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考纲研讨
文章标题: 《语文复习备考应讲求战略思维》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陈继英   阅读次数:336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复习备考应讲求战略思维

 

语文复习备考应讲求战略思维

陈继英

 

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讨论交流高考复习备考经验,很感谢晚报领导以及各位家长、同学对我的信任。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如何在这两个月里进行高效率的复习,从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我认为,近期高考复习备考应讲求战略思维。所谓战略思维,就是指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从整体和全局方面考虑安排复习,要将经验性思维上升为理性的战略思维。

有同学问:语文考试成绩友一定的偶然性,我的分数忽高忽低,这是怎么回事?首先我要说明语文成绩与一个人的平时能力和成绩基本是相同的。而所以有偶然性,我认为,正是我们有些同学平时学习考试缺少全局性的战略思维造成的。大家都知道,高考语文考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默写名篇名句、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而每一项又包括很多内容,如果你有一方面或几方面薄弱,肯定会影响整体分数。而我们有些同学复习时,缺少整体规划,不能全面考虑问题,来突出重点,只凭一时热情或个人感情,所以当试题对了自己的思路和体验,则成绩好,反之,则成绩不理想。这是原因之一。

另外,有些同学复习考试运用的是经验性思维,而不是理性的战略思维。这种经验性思维的局限性和不利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成功的经验往往会使复习和解题人形成对经验的依赖,从而造成忽视其他有效的复习建议和解题方法;二是经验模式思维,会使复习和解题人不能迅速抓住新问题中的关键点,造成遇到新的情况时,很难或不能解决问题。

要消除经验思维的不利影响,我们就应将经验思维上升为理性的战略思维,从整体的语文能力提高出发来思考问题,打好基础,灵活思维,要认识到语文的考试形式虽然变化不大,而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决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一时解题的经验,而不全面认真复习,或不顾语言环境、语文内容的变化而机械的生搬硬套。因此,大家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尽量使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技能灵活化,就是将语文知识、经验进行归纳思辩,不断根据新的语境进行灵活运用;二是要努力提高思维水平,使其达到辩证思维的高度,以免受到经验性思维模式的不利影响;三要在学习复习时,注意准确、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不要生吞活剥,要真正掌握,并注意时常复习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以避免先后学习内容的互相干扰。

    也有同学经常问:语文考试涉及面太广了,让人难以下手,不知如何复习,请问怎样复习才能快速提高解题能力,取得理想的分数呢?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语文考试尽管涉及面很广,表面看内容繁杂,而实际上,这些年来,语文高考目标非常明确,国家考试中心的《考试说明》说得非常清楚,是我们复习的依据。

  《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说明了命题的五个方面,即“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默写名篇名句、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我们应该根据这些考试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形成实用高效的应考复习战略。

一、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各主要项目,要稳扎稳打、各个击破、全面落实。

  字音、字形、正确使用词语,涉及面广、数量多,应采用集中和分散结合,分头击破和全面落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字音字形虽多,但考试时一般在3500个常用字内出题。因为平时老师强调很多,我在这里只想提示大家,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切忌“秀才读半边”和“望文生义”。例如:璀璨、皈依、跬步、觊觎、感喟、倜傥等,只要随时留心查对,做好这类题是不难的。另外,对字音、字形、正确使用词语的复习,应采用互相联系的办法,因为各个知识点本来就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幡然悔悟、矢口抵赖、趋之若骛、煞有介事、对簿公堂、不假思索、溘然长逝等,要从读音、字形、词义、运用四个方面进行推敲。这样既记得牢,又一举四得。再者对词语的读、写、运用要保持高度的敏感。例如,有一电台在播出一首歌曲前广播员说:“坏了,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噩耗,那光碟没带来。”这句话有两处错误,一是成分赘余,噩耗本来就是不幸的,应该删除“不幸”;二是“噩耗”一词用得不对,“噩耗”专指人死的消息。

   对“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等,要掌握规律,看清要求,细心领悟,这些老师们平时讲得很多,不再多说。但有一点需要说明,这几项得分率是比较低的,其主要原因是思维不细致,操作不规范,审题不清。例如,去年的仿写题。要求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有考生这样写:“江是水的一部戏剧:浪花是舞蹈,涛声是音乐,鱼虾、野鸭是江的人物。”被判为零分,原因是没按题目要求写,没用新的本体。其实这个题还是比较好写的,例如,“人是一部电脑,眼睛是输入设备,嘴巴是输出设备,大脑是复杂的芯片。”

大家做这类题时,要遵循四个原则:符合题干要求原则、句式统一原则、修辞统一原则、语义统一原则。(好的,还应做到文采统一原则)

 

二、 对“现代文阅读”的复习与解答,应采用全局着眼、微观落实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共30分。大家都很重视,但不少同学解答这类题时心里总是没底,而且失分也比较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对此,我认为,应该调整复习的计划和思维策略。

