家的外交战线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

  王沪宁的英语很好,法语就更棒了。本来,按正常情况,王沪宁是可以走上一条外交官生活道路的。但是,一个新颖的理想在引导着他,使他在毕业时毅然选择了另外的道路。

  王沪宁通过3年的法语专业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那年,正赶上我国恢复高考和逐步恢复研究生制度,王沪宁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学术。有意思的是,王沪宁选择的专业并非哲学,而是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他的导师则是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先生。

  读书引发的婚姻悲喜剧

  在师从陈其人先生攻读研究生时,王沪宁引起了一位女同学的注意。她叫周琪,北京人。

  23岁的王沪宁与和他同岁的周琪谈起了富有“哲学意味”的恋爱,直到毕业,双双留校任教,喜结良缘,一切都很顺利。

  那时候,人们谈恋爱习惯于去一些公园啦、电影院啦等地方,他们连在校园里“花前月下”一番的情趣都没有,两个人就是躲在屋子里看书。看书,做笔记,写论文,唯一像谈恋爱的样子是两个人在一起讨论某一个政治学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争论政治哲学方面的某一个问题。在这种时候,两个人谁也不让谁,你一句我一句像吵架似的。也只有在这种时期,他们之间才谈得上有所交流。

  在王沪宁和周琪准备结婚时,王沪宁仍然埋头书堆里,对一切事情不闻不问。周琪毕竟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不想太马虎草率,于是,她一个人在家收拾一间“蜗居”,尽可能使它充满温馨情致,而淡化一点办公室里(由于房子窄,办公室也就成了书房)的书堆要埋人的窒息感。周琪于是拜托王沪宁上街去采购一些最简单的日用品,比如毛巾、肥皂、床单、毛巾被、枕巾等等,另外还特意加上了“一束鲜花”,本来,这一切都应该是王沪宁主动考虑才对,特别是那“一束鲜花”。但周琪理解自己执著于学术的年轻丈夫的追求,便自己尽可能主动一些。她怕王沪宁忘了,便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张纸,在上面一一记下来,连同采购所需要的钱,一起交到王沪宁手里。

  王沪宁高高兴兴上街了,等到傍晚,已经做好晚饭多时的周琪才等回了王沪宁。只见王沪宁满头大汗,怀抱一大堆书,气喘吁吁地回来了,而周琪让他买的结婚用品,他一件也没买。

  王沪宁的婚姻成于此也败于此。十几年相濡以沫的夫妻,各自为了学术事业而没要孩子。在90年代初,两人结束了这段说不上该怎样评价和感受的婚姻。

  

  王沪宁的政治学方面的才华,早在十三大之前就已经被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看中。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党特别需要一套完整的有见地的政治学理论作参考,而王沪宁的学术理论总被看好。他的著作之丰,治学之刻苦勤奋,成为80年代学术界的一大景观。

  当时,上海宣传方面的负责人曾庆红对王沪宁很欣赏。

  有一年春节,上海市委的有关领导分别到各大学去参加教授们的春节茶话会。当时,曾庆红选择了去复旦大学。

  茶话会之后,曾庆红特意找到了当时年仅30多岁的王沪宁,与他就当前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那一次,两个人就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还分别进行了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当时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几乎分辨不出谁是领导,谁是学者了。

  当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也很熟悉王沪宁这个名字,他虽然没有见过王沪宁,但王沪宁的著作却是他爱看的理论书之一。数年后,当王沪宁被调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政策研究室时,江总书记一开始就引用了王沪宁大段大段的政治学著作原文,这让王沪宁十分吃惊。

  曾庆红对王沪宁自然是赞许有加。另一位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在调进中央之前就曾有过请王沪宁作政治顾问的念头,进入中央之后仍念念不忘,而且多次在江总书记面前提起。

  摘自《中外书摘》

 





书记处新书记/王沪宁 红墙内的理论权威   
  提起王沪宁,他在学术界的名气甚至比在政坛更大,有人把他视为新时期学者从政最抢眼的人物。身为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沪宁,堪称中南海“第一智囊”。他在刚结束的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晋升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是继邓力群之后,又一位理论界人士担任书记处书记。

