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读
(第三期)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苏霍姆林斯基
《每周一读》十月份主题-----新课改理念下的大教学观.翠园初中部教务处
《教师自助式自主培训模式的研究》课题组
2003年10月13日
亦喜亦忧话备课
江苏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咏春
备课,这一令人既喜亦忧的话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说它喜,是因为这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它能够使广大教师在方寸之间思接千裁,驰骋万里.它能使教师享受愉悦,感受成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备课,加快了教师的成长与成熟.说它忧,是因为这项工作在实际教学中已演变为抄袭现成的教案.沉重而繁琐的抄写今老师们劳力劳神.备课已成为教学中极不受欢迎的一项机械、呆板的工作.
其实,备课在教师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名师曾谆谆告诫青年教师:教师成长备课始.要想成长为合格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独立备课.备课的内涵为丰富,有对教材的钻研,有对学生的了解,有教法的设计,有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还有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等.有一位青年教师请教一位课堂教学取得极大成功的教育家,用了多长时间来备这一课,答曰:用一生的时间.可见,备课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倾注全部的心力去学习、钻研.可现在广大教师的大量时间都花费在无用的抄写上.“功在课前”成为了一种无法落实在行为上的口号.事实证明,抄袭教案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其一,增加了课堂教育的上眼随意性.因为备课时只满足完成抄写任务,至于抄的什么内容,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导致上课时随意性很强.“凡事预项则立,不预则废.”虽然教学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但备课这一预设性工作没有做好,对课堂生成的内容往往今教师手足无措.课堂教学常常在一种应付中匆匆结束.
其二,不利于教师成长 .目前.为了抓住商机,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教师备课手册,笔者曾翻阅过多种版本的备课手册,里面的教案,多为传统的设计,平淡而无奇.新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在课例中.不鲜活,不具操作性的案例比比皆是.教师是否知道这种种问题呢?知道.但仍不遗余力地抄着,因为他们心中明白,这种抄写只是为引应付领导检查,与教学无关!难怪有的老师会感慨地说,教了一辈子书,最后不会教书了,甚至连话也不会说了.
为真正提高备课的实效,我们提倡集体备课.
但集体备课实施了一个学期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集体备课,其实质仍然是个人备课.因为学校所谓的集体备课是把备课任务分配给每一位教师,,每个承担一定量的备课任务,然后汇成一本教案集,集体所有.美其名曰:资源共享.这种备课,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情感的沟通,没有争论,没有商榷.这是完全排斥集体的集体备课.出现这一状况,并不是“集体备课”惹的祸,关键在于怎样有效地组织好集体备课.
笔者以为集体备课要重在集体的交流和研究,“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集体备课要做实“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专人整理”、“个性化修改与反思”这几项工作.
一、个人自备
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和研究.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准备.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个人自备,要求在集体前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课改理念设计教学方案.当然这种方案的设计不一定是全篇课文,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可以是难以理解的词句.可以是课后作业题的设计等.个人自备重在对文本的研读,要注重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我们认为,事先只有做了大量的准备,才有交流的侃侃而谈.
二、集体交流
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我们强调要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中不设住讲人,因为在这种交流中没有谁是权威,也没有谁是听众.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在集体交流中要明确组织者.组织者的任务是创设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大家畅所欲言.在交流中我们特别赞赏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引导在争辩中、在碰撞中、在反思中成长.
三、专人整理
在集体交流后,我们提倡要落实专人进行整理.整理时,提倡块状设计,即对某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整理者可以根据大家的讨论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整理的文稿中要留下空白,以便教师作个性化的修改和反思.整理后的教案人手一份.
四、个性化修改和反思、
整理后的教案也并不是就可以直接走进课堂,因为这毕竟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的,不具有特殊性.事实上,每一位教师币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强调老师对整理好的教案进行适合自己、适合本班学生的修改与反思.这种个性化的修改与反思,主要包括教学环节的再设计,教学过程的再评析,教学效果的再反思.在个性修改中我们倡导注重创新、注重实用、注重个性.
这样的集体备课,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优点:
1.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新课标非常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倡导由“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这一转变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关键“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在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谈到了教育资源,但均指向“物”,其实“人”也是一种重要的不能忽视的资源.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常常就是把这种差异当作资源来挖掘.
如在交流《春笋》这一课教学构想时,有的老师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竹子.
“春笋的力很大,我家祖屋后边是一片竹林.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堂屋的水泥,地面隆了起来,原来是春笋在地底下不断注上顶,课文中说的“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真的不错啊”.
“我们小时侯常在竹林边玩,常听人说,竹子的根总是向南蔓延的,哪怕是隔了一条大河.”
有的老师还介绍了自己家乡一些竹子的特殊用途,如水乡用竹子制竹排,用竹子做捕鱼的工具等.
这些都是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可是有的老师却因为生活而有了体验,这种体验鲜活而生动,它们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通过交流被我们共享,试想,如果把它用在教学实践中该是多么有趣而难忘.
2.培养了教师的反思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即研究者.甚至有人提出,“反思+经验=成功”.不论怎样,新课程要求教师会反思,常反思,善反思.集体备深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这种平等、民主、争辩的氛围,促使老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曾有一位村小的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时深有感触地说:今天我参加《雨点》这一课的集体交流,在交流中我才发现原本我曾经引以自豪的设计却存在着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这篇课文介绍了雨点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出的四种不同形态.在制作教具时,我只注意了这四种不同的情境,至于雨点四种不同的形态(睡觉、散步、奔跑、跳跃),我却忽略了,结果在教学中人为地为学生制造了难点.假如我能向王老师这样深入地钻研教材,教学情况也许就不一样了.我现在才真正明白,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首先任务是钻研教材.
另一个颇具个性的老师也充满深情地说,通过集体备课,我最大的转变是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能够“蹲下来看孩子”,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样做,最明显的效果是教学中心情舒畅了,我能够谅解孩子,孩子更能谅解我,我深深被这些天真的孩子所感动.我现在才真正感到自己在享受工作.
3、减轻教师抄写的工作量
集体备课要求专人整理讨论、交流的材料,并将整理好的材料发给没一位执教者.要求执教的老师只作个性化的修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抄写的负担,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钻研、反思、改进.当我们为教师减轻抄写负担的同时,也为教师增加了思考的负担.显然,把时间化在最值得花费的地方.这一举措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
总之,备课,这一自有教学以来就无从回避的话题,在课改的浪潮中凸显出新的矛盾,这是正常的,也是进步的.“与时惧进”是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提高实效是我们追求的永永恒目标.
(选自《江苏教育》2003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