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程少堂:代表课初论》
     阅读次数:141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代表课初论

 (堂按:代表课概念是我2006年在深圳市语文教师大会上首先提出的,语文味网当时对此进行了报道。接下来我在外地讲学也多次讲到“代表课”这一概念,在有的地方讲学还加以展开谈过。但那时候我还没有将代表课的有关想法写成文章。《代表课论》一文最开始收入2008年出版的《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之中。到今年,我觉得有必要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同时觉得应该和同仁探讨一下,因此才有兴趣拿到杂志发表。很高兴、非常高兴上海《语文学习》就代表课问题展开讨论。

《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发表两篇文章和我商榷,两篇文章基本上是否定“代表课”的。《语文学习》在发表拙作《代表课论》所作的按语,也是明显不喜欢这个概念。不喜欢而能发表,可见其学术气度。这次和我商榷的两文中,有一篇甚至希望“让代表课概念胎死腹中”。不过对不起,已经生出来了。不仅生出来了,湖北还有学校开展上代表课活动,语文味网几年前就转载了湖北教研网的有关报道。

曾记否,2001年我刚提出“语文味”时,还不是骂声一片?可是如今,用有的老师的话说:“语文味是影响一个时代的教育理念。”“代表课”当然比不了语文味,但是我同样珍爱这一概念,我坚信它的价值,决不会因为有人不喜欢这个概念就不研究它。我的学术性格是,只要一提出某个观点,这一观点可以发展、完善,但决不会轻易放弃,别人的反对意见我认为合理的我可以批判性地吸收,我认为没有道理的,就会采取弃之不顾的态度,且丝毫不会影响我对我的观点的坚持。“语文味”是这样,“代表课”当然也是这样。时间将证明“代表课”学术概念的价值,你信不信?你不信我信。)

一、报道: 武汉、上海近期围绕程少堂学术观点展开争鸣

程少堂20101021报道:近期获悉,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上《语文学习》两家杂志分别在围绕我的文章展开讨论。武汉讨论的是我对“泛语文批判”所进行的批判,上海讨论的是我提出的代表课概念。尽管是和我争鸣,但这种学术讨论本身说明我所提出的问题的意义,因此这种“被争鸣”的局面是我所盼望的,令我兴奋激动。

上海的讨论是江苏著名青年教师小丁(南通丁卫军,本站有他的专栏)昨下午告诉我的,他来短信说:“老师,你的‘代表课’概念在语文界再掀波澜,祝贺!”“《语文学习》刊登两篇文章和你商榷!”“能触发一种争鸣很可贵!”“你是这一概念第一人!”

著名特级教师、人大附中君也发来短信:“祝贺被争鸣!”

关于“代表课”这一概念,我敢断言,它肯定能流传。

感谢小丁的信息。

以下是几年前语文味网的有关报道,现重新挂出。

 

二、旧闻重发:程少堂预测代表课概念将流行

   文章标题: 《程少堂预测代表课概念将流行》     

      阅读次数:2054

【语文味网冰山报道】程少堂先生预测:继“语文味”学术概念之后,“代表课”极有可能成为他提出的学术概念中又一个广泛流行的概念。

 “代表课”是由华南师大特聘硕士生导师、本站站长、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在我国教学理论界率先提出的又一学术概念,指具有时代意义(反映最新最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或最能体现教师的水平、风格的教学课例。

程少堂先生指出,此前应该是有人使用过“代表课”这个词的,但是从现有文献看,在2006年以前还没有人把它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加以使用, 更没有人对它加以专门研究。2006年,程少堂先生在深圳语文教师大会上正式提出“代表课”概念,并表示要重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随后,程少堂先生把自己的学术论文《代表课论》转化为学术报告,在深圳市罗湖区初中语文教师专题学术报告会上,以“代表课”的概念以及如何打造代表课等问题为中心作了专场报告(语文味网不仅进行了报道,为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开设“代表课展”专栏)。程少堂先生认为,代表课是名师的重要标志,是教师高峰体验的产物,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是实践对理论规则的合理突破。

程少堂先生《代表课论》的学术论文,作为语文味研究的第六点突破,收入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出版、于漪先生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之中。

程少堂先生的《代表课论》,是我国学术界把“代表课”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加以研究的第一篇文章。程少堂先生表示,他有可能把《代表课论》发展成为一部专著。

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上“代表课”活动。(参见以下报道)

 

