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读
(第四期)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
教师为了不教. -----陶行知
《教师自助式自主培训模式的研究》 课题组
翠园初中部教务处
2003年10月20日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文/苏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初听起来好象是绕口令,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但用脑筋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渐渐发现,这文字的排列顺序一变,其中蕴合的意思是大不一样的.而且就在这种“变阵”中展开了一个令人遐想的教育世界.
“教”教材,看起来也是天经地义.教学匠,以教材作为讲台的天然资本,课堂上哪离得开教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纽带”,双方的共振也许最初是在这“三角”中萌生的.是正规的教学,是正规的课堂,是正规的学习,教材是必须的.因此,“教”教材,从一般意义上说,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许多执教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教学行为的,所以有了备课、备教材的概念,试图把教材讲透、讲好便是基本功了,倘若能讲活便是高境界了.当然,就现在大多数情况而言,教师能把教材教好,也是不错的.
然而,也正是这种认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意义和价值等缺了“一口气”,坐在下面听课的学生也似乎感到还欠缺了什么.如果转换一个思路,用教材“教”,结果又会怎样呢?
我在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从理想状态来说,至少是有区别的.“教”教材,很明确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怎么说,我就怎么讲,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惟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就算完事了,因此是比较狭隘的.
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而是要用教材作“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至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教材,在这里是一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所以讲究对知识的颠来倒去的分析,看重教师传授的到位与否与教学技巧,往往是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统率教书的.而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想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注重举一反三,是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
显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各自所依据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的立足点、达到的教育效应是不同的.实际上是以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分界线,前者是对教材负责的“固本教学”,后者是以人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用形象比喻的话,“教”教材是一口井,是停靠的码头;用教材“教”是一条河,是起帆的绿舟.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形态上或许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但骨子里却有分明的界线.对教材的看法及对教材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底蕴.如果说,“教”教材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那么用教材“教”则是教师的高本事了.
教材,究竟是教的,还是用的?我认为,要提倡“用”,也就是用教材来“教”.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扩大视野,有助于追求教学的最大效应,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境界.教材是相对固定的,用教材“教”,就会考虑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施教,就会把学习对象放在中心地位,就会顾及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状态和不同需求,即使在备课中也会有不同的视角.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主要因素,教材的价值,从某种角度讲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智慧教学来实现的.在一本教材面前,有的教师除了可以上得头头是道之外,还有让学生想象、发展的余地,使教材成为“知识链”,而不是禁锢学生思想的盖子,有的教师只会成为解释不清的“半吊子”,效果大相径庭.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为“广积粮”,在今天仅仅吃透教材还不能称为高手,还要在用教材“教”上见功夫.
(《上海教育》2003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