第一、在紧张的复习中,要有读书的时间,决不能只做练习题。只有读,才会读。读书要选择文质兼美的散文、杂文、社科文,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阅读能力,例如,余秋雨、王小波、周国平、林语堂、朱自清、王蒙、东山魁夷等作家的文章,应有选择地多读一些,并写一点读书笔记,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积累语汇、积累思想、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使之一举数得。其实,不少同学答题失误,主要是理解能力偏低,导致思维战略失误。例如,有一篇现代文阅读题有这样一个小题:“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我初入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试题要求解释“有毒的甜蜜”的意思。不少同学解答为“中国文学对我产生的影响是感伤”或“文学的感伤”。为什么会这样答?一是理解能力不足,二是经验思维的负面影响。这道题,是让我们解答“有毒的甜蜜”的意思,而不是问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答题要求变了,还按原有的经验答题,必然失误。当然如果理解能力高,也不会受到固有经验的干扰。大家想想,“有毒”就是有害的意思,“甜蜜”是人们乐意接受的,那么本文“有毒的甜蜜”是指的文学的有毒、文学的甜蜜,当然就是指“文学中对读者有消极影响,而又让人乐意沉浸在里面的内容成分”。

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句:“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他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的喜悦甚至表露为这样的口腹之快。试题让解释“口腹之快”的意思,不少学生答成“保持心情平和、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为什么会这样答?原因与上面是一样的。其实根据上下文一推断,“知鱼美”“啖荔枝”,不就是“口腹之快”吗?不就是“吃东西的快乐”吗?

由此可见,提高阅读能力是根本。

 

第二、要调整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思维方法,形成超越经验性思维的理性思维战略。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失误的具体原因,除以上谈的原因之外,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住只言片语的信息就盲目答题;另一种是依据已有经验而不知根据新的语境随机应变。其实,解答现代文题时,要有整体思维意识,形成理性的整体思维战略和能力,而不是只停留在经验性的直觉思维的层次上。为什么高三复习中,一些同学老是不能提高成绩?或是忽高忽低?主要是整体思维战略不足,整体概括能力不高,整体思维意识不强。那么正确的阅读思维策略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着眼全文,微观落笔。具体操作步骤是:快速阅读全文→  敏捷思考 画出重点语句 →  脑中想想全文主要内容→ 依据题目要求细读重点段落→ 确认整合写答案。

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有一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散文,有一年高考曾以此文设计阅读试题。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作者为什么说这是“特殊的日子”?解题时,通过快速阅读,

很容易找到这句话的位置,但具体答题时,由于不少考生仍局限在前后左右找答案,于是答成“成千上万的人到这儿来”或根据季节推测为“初秋”等。其实,若根据全文进行思考,就会发现,文章副标题是“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文后的注释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然后联系全文和副标题,就会发现,“今天”指1928年的今天,托尔斯泰出生在1828年。今天之所以是特殊的日子,因为是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纪念日。这个阅读思维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理性思维过程,如此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才会减少失误。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不能完全“跟着感觉走”,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经验思维阶段,要提炼上升为科学的理性的整体战略思维,才能提高解答现代文阅读的准确性。要根据老师的指导把自己的经验再上升一个层次。

 

三、 作文要采取扬长避短战略,展现真我风采

关于作文命题,国家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组长张伟明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说:今年的作文命题是个相对开放的题目,也就是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抑或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结合,题目将都是相对开放的,文体是可以自选的。

那么,作文怎样备考和写好呢?我在这里提出几种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     扬长避短策略

从文体方面说,要选自己擅长的文体,这就要真正弄清自己在作文方面最擅长哪种文体。 最好是把这种文体驾驭自如,到考场写作时,不要临时换用其他自己不擅长的文体。有人长于议论,思辩能力、分析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强,适合写议论类文章;有人长于记叙,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好,适合写记叙类文章;还有人擅长文体形式的创新,例如,用日记体、病历报告、剧本式样、记录式样、寓言、童话、书信、章节等形式。对此,要心中有数并练到纯属的程度。在内容方面,也要写自己熟悉和能够写好的,只要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则不会与人雷同。如果自己对某方面内容平时疏于思考、缺少积累,到考试时,勉强写作,效果肯定不会很好。

(二)     写真挚感情策略

文以情动人,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著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的就是,写文章的时候要动感情,读文章的时候,要能发掘这种感情。真挚强烈的感情常常能打动阅卷老师,如果让阅卷老师能够读到你的文章时为之怦然心动,能够被你的情感所打动,那么你的作文肯定得高分。《考试说明》“基础等级”就有明确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怎样做到感情真挚?我认为,一要写真情实感,不弄虚作假,不胡编乱造。这跟想象虚构并没有矛盾,想象虚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艺术构思,它反映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本质特征,也是发自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而胡编乱造,不符合生活的实际和逻辑规律,没有艺术性,也没有思想价值。二要善于创设情景、酝酿情感。方法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历史或现实的某种情景,形成写作的亢奋激情状态,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就觉得,只有将丑恶现象、坏人坏事,痛快淋漓的揭露出来,才能舒解心头之恨。对美好景象、高尚人物的美好品德,要有喜爱、赞美之心,感觉只有用最美的文字歌颂、赞美之,才会心情开朗,总之,我们要有正义感、同情心,要爱憎分明。例如,市一模,有一篇作文题目是《有一种品位叫恬淡》文中运用德兰修女救助印度最低层流浪者的事情,文中对德兰修女的人品给予高度赞扬。文章娓娓道来,饱含感情,从而获得高分。

