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统筹的方法》(实录)
魏书生老师课堂教学实录简评要点
师:同学们坐在主席台上,台下千位老师听课,大家有些紧张吧?我教大家一种放松的方法,双手放在膝盖上,闭上两眼,内视鼻尖……(边讲方法边指导,学生按教师要求做动作)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心情轻松了!
师:心情轻松了,咱们上课。(全体起立,师生互相问好)
评:引导学生适应上课环境。因为魏老师是用别人的学生上观摩课,这一步似不可免。
师:老师要讲的这篇文章大家可能不愿学。同学们愿学小说、散文、诗歌,不愿学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一篇说明文,施加一个意念,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不愿学的文体学起来都快乐,那么语文学习不就成为一件乐事了吗?我们这节课学《统筹方法》。(用隶书体板书:《统筹方法》)
师:先不要翻开书,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生:(集体)华罗庚。
师:华罗庚的身份?
生:(集体)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师:我再提一个问题,什么叫“统筹方法”?谁能不看书,凭自己独立思考,回答这个问题?
生:就是笼统说明事物的方法。
师:她敢于独立思考。
生:就是系统的完成一件事的方法。
师:有点接近正确答案。下面不再猜了,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什么是统筹方法吧?那好,请同学们到书中去找答案。争取一分钟内找到并记住这个概念,现在开始!(学生看书,半分钟后陆续举手要求回答。)
师:请找到答案的同学一起回答。
生:(齐)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师:对,同学们没用一分钟就找到并记住了这个概念。同学们说,这叫什么说明方法?
生:下定义。
师:对。作者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谁愿意到前面,在黑板上默写这个定义?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写字好的同学到前面来比赛好吗?(学生们热情的推荐,被推荐的男生说:“我一定能取胜”,教师赞许,男生同女生上台板书。)
师:写得正确,字很工整,看上去男同学写得更好一些。(男同学会心的笑)
评:课文的题目就是本文要说明的内容。理解了什么是“统筹方法”就为下面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教师从题目入手,用“激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很快的从课文中抓住“统筹方法”的概念并且记住了;动手的是学生,落实的对象也是学生,而且看得出来——学生感到很轻松。这个设计可谓巧妙。
师: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准备教会大家哪凡件事呢?(学生七嘴八舌,教师边重复边板书:学习重点:1.字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无稗益。)
师:大家听我喊“预备一起”,用一分钟看课文下面注释,然后自问自答,可以出声。(学生迅速翻开书看)
评:定向,这是魏老师教学法中很重视的一个环节。它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我们在下面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个特点。
师:我暂时不提问,下面做第二件事,老师想领着咱们思维的战舰驶向何方呢?(学生边思考边说,教师板书;1.字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无稗益。2.学习用图表说明事物的方法;3.读懂全文,会说、会写、会用。)
师:先学习用图表说明事物的方法。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同学们想用多长时间在课文中找到这个例子并记住它?
生:(齐)一分钟。(接着学生立即看教材,全神贯注,学习积极性极高。教师看表一分钟后。)
师:时间到。作者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生:泡壶茶喝。(听众大笑)
师:(笑着纠正)是“烧开水泡茶”。请你把烧水泡茶过程讲一遍好吗?(学生回答)
师:他说得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他说泡茶有几道工序?(学生历数五道工序)
师:作者说这五道工序有三种安排方法,书上还画了图表说明。大家看书上图表是对哪一种方法的说明?
生:(集体)是对办法甲的说明。
师:办法乙和办法丙怎么样?
生:这两种办法都窝囊。
师:作者没说“窝囊”,他说的是“窝工”。好,下面准备把办法乙和办法丙也分别用图表加以说明,请男女同学各自推荐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画图。(男女生各一名到前面在黑板上画图表)
师:让他们两人先画,咱们看书上图表,大家想,如果文章没有文字解说,只有图表,能不能看得懂?
生:光有图表,我认为也可以看懂。因为图很清楚,图上又有文字。(学生指着图述说了一遍)
师:好!他说得很明白,的确只看图也能懂。现在大家看黑板。(女学生已经画完,教师对她小声说了句话,她转身在图上改了一处。)
师:同学们看,他们画得对不对?
生:办法乙我认为画对了,办法丙画得不对。(教师请他上黑板订正,并交待下面的同学可以商量,可以上讲台帮助修改。一男学生在座位上小声说图画得不对,教师亲切的拍拍他的头,笑着问:“你怎么不上去改?”男同学站起来跑到黑板前修改。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的热烈商讨,有的跑上前去,黑板前有四五个学生争争抢抢,你擦我画,很是活跃。)
师:(男女生都已画完,回到座位)好,我们比较一下,看起来还是女同学画得好一些,一看图就一目了然。男同学的图表用序号表示,也算是一种创造。(女生们非常自豪,男生们也觉得公平。)
评:学习用图表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做两件事:1.从课文里找到“烧开水泡茶”的例子,复述——搞清楚泡茶有几道工序,进而确定“甲”办法最好。2.让学生给办法乙和办法丙画出图表。如果说第1个小环节是“大众化”的——很多教师都这样做过,那么,第2个小环节的设计是魏老师独出心裁的“匠心”——它可以便学生仿照办法甲的图示动手画一画,实践一下图表说明的方法;在学生动手画图表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又乐此不疲。真是一石三鸟。有了第2个小环节,再来看看第1个小环节的作用,其间的联系是多么紧密!如果第1个小环节没有第2个小环节支撑,其价值也就很小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却正是在第2个小环节上——让学生去动手学、做。
师:图表说明法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现在看我们思维的战舰距离第三个目标“读懂”还有多远呀?请同学们把全篇阅读一遍,重点读结尾一段。(学生读)
师:懂了没有?
