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小札(四)
肖复兴
晚年的孙犁,主要写散文和杂文,很少写小说。上世纪80年代,写过一些,但和他在战争时期写的《白洋淀纪事》、《村歌》,和他在解放初期写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大不相同。孙犁先生一直反对别人称他“白洋淀派”,“白洋淀派”也确实概括不了他。晚年孙犁写的小说,近乎古代笔记小说,繁华删尽,只留下嶙峋料峭的枝干在风中瑟瑟抖动。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小说当成一面旗子或开满一树的花去招摇,晃人的眼睛。
孙犁先生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叫《亡人逸事》。写的是他已经去世的妻子,一共写了四段:
第一段是写妻子出嫁之前的那段日子,一天下雨,她家屋檐下来了个媒婆,跟她爸爸的一段对话。她爸爸问媒婆干嘛去,媒婆说去村里说媒。她爸爸问说得怎么样啊?媒婆说门不当户不对,还没说成,女方条件差点。媒婆又说:“您家的二姑娘怎么样啊?现在想不想找对象啊?”这个二姑娘就是孙犁先生后来的老伴儿。她爸爸说:“怎么不愿意啊,你给说说媒去吧。”就这么个小细节,孙犁先生笔锋一转,一下子省略了其他过程,奔到了现在,他写道: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开始跟我学认字,我们洞房里的喜联横批是“天作之合”。她点着头对我讲:“这还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地之合。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
可以看出那种含蓄,那种文字老到,控制力的作用。在细的过程中有节制,哪些该细,哪些该点到为止,细到方寸上,写得干净利索,点到为止,恰到好处,没有任何多余的笔墨,这就叫做节制。干净和节制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干净,谈不上节制,没有节制,干净是空洞的。从某种程度而言,节制是针对话痨而言的,是对流行的煽情的拨乱反正。注意语言的干净,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将可有可无的字、段删掉,还比较容易,真正做到节制就难了,因为节制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还关系着心情、心境,和对生活、人生的把握、态度和境界。
第二段写的是他们俩第一次见面,就是结婚之前。第一次相见去看戏,戏台前放了一排凳子,已经坐了好几个姑娘了。他刚坐下去的时候,他旁边的一个姑娘“腾”地站起来,这就是他老伴儿,是村里的几个姑娘特意安排他们这次见面的。结婚之后,姑娘总是拿这件事开玩笑,她也总说那些姑娘会出坏主意。“其实她的礼教观念很重,结婚好多年了,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起回家,她很严肃地说:‘明天你叫辆车来接我吧。我不能就这么跟你走啊。’我就只好一个人回去了。”这段写老伴儿是个在封建礼教下很老派的人,写她的性格和出身背景。看戏和车接,是写这样性格和背景的两个细节。一样,两个细节,很实在,还是那样的干净和有节制。
第三段写老伴儿因为在家是二姑娘,娇生惯养,没有干过什么活,到了他家之后呢,跟着她婆婆一起劳作,下地,磨炼出来了。孙犁先生年轻的时候又离开家很长时间,所以家里老少的吃喝涮洗,都是她跟着婆婆一起做的。也都是生活琐事,却囊括一生,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姑娘,变成一个纯粹的农家妇女,支撑起一个家。依然是干净和节制,却把历史写了进来,让人有想象的空间。
第四段是最关键的一段。写了他老伴儿去世后,他的老同事劝他,说:“你应该写写你老伴儿,你老伴儿跟你不容易,你所有的事情都是你老伴儿帮你的,现在你的年岁已高,如果再不写写你老伴儿,你要撒手人去的时候,你会后悔的。”他就听从了这个同事的劝告,写了他老伴儿的这些旧事。这一节语言发生了变化,用的是文白参半的方式,和前后直接写老伴儿的语言不同,作者叙述的角度连带变化,文本之间就有了一种间离的效果,这种效果,既是时空的,也是人生的,蕴含着沧桑感。
最后他是这样写的: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的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到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了这件小事,问我:“你那时为什么把花布寄到我娘家去呢?”我说:“为的是你做衣服方便啊。”她闭上了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小说就到这里戛然而止。
我们可以看出孙犁先生惜墨如金,写的真的是非常有节制。实际上这小说最关键的地方就在这最后的两丈花布上。他没有把两丈花布用在前面,或者中间,而是刹在了结尾,是经过精心构制的。
为什么这样精心构制呢?就是因为孙犁先生知道节制的重要,知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果说孙犁先生像我们惯常的那样描写,老伴儿去世了,我很伤心,很怀念她,这就显得很一般,因为很多人都会这么写。全篇文字,孙犁先生没有一句思念的话,但他把对老伴儿的思念,都在这有节制的文字里面抒写了出来。
孙犁先生在总结自己创作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创作规律有二,一曰感发。就是心有所郁结,无可告语,遇到景物,触而发之。二曰含蓄。什么叫含蓄呢?不能一语道破,一揭到底。就会表露无遗。随便读者领会,能畅作者之言,但一览之后没有回味的余地,这在任何艺术都不是善法。
节制,和艺术的含蓄连在一起。这是文字的性格,也是孙犁先生自己的性格。
(本文来源:
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