  大公报报道,从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儒雅学者王沪宁的贡献颇多。同时,他影响了一代学者投身政治,形成中国政坛一支不可多得的重要力量。

  复旦园的政治人生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莱州。他少年时期即表现出喜好哲学和政治思考的倾向。1971年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没有上山下乡,留在家里自学;1974年夏,作为工农兵学员获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西语系学法语。3年后,王沪宁成为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是“文革”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其导师是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此后,王沪宁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国内学术界政治学理论的权威。

  此外,他还担任过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复旦大学代表队的指导老师。当时的国际大专辩论会风靡全国,他执导的最佳辩手蒋昌建等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王沪宁在他的同学和同事心目中,当时整个心思都在做学问上。“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王沪宁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人生。

  红墙内的理论权威

  此时的王沪宁,政治学方面的才华得到尽情释放,他的一系列论着均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知情人士说,早在中共十三大之前,王沪宁就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看中,尤其是颇得时任中办主任的曾庆红赏识。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共特别需要一套完整而有见地的政治学理论作参考,而王沪宁的学术理论总被看好。他的著作之丰、治学之刻苦勤奋,成为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的一大亮点。

  王沪宁的政治学著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观点,让一般读者都能看懂。同时,他还注重自己理论的实用性,可以说,他的每篇文章、每部著作所论述的,都是中国当时存在的问题或需要借鉴的理论。同时,王沪宁通过对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研究认为:“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必须有统一和稳定的政治领导”,“以党内民主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民主”,这些有理有据的论述为中共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王沪宁的《比较政治分析》是一本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他是聪明而且有预见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正处在政治时代,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日益决定着人类各政治共同体和人类全体的发展。”王沪宁同时意识到:“政治研究的科学化,政治研究的充分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各政治共同体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一个共同前提。”

  1995年,王沪宁在吴邦国和曾庆红的力荐下,被调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在中南海当时最红的智囊人物滕文生的领导下工作。从此,二人一起被海外媒体视为江泽民的“核心幕僚”。据说,吴邦国进入北京后,仍念念不忘要调王沪宁入京,而且多次在江泽民面前提起。后来,王沪宁调入中南海,江泽民与他见面时曾开玩笑说:“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了。”

  王沪宁的从政,在当时学界和政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影响了一批学者投身政坛。此前的中共智囊学者,比如胡乔木、邓力群等,首先是党内有相当资历的人物,其后才逐渐转入理论研究。而王沪宁首先是一位知名学者,以这种背景投身政治,虽然在学界会有不同看法,但对更多有志投身政治的学者来说,却是一个新典型。

  王沪宁先后在中央政研室担任政治组组长、副主任等职。江泽民的多次出访,王沪宁总以“主席特别助理”的身份随行。最为重要的是,王沪宁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重大理论贡献的学者官员之一,他多次负责党内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2002年,王沪宁当选中央委员,2003年4月出任政研室主任,滕文生转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和他所率领的中央政研室,为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夯实了学术基础。

[ 本帖最后由 山鹰 于 2008-12-13 01:29 编辑 ]

 

选自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小雅斋摘录

  费城和华盛顿这两个城市之间有某种历史性的联系。费城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重要地点。1787年,在费城召开会议制定了宪法。这部宪法一直沿用至今,在世界上可称为最古老的成文宪法。华盛顿是当今首府,是具体、体现宪法的场所。1988年是宪法制定二百周年,政府曾在自由女神下大搞庆祝活动,里根也到场讲话。美国人对自己的宪法最引以为豪。在费城时,我曾去过当年制定宪法的建筑物,但由于参观的人太拥挤,只在外面了望了一番。我在安那波里斯时曾见过当年美国宪法的一份手抄本。几张黄纸,竟能起这样大的作用?基础绝对在这些黄纸之外。

  美国的宪法是独立战争的产物。这个演变大约是二十年间的事情:1770-1790。当时的美国有十三个分开的殖民地,归英国政府管辖。1774年,第一次大陆会议召开,来自十三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在费城开会,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1775年,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发生战争,即在现麻萨诸塞洲的激战。1776年,美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潘恩发表《常识》一书,要求独立。1782年,独立战争接近尾声,在巴黎举行和谈,并签署了协议。1787年,起草宪法。1788年,足够数量的州批准宪法草案,宪法生效。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91年,在宪法中加入〈〈人权宣言〉〉。这就是当时政治发展的主要里程碑。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宪法产生于要求独立的斗争之中,其基本条文当然也是为了保障某些利益。