附一:秭归茅坪小学组织教师开展上“代表课”活动

   文章来源: “湖北教研网” http://www.jiaoyan.cn/1/82/2007-04-29/4208.html

--------------------------------------------------------------------------------

作者:宋文窍    来源:秭归县茅坪小学     上传时间:2007-04-29  

秭归县茅坪小学组织教师开展上“代表课”活动 秭归茅坪小学 宋文窍 四月中上旬,秭归县茅坪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上“代表课”活动,该校30多位教师在以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认真选题、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纷纷推出了能代表自己当前最高教学水平的公开课,供全体教师观摩研讨。此活动在校内外教师中引起积极反响,取得良好的教研效果。 所谓“代表课”,就是能充分代表教师个体在一定时期或某一个发展阶段内对某门学科(或学科中的某类知识)最新研究成果的公开课。而且,教师能以此公开课的内容和形式为基础,进行持续研究,不断发展,多次或重复展示。通俗地讲,“代表课”相当于文艺界名家名角的“拿手好戏”、“独门绝活”,它是教师的“保留节目”。如:于永正老师的小学口头作文教学、支玉恒老师的阅读教学等。 开展“代表课”活动,是茅坪小学为保证校本教研在该校持续深入的发展而在本期开展的教研活动之一,学校将每学期举行一次。通过本次“代表课”活动的开展,不仅全面检阅了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而且学校对如何做好学科教学的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附二:2007年语文味网的报道

本网从今天开始开设新栏目《代表课展》

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4973

 【语文味网2007419报道】 “代表课”是由华南师大硕士导师、本站站长、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在我国教学界率先提出的又一新概念, 指具有时代意义(反映最新最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或最能体现教师的水平、风格的教学课例。 少堂老师认为,代表课是名师的重要标志,是教师高峰体验的产物,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是实践对理论规则的合理突破。为壮大深圳语文教学流派队伍,语文味网从今天开始开设新栏目《代表课展》,欢迎老师们将自己的代表课实录发给我们,也欢迎老师们开展代表课的研究。

少堂老师的长篇论文《代表课论》不日将挂上语文味网。

 

  

 

代表课初论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程少堂

 

我认为,“代表课”是非常值得教育界关注并加以研究的一个概念,因为它与名师(本文的“名师”专指教学名师)成长、教师发展、教学风格、教学流派等问题密切相关。鉴于此,早在2006年上半年,我就在深圳语文教师大会上正式提出“代表课”这一概念,并开始对“代表课”问题进行研究。以下是本人对“代表课”问题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关于代表课的定义

我们知道,一流(或著名)的作家或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我们也知道,文学艺术界是有“代表作”这个概念的。

《现代汉语词典》把“代表作”解释为:指具有时代意义的或最能体现作者的水平、风格的著作或艺术作品。据此,我们可以把“代表课”定义为:指具有时代意义的,即能够体现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最新趋势,反映最新的教育教学科学理念的,或最能体现教师以及一个教学流派的水平、风格的,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教学课例(这个课例可以是一节课或若干节课,也可以是一门课乃至若干门课)。

这一定义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首先,代表课是一个教师或一个教学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教学课例。其次,这一课例最能体现一个教师或一个教学流派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第三,这一课例体现了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最新趋势,反映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科学理念。

二、代表课的共性特征

我个人认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名师的代表课的特点,往往是“六个一流”:一流的教学思想,一流的教学情感,一流的教学角度,一流的教学语言,一流的教学效果,一流的教学气氛。尽管这样的名师只是极少数。但是,无论哪一个层次的名师,他们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他们的代表课,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独特性(个性)。一位著名歌唱家之所以著名,首先是因为他(或她)有几首(至少有一首)歌曲是他(或她)唱得最好,也只有他(或她)才能唱得最好,同时最能体现他(或她)的歌唱水平和歌唱风格的。别的歌唱家也能把这首歌唱得不错,但就是唱不出他(或她)的味道来。这几首(或一首)歌就是他(或她)的代表作。代表课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课例,最能体现一个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苦的反复地创造性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因此,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课,是一个教师教学风格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创造性。创造就是创新。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指出:“创新两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即好的和新的东西。”(闵捷:《访李政道博士》,《与诺贝尔大师面对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所有优秀教师的代表课,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也就是都包含有好的和新的东西。所谓好的,就是符合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的,就是优点多的。所谓新的,就是符合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最新潮流,反映最新的教育教学科学理念,展示最新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能开阔其他教师的教学思路,对其他教师有启发性的。著名作家孙犁说过:“风格的形成,带有革新的意义”。又说:“创造一种风格,是在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株新树”。打造出有独特教学风格即有创造性的代表课,也是在教学艺术的园地里栽培一株新树。

