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的爱书人谁不知道《走向未来丛书》呢?这套丛书当中收录的很多书无疑是太超前了,很多当时涉及到的问题其实读者感触不深,要到今天来读,才是恰逢其时。
比如,台湾学者韦政通的《伦理思想的突破》(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版)就是如此。台湾的很多方面都比大陆早走了20乃至30年,所以,他们20年或者30年前的思考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遇到的。
这本书的附录就说到当时台湾社会对新伦理的讨论。新伦理简单来说,就是“第六伦”。传统伦理处理的主要是“五伦”,也就是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第六伦”指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社会,传统的“五伦”很发达,“第六伦”几乎没有发育。“五伦”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它是家族中心的;其次,它是重情的;第三,它是特殊主义的;第四,它是传统主义的;第五,它是神圣化的。这样的伦理适合所谓的“通体社会”,社会跟伦理高度密合,运转自如。及至通体社会解体,情况就变了。
传统的“五伦”好处是亲切、关怀,坏处是偏私、脏乱。“五伦”属于私德的范畴。“第六伦”处理的是个人跟无数第三者的关系,第三者是你不认识的,跟你没有什么交情的,是一个陌生者,我们如何对这个陌生者予以尊重和关爱,这就涉及到公德。“第六伦”除了处理跟第三者的关系之外,还要处理跟公共空间的关系、跟公共财产的关系、公共秩序的关系。“五伦”处理得好,可能会有较为直接的回报,但“第六伦”处理得好,回报可能不直接,甚至是你根本无法直接受到好处的。
当年,在台湾,新伦理引发了积极的讨论。一些学者把“第六伦”称之为“群己关系”。也有学者把“第六伦”称之为工业社会的伦理,这是一种普遍性的伦理,其中的要点包括:强调普遍性的道德价值和制裁;维护大社会的秩序和安全;尊重平等的契约关系——这些规定,其实已经近乎法律,无怪乎韦政通指出“守法是现代社会伦理的重点。”也有学者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特别注重两种精神,一种是“运动精神”,一种是“契约精神”。我估计这里所谓的“运动”相当于“游戏”。“游戏”是有输赢的,但是不是公平呢?于是乎就要落实到契约精神上来。
最近30年,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我们从一个传统社会逐渐演变为一个现代社会。在深圳这样的城市尤其感受深切,满眼都是你不认识的陌生人。有些人常常感叹世风日下,殊不知世风日下的背后,其实是新伦理没有得到彰显,大家都无所适从。我们依稀处在30年前的台湾。
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