  宪法的制定者就是本着这种意图。当时13个州向费城派了55名代表。起草宪法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但他们在一个夏天就完成了。可能是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关系还没有后来那样发达的缘故。如果换到今天,没有两年恐怕无法制定宪法。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和富兰克林都参与了此项工作。这些人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他们熟知洛克的《政府论》、哈林顿的《大洋国》、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同时,他们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据说其中20人参加过各州宪法的起草,深通此道。有30人参与过各州立法机关,熟谙官场利弊,也为宪法制定打下了基础。

  在制定宪法时,遇到一个历史条件值得注意,这就是它是延续同一种制度,只是组织形式不同罢了。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光荣革命”一百年,英国统治者已非传统封建贵族。因此对美国来说,基本上是仿照英国的政治原则设立一套新的体制。也就是说,被统治者想学统治者的样子生活。而不少国家的革命面临的问题是改变政治原则,这要困难得多,因为没有人知道新的原则的实践,一片空白,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当然,在英法俄中等国,因为旧制度的影响太大,所以也给建立一个新制度造成了困难。

  出于自身的经历,美国人在制定宪法时,首要关心的问题是政府的权威和个人的自由。

  英国人对殖民地的分而治之也给政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种分离使一州无法指配另一州,政治事务必须协商,制定宪法的都有各州作为后盾,有很大的讨价还价的砝码。各州都不想让某一州超过自己的权力。因而会注意在宪法中产生一种机制,防范有一州获得这样的权力。肯尼思·普莱维特(Kenneth Prewitt)和锡尼·沃巴(Sidney Verba)在他们的著作《美国政府导论》中指出,宪法反映了一种哲学观点。他们引了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一段话:

  人类的欲望、激情、偏见和自爱从不会被仁爱和知识所征服……“对自由的热爱扎根于人的灵魂之中”。那么它也在一头狼的灵魂之中罗。我怀疑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有理性、更宽容、更善交往……因此,我们不应仅仅依靠人们灵魂中的对自由的热爱。必须准备好某些政治体制,以帮助自由之爱反抗它的敌人。

  普莱维特和沃巴的解释是:没有政治限制,人是不可信任的。因此宪法反映出的人性观是悲观主义的,而非乐观主义的。这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一大差别。也许这也可以从某种角度解释东西方政治发展的差异。

  本着这些想法,宪法确定了以下三大基本原则:

  ●实行代议制,包括废除贵族头衔,开放官职,定期选举,代议政治;

  ●分权治理(分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指的是联邦制,各州保留较大的权力。在当时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横向指通常所说的“三权分立”)

  ●有限政府,即规定政府不能做什么,如不得干涉宗教、言论、写作、集会等方面的权利。同时规定“法治而非人治”原则(Government of laws,not of men)由于这样的原则的要求,宪法确定了法院系统。

  绝对不能认为制定宪法的人想到了所有劳苦大众,在为他们制定宪法。当时制定宪法的人想到的首先是维持他们的利益,这是一个新生的统治集团。宪法精神的大众化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还在为争取自身权利浴血奋战。直到今天,黑人还在奋战,虽然不常常浴血。

  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是:为什么宪法能延续二百年,而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记录。普莱维特和沃巴提供了一种解释:(1)宪法是一份政治文件,1780年存在的政治冲突今天依然存在,只不过形式各异,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宪法保障的代议制、分权和有限政府在当时有足够的吸引力,今天也依然如故。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宪法自身的变化。如果宪法二百年中一成不变,很难想象它能维持到今天。宪法的变化特点是内容变,形式不变。宪法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宪法条文的普遍性,最高法院对宪法的新解释,宪法没有列举的权利,宪法修正案等。关键是宪法变的依据和程序还是出于这部宪法,而不是其他。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今天美国人对宪法的解释早已大大异于二百年前,但大家宁愿说这就是二百年前的东西。因为今人说的话要叫人听从不容易,古人说的话要容易一些,有时要容易得多。