先锋性是创造性的较高层次。真正一流的代表课必然具有先锋性。对于什么是先锋性,学术界有不同解释。著名诗人于坚的解释是:先锋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拥有自由气质和创新精神,能激发起大家对生命的的冲动与回忆,是心灵所在的地方。我所说的代表课的先锋性,就是带有某种实验精神、反叛精神的课例,是带有挑战性的,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欣赏习惯的,刚开始可能会被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教学专家所不接受的课例。我是主张有作为的优秀教师的代表课应该具有一点先锋性即开拓性的。在我看来,具有先锋气质的课虽不完美(谁的代表课又能完美?),但却是更高层次的代表课。我可以用中国语文教学作为反证。我认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之所以曾一度饱受诟病,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就普遍而言缺少先锋气质,具体点说就是在教学中缺乏“乱”的勇气和办法——不敢乱,不会乱。我认为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有一点“乱”的精神——要拨“乱” 反正,要“乱”中取胜,要趁“乱”出击。敢于“乱”是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握课堂、突破自我的原动力,是创造出优秀代表课的途径之一。

(三)经典性。经典性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当我们说一个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个事物具有经典性。一节课,如果体现了某种科学而独特的教学理念,具有某种代表性,并在较大范围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就可说这个课例具有经典性。许多名师都有这种经典性的代表课。

需要强调的是,经典性的代表课不仅不排除争议,甚至可以说,真正的经典课例都是有争议性的。从人类思想发展史来看,凡经典都是在争议中成长的,经典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争议性。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在一篇以艾略特《何为经典》为批评对象的同题讲演中说:“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那就是经典。”“拷问质疑经典, 无论以一种多么敌对的态度, 那就是经典历史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是很受欢迎的一部分……在此意义上, 批评也许是历史的狡黠手段之一。” 例如《论语》这部经典的接受史,响着跪拜、礼赞、祭奠的喧声,也留着被焚烧、鞭挞、拷问、揶揄的痕迹。(王晓平:《〈论语〉、川柳与凡俗孔子》,载2007523《中华读书报》)余秋雨先生说,在一个健康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在教学界,当代一些大师级人物的经典课例大都引起过广泛争议。但是,这种争议不仅没有消解这些课例的价值,反而使它们在争议中“升值”。

(四)生命性。据有关资料介绍,20世纪70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就已倡导一种“生成性”目标取向的课程,即“不应以事先规定好了的结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新课改以后,我国教育界有不少文章把教学的生命性仅仅理解成关注生成性目标,认为关注生成性目标,就等于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生命就是教学的生命性。我认为这样理解教学的生命性尽管不错,但实属片面。

我所谓的代表课的生命性,也是代表课的最高境界之一。它既强调课堂轨迹是生长性的,是“活”的,具有生命的规律;更强调教学过程是激情过程,是浪漫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享受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是教学散发出生命美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己厚实的教学功底和文化积淀,在教学过程中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的过程。代表课绝不是平面教学的产物,而是立体教学即各学科打通的结晶。

三、代表课:名师的品牌

教师打造自己的代表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代表课是名师的重要标志。虽然有代表课的不一定是名师,但是名师之所以为名师,首先就是因为他的教学水平高,其教学水平的标杆就是代表课。代表课是名师的品牌。代表课越多,名师的品牌效应越大,名师自己的品牌感也就越强。

其次,代表课是教师高峰体验的产物。所谓高峰体验,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其真正的自我,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或特质的顶点,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高峰体验者被认为是更具有创造性、更果断、更富有幻想、更加独立,同时他们很少有教条和官僚。他们更少关注物质财富和地位,更有可能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人生幸福感更强。名师或优秀教师的代表课完全是高峰体验的产物,是名师职业幸福感和人生幸福感不绝的源泉。

再次,代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如果说名师成长是一个过程,那么每一节代表课就是提升的关节点。换言之,名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代表课不断从量的增多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因此,打造出一节节代表课,就意味着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道路上树立起一座座里程碑。

第四,代表课是名师的实践对理论规则的合理突破。高水平的代表课是合规律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产物。换言之,高水平的代表课既要受教育教学规律的制约,又要受教师主观的教学目的制约。而在教育教学领域,其规律往往体现为一些理论规则。对真正优秀的教师而言,这些规则不是束缚,也不是行动的教条,而往往是可以突破或超越的对象。对一流的名师而言,“规则就是用来突破的”。因此,一个名师的代表课越多,他的突破感就越强;突破感越强,教师就越有成就感。

四、打造代表课的基本步骤

根据我个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会,我把打造代表课的基本步骤归纳为五个环节:定向——蓄势——寻机——突破——提升。下面分别简述之。

