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师生佳作
文章标题: 《罗湖外校谢海华:也说“不求甚解”》
     阅读次数:208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罗湖外校谢海华:也说“不求甚解”

                                                       也说“不求甚解”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 谢海华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一种不好的学习态度。真是这样吗?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先弄清楚“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他爱好读书,但不追求过分深究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的内容有所领会,便会高兴地忘记吃饭。因而,陶渊明说的“不求甚解”,是不咬文嚼字的意思。

如今,人们说到“不求甚解”,通常的意思是不深入理解,只了解大意;与陶渊明的原意不同了。

如果对待学习只求了解大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学习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话说历史老师问小明同学:“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同学刚才在开小差,说:“老师,不是我烧的。”历史老师把小明同学的爸爸叫来学校:“唉,小明竟然说圆明园不是他烧的。”小明爸爸说:“老师,我家孩子确实调皮,但圆明园他还是不敢烧的。”这个笑话有点夸张,但足以说明问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认真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掌握了书中的精神实质,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只有读到书了,人才会进步。

锥刺股的苏秦,以三寸不烂之舌劝服六国国君联合,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头悬梁的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成为经学家,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古往今来,读书成才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却与此不同,他的目的在于“会意”。也就是说他读书并不为考试、出人头地等某一个目的。隐居田园、采菊东篱就是他的生活,读书在他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他喝酒、作诗一般,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喝几杯酒、作几首诗全看他个人喜好;读多少书、会多少意也全在于是他多少雅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话所包涵的一种读书法却对于指导我们读书很有帮助。培根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鲁迅先生提倡“随便翻翻”专业以外的书籍 :学文学的看看历史,学化学的读读天文学……“不要盯在一处”。意思大致一样,即读不需精读之书,只要有所领会、有所收获就行了。再者说,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可能所有书都“求甚解”。

其三,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也是成功的重要基础。诺贝尔物理奖金获得者格拉索说得很深刻:“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答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

总而言之,陶氏“不求甚解”读书法是爱好读书之人所必须懂得的一种读书法。


最后更新[2010-1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