(三)     基础、创新并重策略

有同学问:高考作文是不是只有写出新意才会得高分?对此,我们应该辩证分析、全面认识。有创新固然是得高分的因素之一,但绝不是只要有创新就能得高分,同时,很多写得平实、内容丰富的作文,并不一定都有创新之处,但也可以得高分。例如,去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有考生写自己选择分配志愿时,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而选择到大西北工作的过程,应该说,并没什么新意,也得了高分,还有一考生写了自己拾到一位平时和自己有矛盾的同学的钱包,也应该说没有创新,也得了高分。原因是切合题意,能够展示出心灵的矛盾斗争。例如那位拾钱包的同学,看到和他有矛盾的同学的钱包从裤兜掉在地上后,心里异常矛盾,是视而不见一走了之,还是拾起来还他,要是拾起来给他,对方不理解怎么办?若诬陷自己怎么办?还是一走了之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这样做的话,不是太自私了吗?只要自己做得对,出于真诚,出于真心,上天会理解自己的,就是再被误解一次,也值得。经过内心的翻江倒海,终于弯腰拾起了钱包……。可见,我们在复习备考阶段,要注意练好扎实的写作基础,达到“基础等级的要求”,即: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与此同时,再力求在发展等级的某一方面有突破,或写出深刻见解、深入本质,揭示深层原因,或内容材料丰富新鲜,或语言有文采,或有创新等。

(四)     重视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的策略

生活积累,是指关注人自身生活(包括认识自己),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类文化生活等,只有我们平时经常关心、思考的问题,我们才会有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否则,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怎会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而没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你怎么能期望在考试中写出有深刻见解的作文呢?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周恩来总理说文学创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也适合高考作文。例如,市一模有一篇作文《人的品位,文的品位》,其见解不同一般,他能认识到文品和人品并不完全是同意的,这显然是与平时的思考不可分的。因此,我建议大家对于人存在的价值(包括自己存在的价值)、社会公德价值、各种文化现象的价值、科学探索的价值、人际合作交往的价值、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既要注意思考,又要注意积累材料。平时注意了这些方面内容的思考和积累,形成了较深刻的认识和思想,等到写作时当然容易激发灵感,也很容易进入最佳的写作境界,也才会写出有思想、认识深刻而又大气的文章。得高分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阅读积累,是中学生最重要的一种积累。勤于读书,益于作文,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不再多说,但我要强调,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要舍得花一点时间读书,这是只做练习所不能代替的,其实,作文是一个人的才、学、识的综合表现,才,是指有文才、有文采;学,指有学问、有知识,知道得多;识,是有见识,有见解、有创见等。这三者都需要读书。当然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可以读一些散文、随笔等,这常常可以学以致用。如《语文报》《读者》《中国青年报》《深圳晚报》的有关栏目,应时常动手翻翻、记记。

(五)      一材多用策略

还有同学问:我脑子里记不住那么多材料,写作文时感到没有材料可用,怎么办呢?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不是我们记住的材料少,而是平时我们没有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到写作文的时候一时难以从头脑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因为写作灵感常常是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材料和作文题目在自己头脑中撞击的结果,也就是说,深思熟虑得材料往往最易在考试时派上用场。因此,读书时积累的材料应该多加思考,看看他还能在哪些作文题中运用。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中外历史文化名人的材料也很多,如果我们能多角度运用材料,掌握一材多用的策略,可以解决作文时感到材料少的问题,也可使你的作文笔下生辉。

例如,高中课文有一篇文章《鸿门宴》,由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知道,刘邦和项羽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初期,项羽在兵力上占优势。为摆脱劣势,刘邦注意收揽人心,制定“约法三章”,重视人才,再加上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刘邦逐渐由弱变强。而项羽则刚愎自用,不能听取正确建议,逐渐由强变弱,以致最后兵败垓下,自己在乌江自刎。对这个材料,我们仔细分析,多角度思考,可以证明下面许多观点。

(1)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不要一成不变地看问题。

(2)         善于采纳忠言可以兴国。刘邦听取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正确意见,由弱变强;项羽不纳忠言,不听范增劝谏,身败名裂。

(3)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制定“约法三章”,入关中秋毫不犯,得到人民拥护,终得天下;项羽火烧阿房宫,屠杀秦军俘虏,落得可悲下场。

(4)         善于运用人才,才能得天下,事业才会兴旺。刘邦用人各用其长,造就大汉基业;项羽有人才不能用,痛失江山。


最后更新[2004-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