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徐晋如:叔本华讲不好课照样该辞退》
出处:深圳商报2010年11月3日      阅读次数:126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徐晋如:叔本华讲不好课照样该辞退

叔本华讲不好课照样该辞退
徐晋如

[转载]叔本华讲不好课照样该辞退


  2010年10月26日,《南方都市报》刊出宕子先生的奇文《叔本华应该留用还是辞退?》。之所以说这是一篇奇文,因为该文作者在对高等教育缺乏起码的研究和了解的情况下,就敢大言炎炎,不能不陷入一种循环认证的逻辑怪圈中去。该文是对深圳大学人事聘任制度的批评。任何改革都会有人批评,“民可与享成,不可与谋始”嘛,但在缺乏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就敢于批评,除了可以宣泄作者的情绪,我看不到这类文章的真价何在。
  文章作者承认,他只是“从新闻中”了解了深圳大学大体原则,并将之归纳成“人员去留将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及服务学生等情况挂钩”。请问该文作者有没有见过深圳大学人事体制改革的正式文本?如果没有看过改革文本,仅凭新闻的只鳞片爪,这位作者又是如何产生“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及服务学生等情况是由谁来考核?依照什么程序来考核?用什么标准来考核”的疑虑的呢?又是凭什么得出“有些教师巧舌如簧,擅长忽悠学生,其实充其量不过就是一个能说会道的草包,但他们在学生中的口碑照样会不错,而且可以通过用钱买版面发论文通过科研成果考核这一关,这种教师应该去还是留?有些教师科研水平很强,而口才却欠佳,或所讲内容太深奥,故不讨学生喜欢,更有甚者,还不屑于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匆匆忙忙写论文或花钱去发论文”这样的结论的呢?该文作者并不了解深圳大学的教学评估程序,又凭什么认定“一个能说会道的草包”,可以在学生当中拥有不错的口碑的呢?请问该文作者在学生当中做过起码的调查研究吗?
  讲课效果,与学术能力从来不该是对立的你死我活的,恰恰是,只有学术能力强,肚里有货,才能在课堂上舌灿莲花。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首先是因为生公有精深的佛学造诣。深圳大学并不是什么985高校、211高校,但深圳大学的学生同样也不是冥顽不灵的顽石,他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教师是否尽心尽责,有没有学问,谁心中都跟明镜似的。更何况,讲课效果的考核程序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同行评议。每学期期中,学校都会组织同行听课评议,深圳大学还对青年教师实行帮扶带的政策,由学术、授课双佳的教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使后者能尽快上手。即算这种评估方法未能尽善尽美,想来也不致于成为不学无术的吹水教授的乐园吧?更何况,对于某些学科比如人文学科来说,学者的价值正体现在他能用思想和学问影响更多的人。我的朋友,香港大学单习章博士曾说过,看一个学者的学问,“不看论文,看聊效”,人文学者有没有学问,随便聊聊天就知道了,因为思想的深邃与条理的清晰,哪怕你没有郭德纲周立波的口才,也同样会口若悬河,令人听之忘倦。
  《叔本华应该留用还是辞退?》一文的作者显然不是学界中人。否则他一定会知道一个人所共知的秘密,即现在的人文学科的论文,绝大多数都只是教授们满足好奇心的产物,无益于世道人心,去古人所谓学问十分辽远。这样的论文,即算不是“通过用钱买版面”发表,其价值也略等于无。在我看来,与其浪费时间精力写这类不可能传世的文章,不如认真讲好课,带好学生,才对得起每月的工资。
  《叔》文作者又说,“有些教师科研水平很强,而口才却欠佳,或所讲内容太深奥,故不讨学生喜欢”,诚然我不否认有这样的情况,但是,该文作者似乎忘了,教师的工作首先是教书育人,做一个科学家、学者,只是高校教师的充分条件,能讲好课,才是教师的必要条件。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你科研做得再好,如果不能影响学生,让学生获益,配得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要求吗?这样的科学家、学者,可以选择到企业、研究所当中工作,又有什么必要在高校当中占一个教师的名额呢?说到“所讲内容太深奥,故不讨学生喜欢”,这也是缺乏换位思考的言论。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同行评议课堂教学的活动,几乎所有参予同行评议的专家,都认为某老师把大学课程中学化是不对的。但反过来说,道不远人,难道教师不该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吗?我曾开设《唐诗概论》一课,自认为学术新见迭出,不意学生考评,我的排名落后了很多,一开始我也很郁闷,但跟学生交流后,我知道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我的那门课,引用大量的文言原文,却都删去了句读,又是用正体字,这种超出学生接受程度的做法,当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如果我不是太急于求成,希望学生尽量多地掌握知识,换一种讲法讲,那些学术新见,未必不能很好传递。儒家不讲先进落后,只讲先进后进,先进于道,后进于道,只有先后迟缓之别,最终目标是一样的。如果硬要揠苗助长,对学生反而不利。
  《叔》文还配有三川先生的一篇漫画:画面正中是数排空荡荡的椅子,一位身材肥硕的西装革履的人物,拄着拐杖,站在一本厚厚的写着“大师”二字的书上,感叹说“今年的考核估计很难及格了,唉”,而在另一角,一位貌似推销员的小人物夹着书本灰溜溜地离去。这幅漫画,大概对应的是《叔》文中这样的话:“比如,叔本华在柏林大学当老师时,听他课的学生屈指可数,最后一个不剩;周作人在北大上课时,几乎是对着讲义念的。像叔本华与周作人这种教师,应该去还是留呢?”其实,《叔》文作者的这一疑虑并不难回答。周作人本身就不是有学问的人,其人格之卑琐,更不用说了,想来即使《叔》文作者,也不会认为周作人是大师吧?至于叔本华,当然是大师中的大师,但不要忘了,他的地位并不是靠他在大学中的教职,而是靠他的著作在历史中的淘洗。叔本华不做大学教师,照样可以成为大师,他有丰厚的遗产,完全可以选择像康德一样隐居著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所在,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所在,高等学校应该理直气壮地要求求职者是一名好教师,这有什么错吗?叔本华讲不好课,就该去专心著述,这样的自由,没有人会不予以尊重,但是,为什么在某些人的心中,自由就一定意味着对规则的突破呢?
    在一个负责任的大学里,讲不好课的叔本华,照样该被辞退。


最后更新[2010-1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