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2010年全国各地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出现较大调整,其中,鲁迅的《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作品被删除,广东版也有所保留地将《药》换成《祝福》。这两年来关于鲁迅的作品是否已经过时、对中学生是否太难懂的争议早就不断出现。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似乎正面临着去留的尴尬。不过,深圳市教育局语文教研室专家、曾参与语文课本编写的程少堂表示,调整完全正常,鲁迅地位无可代替,没必要联想太多。
鲁迅不可能从课本里消失?
“首先,中学课本变化本身无可厚非,语文教材起到了传递价值观的作用,所以必须要根据时代做出相应调整。”程少堂向南都记者表示,每个时代的意识形态都不一样,所强调的方面也有不同。他举例说明,如上世纪80年代刚改革开放强调的是发展,而现在是和谐。但整体来看,鲁迅在课本中的分量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程少堂表示,鲁迅伟大是因为他有直抵人心的批判力量,他对人、社会、民族有着深邃的思考,他的不少作品均是超越时代的不朽名篇,鲁迅的文化、社会价值之高是不可能从课本上消失的。“鲁迅不仅被毛泽东高度评价,甚至连蒋介石、张学良等也十分看重。现在编教材的文人、学者敢怠慢鲁迅吗?”
现在有些作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稍微调整一下就会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不过,程少堂称,在语文教学界内部看来,调整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倒是教学界以外声音比较多。人们关心的往往不是语文本身,而是背后可能会出现政治动向的变化。”
程少堂透露,动向或多或少肯定存在,但不是关键,因为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现在只要符合课标精神的作品都可以选进教材,编写者的自由度也是很大的。编者不一样,内容自然也不尽相同,课标也没有对作品做出严格的限定。”也就是说,选什么作品跟编者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如“广东版的语文课本选材素来比较新颖,而人教版的就显得更加稳重一些。”
课本调整只因鲁迅难懂?
鲁迅确实难懂是不争的事情,中学生当中有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也称,“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能太深了,他们读起来不容易懂。”
然而,程少堂认为,如果将“鲁迅难懂”作为调整的理由,这是有误导性的。“首先,鲁迅是文学家、作家,但他更多的时候是思想家,他之所以属于一流,并非仅是因为他的文笔,而是他的思想。”
程进一步表示,“现在的小孩与‘文革’甚至更早些时候的相比,阅读量不知增加了多少,阅读能力是呈整体上升的趋势,因此现在的中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读懂鲁迅的。”而且正因为“难懂”,所以才需要拿到课堂上由老师讲解,否则就是舍本求末。“另外,现在西方现代派的有些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上也很晦涩难懂,为什么还要选它们呢?”
“我们选作品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文质兼美’。”程少堂透露,“内容与形式都要出色的。一方面看文学艺术的成就,另一方面看观点是否积极、明朗。尽管一些低沉、灰暗的作品也会选,但是不宜过多,毕竟课本是给孩子看的。比如,鲁迅看人看得太深,一下子就把人性的丑恶面揭露出来了。”
至于深圳学生使用的广东版语文教材,为何把《药》换成《祝福》呢?程少堂介绍,主要是编写者有不同的审美取向。《药》“明暗”两条线索并行的写作手法是文学史的典范之作,但现在的编者却认为,《祝福》对祥林嫂的细节白描更生动,人物更典型,而且其中也有《药》要表达的理念,“尽管两篇作品都非常出色,但不能多选,适当换换脸孔也未尝不可。”
采写:南都记者 潘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