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读
( 第一期)
开篇寄语: 《闲庭信步,踏上精神之旅》
每个时代都是一个即将诞生的梦,它像一道绚丽的彩虹闪动在庸常、浮躁的现实中.请跟我来,让我们一同闲庭信步,踏上学习的精神之旅,去探寻时代之梦.
毋庸置疑,我们每位教师对那句“学习,学习,再学习”耳熟能详.然而,“学习型组织”所指的“学习”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吸收知识、获取信息这一层面.真正的学习,更多的意义应在于:透过学习,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透过学习,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透过学习,创造出生命的真正价值;透过学习,体悟到工作的幸福感.
亲爱的读者朋友,倘若说四年前风靡全球的《学习的革命》是一本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那么在21世纪“学习型社会”中最成功的组织将是“学习型组织”.教师是学习型社会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示范性学习组织.
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实践,诠释“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吧。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每周一读》与您见面了,每周我们印发一份《每周一读》,给大家提供一个阅读、思考、交流乃至争鸣的空间。希望我们所选的文章是一盏灯,虽然它不一定耀眼,但它至少能把光和热传递给我们。本学期《每周一读》的主题为“聚焦新课程”,内容将涉及课改新理念、教学案例、教学艺术、教育现场的反思等。您可以将您平日读到的有价值的文章、您的教育教学案例、特别是您在课改背景下的思考等推荐给我们《每周一读》,我们希望您的关注、支持,更渴望您的参与!
鲍比 迪波特在《定量学习》一书中说:“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我们相信:态度决定一切。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细心阅读《每周一读》,期末年终编辑成册,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每周一读》九月份主题为“新课程背景下怎么做老师”。本期,我们与各位共享的是《文汇报》2003年9月10日刊登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教师,当登高望远》。
让我们一同走进《每周一读》,在书香中探路,重回心灵的精神家园,给起飞一个平台,让人生飞扬。
翠园初中部《教师自助式自主培训模式的研究》课题组
2003年9月22日
教师,当登高望远
作者:苏军
第19届教师节来到了。人们在向辛勤的园丁致以节日祝贺的同时,也由衷地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希望老师们眼界更开阔一些,思想更活跃一些,知识更渊博一些。其实,这也是广大教师的心愿。
前些日子,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学生觉得教师在离开了课堂与课本之后,很少有人攀谈的话题。与此相应,七成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不渊博,眼界比较狭隘;八成以上教师希望开阔眼界。两相对照,显然,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身为教师,追求眼界开阔,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眼界”,犹如一个人判断事物的“显微镜”与“望远镜”,是从微观和宏观方面观察世界的“取景框”。教师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运用“眼界”引领学子前行。因此,教师“眼界”的深度、宽度和高度,决定了教育的厚度、亮度和弧度,也决定了教学的精度、量度和制度。同样,学生对教师的感知度和愉悦感,在许多时候和许多方面,也与教师的“眼界”有关。一名高二学生说,他们班上有一位化学教师上课十分认真,对学生提问也有问必答,但听下来似有一种感觉,老师的知识面还不够广,视野还不够远,只能问一答一,如果再深化一下,就显得很吃力了。一项调查曾显示,班上学生共浏览62种报刊,而最好的教师也只浏览26种报刊,至于上网,年级越高,学生的比例在上升,而教师的比例却下降。这种在信息量、知识量上的师生视野不对等,发生在知识经济、网络社会时代,就很容易使一些教师视野不宽的缺陷显现出来了。
说句实话,现在教师承载的有形工作量和无形压力都比较大,真正有效的进修时间并不多,除了上课就是批改作业,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居多,客观上给教师拓宽眼界带来了困难。好在如今我们许多教师,虽然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却已经发自内心的感悟到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上面提到的七八成教师敢于认识自己的不足,希望通过不断学习,以充实知识、开拓视野,就是一个例证。事实上,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
教师的“眼界”若不开阔,就难免会使教育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学校、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缺少背景长度、思想深度、辐射广度,一个重要因素即在于此。知识经济时代,开阔视野并非定要“到此一游”不可。一个好的历史或者地理教师,即便没有到过埃及金字塔,倘若博览群书,视野开阔,且能调动多媒体技术手段,做到图文、声情并茂,也是能够把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场感传递给学生的。“眼界”不开阔,对事物的判断和联想的参照系就会少,就可能因“证据”不足或“素材”不充分而造成“失真”,使教学工作经常被动、处于“落后”状态。一个拿着“老脚本”,企求一辈子“地球自转我不转”的教师,不会是越老越有价值。更何况,孤陋寡闻,还有可能把先进的东西当作“怪异”的现象,把陈旧的尘埃视为“经典”的法宝,以致无法领略当今世界的变化,无法看清律动背后的时代趋势,也就难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与时俱进。
为什么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我们一些学校和教师那里,还未能真正成为教育行动和现实?视野只盯着眼皮底下,当然就很难发现蔚蓝的天空。因此,教师的“眼界”问题,不是个人喜好的问题,而是关系个人素质乃至教育质量的全局。突破了这个“瓶颈”,对教育是一种“引渠开河”,对学生是一种“开窗透亮”,对自身是一种“登高望远”。教师要“眼界”开阔,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习,学自己感兴趣的,也要逼着自己学兴趣之外的,更应当花点力气啃些经典之作。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一切能提供拓宽视野的人与事学习,利能文字、画面和网络等一切载体学习,以、“世界就是我的书本、我的课堂”这样宽广的心胸,博采众长,丰富阅历。跳出框框的羁绊,需要“眼界”的开阔;摆脱习惯的束缚,需要“眼界”的辅佐;消除认知的盲点,需要“眼界”的昌明。
教育是一项创新的事业。教育创新,承传着历史与文明。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工程师—-人民教师,当登高望远,以开阔“眼界”。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与教学,方能更加受的学生的喜爱,得到社会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