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男,美国“垮掉派”作家,1891年12月26日。
代表作自传性
三部曲:《
北回归线 》(1934年)、《
黑色的春天》(1936年)、《南
亨利·米勒
回归线》(1939年)。
由于有许多露骨的性描写,所以很多出版社都予以拒绝,称为淫秽禁书。这三部作品后于法国面世。直到1961年才被解禁。被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学运动者称作“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1930—1939年生活在法国,因此对欧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他不仅立足于美国,还立足于欧洲。他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洞察力十分有深度,实际的创作也非常卓越。得到许多名家的称赞。当然也存在非议。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自称“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有一部关于“亨利•米勒”生平的电影,叫做《
亨利和琼》(港译名《
情迷六月花》)。
个人资料 亨利·米勒 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
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
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侧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1934年在巴黎出版自传体小说《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出版了《空调噩梦》。
1930—1939年生活在法国,因此对欧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他不仅立足于美国,还立足于欧洲。他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洞察力十分有深度,实际的创作也非常卓越。得到许多名家的称赞。当然也存在非议。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自称“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有一部关于“亨利•米勒”生平的电影,叫做《亨利和琼》(港译名《情迷六月花》)。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
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了“殉色三部曲”——《
性爱之旅》,《
情欲之网》和《
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
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
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认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显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1年12月26日 - 1980年6月7日)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怪杰。
亨利·米勒
创作特点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最初发表的自传性三部曲《北回归线》(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归线》(1939)都是先在
法国面世的。由于他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语国家默默无闻。英语国家的广大读者读到亨利·米勒的上述三部作品,首先还要感谢盟军在1944年以后来到巴黎。
亨利·米勒的作品意外地比那些流行的文学精英们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但是,由于许多人仍然把亨利·米勒看作专写“淫秽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者无法在美国公开发表。后经过长期努力之后,美国终于于1961年对《北回归线》解禁,允许它在国内公开发表。两年以后它又得以在英国公开发表。随着对他其余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变得家喻户晓,他被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们奉为“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作品年表 1934年 《北回归线》
亨利·米勒作品
1935年 《你拿ALF怎么办?》
1935年 《回到纽约》
1936年 《黑色的春天》
1938年 《马克斯和白细胞》
1939年 《南回归线》
1939/1943年 《哈姆雷特1、2》
1939年 《宇宙的眼睛》
1940年 《性爱的世界》
1941年 《马洛西的大石像》
1944年 《战后星期天》
1944年 《忠实过去的幌子》
1944年 《美国的艺术家》
1945年 《回声之神》
1945年 《亨利米勒杂谈》
1945年 《为何抽象?-谈话录》
1945年 《空调恶梦》
1946年 《永远的莫利兹》
1947年 《关于回忆的回忆》
1948年 《石榴裙下的微笑》
1949年 《性爱之旅》
1952年 《我生活中的书》
1953年 《情欲之网》
1956年 《
柯利希的宁静日子》
1956年 《谋杀者的年代》
1957年 《大瑟尔》
1958年 《红色笔记本》
1959年 《重聚巴塞罗那》
1960年 《春梦之结》
1960年 《作画是再爱一次》
1962年 《水彩、画作和散文“天使是我的水印”》
1962年 《
稳如蜂鸟》
1963年 《象亨利一样疯狂》
1964年 《希腊》
Suddenly it occurred to me that if I wanted I could go to America myself.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e opportunity had ever presented itself. I asked myself – "do you want to go?" There was no answer. My thoughts drifted out, toward the sea, toward the other side where, taking a last look back, I had seen the skyscrapers fading out in a flurry of snowflakes. I saw them looming up again, in that same ghostly way as when I left. Saw the lights creeping through their ribs. I saw the whole city spread out, from Harlem to the Battery, the streets choked with ants, the elevated rushing by, the theaters emptying. I wondered in a vague way what had ever happened to my wife。
翻译如下:
我突然又想到,若是想走,我自己也可以回美国。这是扩头一次碰到这样一个天赐良机,我问自己,“你想走吗?”没有回答,我的思绪又转到其他事情上去了,转向大海和大洋彼岸,离开它时我回头最后看了它一眼,看见摩天大楼在一片雪花中渐渐消失。现在我又看见这些摩天大楼赫然耸立在眼前,同我离开时一样,阴森森的。我看到光线从它们的肋骨间透出,看到从哈莱姆到炮台公园的整个纽约展现在眼前,看到被蚂蚁般的人群堵塞的街道,看到高架铁道上的车呼啸而过,看到人流涌到剧院。我隐约想到,不知我妻子现在怎样了。
自评 “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几本书、几场梦和几个女人。”这句话在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里经由他人之口说出,却成了他自己的谶语,这似乎也是一个“禁书作家”无可奈何的宿命。1934年《北回归线》在巴黎出版以后,便被指斥为“淫书”,不仅许多国家加以查禁,英国当局甚至不准这个“不正派”的美国作家入境,在港口截下他后,勒令他乘下一班船回法国去。米勒在《大瑟尔》的序里抱怨道:“在美国它们仍是禁书,它们是《北回归线》、《回纽约》、《黑色的春天》、《南回归线》,‘殉色三部曲’中的《性爱之旅》和《情欲之网》……《柯利希的宁静日子》刚刚付印(在巴黎),估计也得被查禁,至于如何弄到或在哪儿弄到禁书,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我们在任何一个进口港对海关来个突然搜查。”
狱中记
这当然只是一个聊以自慰的“黑色幽默”,1961年《北回归线》在美国终于得以公开发行,却意外地成为畅销书,平装本一年之内竟卖了百万册,连精装本也卖了10万册,但美国好几个州的司法机关仍不允许此书出售,这时,索尔·贝娄、马拉默德、诺曼·梅勒等美国作家则集体签名抗议对《北回归线》的查禁,而出版商也被迫在那一年里连续打了60多场官司,平均每月达五六场。直到1964年,美国最高法院才为《北回归线》平反,这亦可说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平反官司”了。
在不到几千字的《自传》里,亨利·米勒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他一生在文学上的努力方向:“在写作时,我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大的现实……目的是为了生活……我反对黄色淫秽和暴力的东西……我的目标始终朝着真实的内心和谐和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所有对亨利·米勒的谩骂与误解,在岁月中都不自觉地化为文学道路本身的注脚,在后来的“垮掉一代”与“黑色幽默”的美国文学流派中以颗粒的形式留存下来。有趣的是,这个曾被视为“通俗黄色小说家”的人在“影响我的100本书”里,却堂而皇之地把《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列在最显眼的位置,那是这个横行无忌的斗士最后的两根温暖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