(一)定向。首先,在自己的优势处定向。扬长避短才能打造好代表课。其次,在其他名师的“空白之处”定向。有学者指出,文学、艺术、学术、思想从来都是在互相影响中成长起来的,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作家相互影响的历史,每一个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或多个文学上的“父亲”,后来的作家要想被人认知,只有将前辈优秀作家或优秀作品中一些不重要的特征在自己的作品中强化,并将这种风格发展到极致,让读者看来,反倒像是前人在摹仿“我”。作家从来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而这种影响有时不仅不会损害作家的独创性,还会使他更富有独创精神,因为他要走出“父亲”的阴影。一个后辈作家在前辈作家的“短处”即空白处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成功。一个优秀教师要想打造自己的代表课,也应该研究其他名师群体的短处,在其他名师的“空白”处发挥自己的个性和长处,这样就容易打造出出类拔萃的代表课来。第三,集优秀教师长处之大成,也是一种有效的定向方法。综合也是一种创造。智利著名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说过一句颇具幽默感的名言:“抄袭一位作家叫抄袭,抄袭很多位作家叫做研究。”在教学领域,我们可以套用这句话说:抄袭一位名师叫模仿,抄袭很多位名师叫创造。能把多位名师的长处很自然地糅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的人,绝对是一位名师,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大师。他打造出的代表课,绝对是一流的代表课。因此,我主张青年名师首先要用心研究其他名师尤其是一流名师的代表课例,发现其长处和“空白之处”,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和长处。长此以往,必能开出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代表课的艳丽花朵。

(二)蓄势。就是储存和积蓄势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心教书。照我看来,所谓教学艺术,就是用着心思教书。只有用心教书的教师,才可能具备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等“精、气、神”的修养,才可能打造出代表课。2.要有敢于走“野路子”胆量。徐悲鸿当年敢于“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所以才成为大师。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德彪西几乎是天生的反叛者,他的乐趣就在于不受任何艺术规则的限制随心所欲的自由创作。在教学领域,敢走“野路子”的教师,也往往是有活力、有激情、有创造性的,敢胡思乱想,有时还会出奇制胜。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永远是代表课产生的不竭动力。3.要有很强烈的打造代表课的意识。它包括:(1)精品意识,即质量意识。就是说在头脑里时时刻刻想到的是质量第一,摒弃平庸,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2)创新意识。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想到创造新的有价值的东西。(3)特色意识。代表课必须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个性就是差异,差异就是特色。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说:“愈是有风格的东西,愈是强调某一点。……加强某一点就可以见风格”。(《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论雕塑艺术》,《新美术》1983年第1期)可见,打造代表课要强化特色意识。4.要宽视野,厚功底,勤磨课。代表课的质量高出一般的课,其中一个原因是代表课往往是“打通”了各学科的通道,把单一的平面教学变成了立体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功底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读书,不看报,不进行教育科研,不研究学生,不研究自己,视野狭窄的教师,是不会打造出高水平的代表课的。视野和功底决定课的“大气”与“小气”。宁要大气下的不完美,不要小家子气的精雕细刻。不管多么有名望的教学大师,他的代表课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他的课大气;庸师之所以是庸师,是他的课小气。大气从何而来?来自内功,而不是外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没有深厚的内功,筋骨皮再硬也是空囊一张。另外,持之以恒地磨课是必要的。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打造品牌最需要两个字,就是“耐心”。打造代表课也不能浮躁,必须认识到好课的产生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慢功出细活,韧性生智慧,打造代表课是一项需要时间和耐心的长远事业。

(三)寻机。就是寻找打造代表课的机会。表演艺术有一个特点,就是需要有观众,以便于演员能从观众现场的反应中获得激情和灵感,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热爱舞台艺术、有事业心的演员在演了多年电影电视剧之后,要重返舞台演话剧的原因。教学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表演艺术,也需要有观众。公开课的打造更需要观众。公开课是打造代表课的最好时机,名师的代表课大都是在公开课上诞生的。因此,有志向成为名师的优秀教师,一定要有主动上公开课,特别是上大型公开课的勇气。但是无论是一般规模的公开课或大型公开课,其机会不仅是难得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敢得。我甚至要说,面对打造代表课的最好平台公开课,一流教师创造机会,二流教师掌握机会,三流教师等待机会,不入流的教师错失机会。

(四)突破。就是集中体力和心力,向既定的代表课目标发动“进攻”,以打开没有代表课的缺口。我个人觉得,如果做好了“定向”、“蓄势”、“寻机”这三个环节的功夫,“突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临场应变能力的掌握和发挥。

(五)提升。成功打造出一堂乃至若干堂代表课,是一个教师教学生涯中的重大事件,值得庆贺。但是,不能浅尝辄止,要把自己的代表课加以提升。一是实践提升。即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在质量上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代表课,同时要扩大自己代表课的数量。扩大数量也是一种提升。二是理论提升。就是要善于把自己打造代表课的感性实践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名师就是这样不断成长的。

 

 


最后更新[2010-10-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