生:(集体)基本懂了。
师:懂了,还要会说。每位同学都把办法甲说一遍,七嘴八舌的说,大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要解放自己。(学生纷纷大声述说)
评:“懂”是相对的,大声“说一遍”较之教师“讲”——对这样的课文来说,要有用得多,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又会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魏老师要做的一切都是从学习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活动起来,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师:不仅会给别人讲,还要会写。今天这节课,我们没有时间用笔写了,课上我们说,其实是用“口”写,回去以后把说过的话整理出来,就是用笔写,同学们愿意的话,回去写一篇短文,作业我不检查,因为我明天就要回辽宁了。请同学们增强写作业的自觉性。除了会说、会写,还要会用。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中我们应用统筹方法的实例,大家愿意商量还是愿意自己想?
生:自己想。
师:自己想也可以,商量也行。(过了两分钟学生要求发言)
生:比方说打扫一间房子、桌子、凳子、墙壁,那就可以先踏着桌子、凳子。
师:她说的例子属于统筹安排工作进程范畴,但跟今天所学的联系还不太紧密。谁能举一个做事窝工的例子?
生:比方我星期天帮妈妈做饭做菜,我家有两个煤气灶,可我却先摘菜、淘米,然后才想起烧水做饭,做完饭,才想起做菜,这样就窝了工。
师:怎样才不窝工呢?
生:我先烧水,等水开的这段时间,淘米、洗菜。水开后,米下锅,等饭熟的这段时间炒菜。这样就节省了不少时间。
师:他讲得很好,谁能让自己的思维从厨房和家庭中解放出来,举一个别的例子?
生:学校开运动会,总是在进行竞赛项目的同时,安排田赛和团体操,这就节省了时间。
师:这个例举得好,大家如果细心,还可以发现更多的使用统筹方法的例子。同学们以后参加工作,就可以用作者教给我们的统筹方法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学会这样做工作就等于——
生:延长生命。
师:对!延长生命。请同学们商议总结一下咱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与学习过程。(学生们兴高采烈的说本节课三个学习重点及难忘的学习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盼望大家今后经常运用统筹方法,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为人民、为祖国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评:最后这个环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好课文内容,同时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
转:总评:魏书生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有这样两个特点:
一、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
语文课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训练课,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课,而接受训练的是学生。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训练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就是在接受“训练”。魏老师的课上,教师只是学生阅读和表达训练的组织者,我们见不到教师过多的讲解——因为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有所得”,而这样的课文学生通过努力又完全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二、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这节课,学生学得活跃,教师上得轻松。除了魏老师的教学设计巧妙之外,他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组织课堂教学,不能不说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教师充分利用“鼓励机制”,注意表扬,或用语言表扬,或投去赞许的目光;不批评任何一个在回答问题中出现错误的学生,多是给以引导或鼓励(鼓励其大胆思考);即使纠正学生答题的错误,也往往是小声提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利用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组织男女学生之间开展学习竞赛。从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魏老师在学生竞赛中又很注意平衡,不使男生或女生感到失落或难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离开教师对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和理解是难以做到的。
二、 《人生的境界》
说明:《人生的境界》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课文,魏书生老师上课的对象是初二学生,课前学生根本不知要上哪篇课文,谈不上预习。
师:紧张吗?
生:紧张。
师:语文课前都做些什么?唱歌吗?
生:不唱歌。
师:愿意唱歌吗?愿意的举手。
(都举手)
师:愿意唱什么歌?
(生不语)
师:有文娱委员吗?
生:没有。
师:那咱们就做点别的吧。请闭目养神,想象你自己走出户外,看到一汪湖水。走到湖边,闭上眼睛放松。想象这湖水是平静的还是有波浪的,平静的是有水纹还是像镜面,如果是像镜面,低着头看得见自己的倒影吗?再看仔细一点,你的容貌,你的眼睛,你的眉毛,不睁眼,看到自己的眼睛眉毛的举手。(生举手)举高一点,有的看不清,有波纹。好了睁开眼睛,回到现实,看看在哪。还紧张吗?不紧张的举手。把“不紧张”念一遍。
生:不——紧——张。
师:再念三遍,最后一遍念大声。
(学生念)
师:上课!
生:老师好!