  关键的问题是,实际上没有人有力量改变这部宪法,维持它并解释它是唯一的出路。也许这是一条通则,如果还有某种力量可以改变宪法和政治制度,那这个社会在政治上和社会管理上就没有达到稳态。

======================================


王沪宁先生大名鼎鼎,现在的国人知道他,可能更多是因为他的官员身份: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我今天想说的是,王沪宁先生早年的学者身份,以及他的一本通俗政治学读本《美国反对美国》。

作为学有建树、著作等身的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他治学谨严,功底深厚,撰写过《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国家主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行政生态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当代中国家庭村落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政治的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等近二十部政治学专著(编著)。

这里面我想先推荐的一本是《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这本书和王沪宁的其他政治学著作比较起来,更为通俗一些,其实从出版社就可以见其端倪。
《美国反对美国》,名字颇为奇怪、令人费解。据作者讲,其用意在于表明,“美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均质的整体,用一句话就可以打发掉”。“……美国社会本身,它有它的肯定性力量,也有它的否定性力量,凡是能发现肯定性力量的地方,都能发现否定性力量。这便是《美国反对美国》的基本意蕴”。“《美国反对美国》,表示了本书试图揭示美国社会中什么因素分别构成这两种相对的力量。我们无法用一句话来说美国是什么,要说的话,只能是:‘美国反对美国’”。(该书序,第3页)最近再读这本书,有三点体会:

第一,作者的“中国问题”意识隐含其中。作者花了半年的时间,去过美国大大小小30余座城市和近20所大学,在数十个政府和私人部门做过调查,每天都在讨论、访问和观察,我想,作者在点评美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时候,不仅仅是以旁观者或学习者的身份。王的心中一定没有忘记他的祖国,他的祖国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比如,在书中段末的结语部分大多是作者结合美国的实际和实践对于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有什么可以吸收的好的方面的思考。我想,作为政治学者,王一定带着中国可以赶上来的自信和希望。

第二,理性的力量。理性,一般人会或多或少都会具备一些,但能够成为鲜明的人格特征的,却在人群中为数极少。这本书成稿于1980年代末,出版于1990年代初,内容是会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的,但书中对于美国的见闻和所思,以一个中国政治学教授的独特眼光反映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王作为一个观察者,在写到美国的实际的情况的时候,是很客观的。介绍资本主义制度,介绍商品经济,介绍美国式的民主选举……更多的是辩证地看、理性地看,以实际的例子来说话,并没有一味的揭示“所谓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从书中,我们看出了理性、平静和稳健。

举一例说明之,作者在“政治信条”一节,分析了众多美国学者关于American Creed的观点和争论后,最后指出,“一个社会接受一种信条不容易,接受了之后要真正实践它们更不容易。对一个社会发展来说,第一步是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主流,然后是使其成为现实。在核心价值没有成为主流时,要使其成为现实,难度自然更大。一个社会可以说它信仰什么,但不等于它拥有什么,或者不拥有什么”。(该书第45页)

第三,多层次的社会调节异常重要。作者提到了很多次所谓的除政治统治以外的社会的控制手段,如“看不见的手”、“法规文化”、“税收制度”、“科技治人”、“乐辩士(Lobbist)”、“思想工厂”(Think Tanks)、“软性治理”等。商品经济的社会运行方式可以使很多的东西不必由政府亲自过问,更进一步说,社会的自组织系统控制社会微观的运行,而政治政府的控制则集中于对这些社会组织和规则的调控上,政府没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全面过问全部的社会生活。这将减轻政府的压力。
可以这样讲,喜欢政治学的“复旦学派”,选择去Fudan Univ.做Postdoctor of Poli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相当部分原因是源于对王沪宁先生学术思想的敬仰……
附:《美国反对美国》目录:
一、不均匀的土地
二、古老的政治精神
三、多彩的民族性格
四、多层面的社会调节
五、交织的政治力量
六、不完全竞选
七、政治金字塔
八、软性治理
九、制度的再生产
十、活跃的思维
十一、危机的潜流


最后更新[2010-7-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