班长:坐下。
师:先别坐。在我的班,有个规矩,课前要说一些话,作口头作文,说什么都可以,各说各的。你们愿意作吗?不愿意就不作,要说心里话。你愿意作吗?(问某生,该生点头)
师:跟这位同学想的一样的,想作口头作文的举手。好,那我们来作一篇记叙文《我的一天》。这一天从早到晚是怎么度过的。是哪一天呢?不是童年,也不是现在,设想三十岁时,十六年以后,你在什么单位工作,早上到工作单位是什么感觉,一天做了哪些事情……随便说说,别管别人。
(生开始说)
师:可以颠三倒四地说。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愿当什么就当什么,反正没人理会你。
(生继续说)
师:好了,开始上课。谁能猜得着老师给大家上哪一课?能猜着的举手。猜不着的举手。
师:这本书是什么时候拿到的?(刚才。)翻开课本看看目录。一共有多少课?(21课)那我们最多用多少次可以猜到?(20次)对了,其实是很容易的,不要怕困难。一次猜不着,猜两次。两次猜不着,猜三次。你来猜一猜。
生:第九课。
师:你猜。
生:第十五课。
师:你来猜。
生:第一课《人生的境界》。
师:你为什么会猜这一课。
生:因为您刚才的提问,讲到人生。
师:好,请班里字写得最好的同学上前来在黑板上写字。
(班长上前)
师:我说,你写。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请回。
师:我们就做这三件事。我们用多少时间来上这一课?
生:50分钟。(也有说40分钟的)
师:那就折中,45分钟。请一个同学来管住老师,不准拖堂。你来。没表?借一块表给他,到时间要提醒我。
师:这一课,作者是谁啊?(冯友兰。)再说,再说一遍,大声一点。好!怎么知道的?书都关上了啊。
生:刚才看到的。
师:很好。请大家用左手在空中写一遍作者名字。请一位女同学来写“冯友兰”三字。好。冯友兰是什么人?
生:哲学家。
师: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多聪明啊。
师:三个词,觉解,入世,出世。请一个同学来写这三个词。这三个词教材里都有解释。打开课本,找到这三个字,迅速记下解释,45秒钟。预备——开始。找到了吗?(找到了)读一遍。好,记住。还有十秒。停,把课本关上。把这三个词的解释背出来。
师:觉解——
生:了解和自学。
师:入世——
生:投身到社会。
师:出世——
生:超脱人世。
师:多聪明啊!再说一遍。好。接下来,该干什么?不看书,课文里讲了几种境界?
生:四种。
师: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看到的。
师:哦,还不错啊。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生:提高人的心灵境界。
师:正确。开篇就这么说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什么叫自然境界?自然境界如何创造?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这一部分。
师:这种境界要不要学哲学?要不要接受教育?(不要。)哪一种境界要学哲学?
生: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师:怎样到达道德境界?在第五页第三段,答案在这里。是把这一段读一读,还是找答案?(读。)分男生、女生读。谁先读?
生:女同学。
师:悠闲快乐的事,是该女士优先;可是赴汤蹈火的,要去克服困难的事,男子汉还好意思让女士优先吗?
(生笑。)
师:请男生先读。
(男生读,然后女生再读。)
师:认为女生读得好的举手。咱们男生很有器量,实话实说。
师:哪些话是答案?
(生齐读出。)
师:再说一遍。
师:怎样到达道德境界呢?
(生读出来。)
师:找关键词。(生读出来。)
师:怎样到达天地境界呢?(生齐声读。)
师: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四种境界。
(生写)
师:回去后,家长问你怎样到达道德境界,怎样回答?读出来。
(生读道德境界一段。)
师:咱们班有没有到达道德境界的?
(某男生指着某女生回答。)
师:你为什么认为她到达道德境界?
生:她好。
师:哦,反正她什么事都为他人、集体、社会着想。相信咱们班每个同学在某个时候到达过道德境界,每个人在自己脑子里会不同程度地有这些想法。比如念书,为什么念呢?别人要念我也念?爸妈让我念我就念?也有为了自己将来的命运,为自己的将来想的吧?这就是功利境界了。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高一点,有目的了。有没有为他人、为社会的想法?
生:有。
师:请举手。
师:咱们这个年龄有时明白有时糊涂,糊涂时不知为什么读书,明白时想到为报答父母、老师、社会、国家,越明白越有干劲了,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这四种境界讲完了。拿出笔记本。写什么呢?作者,身份,三个词,几种境界,怎样达到。大家再复述一遍。猜一猜用几分钟可以写完。(五分钟)好,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生写)
师:一分钟,一分半,一分三十五秒,最快的完成了。
师:人在学习时也有几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忘我境界。刚才你们进入什么境界?
生:一心一意。
师:有没有忘我?
生:没有。
师:一心一意的举手。
(都举手。)
师:还有几分钟干什么?
生:做练习。
师:打开课本,读题。(学生读。)这道题到了高中应该没问题了吧。第一小题,人生境界根据什么来划分?
生:答案在第四页第二段。
师:用自己的话七嘴八舌地说。
师:第二题,齐读。(学生读。)这个第一小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生:时间到了。
师:好了,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