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河南赵悦:语文味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师的成长》
     阅读次数:183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河南赵悦:语文味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师的成长

 (文章中说:“自从程少堂先生提出“语文味”一词以来,受到大江南北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育者的成长。现在,经常性地听到一些老师评课,会提到“语文味”一词。听完一节课后,或说:这节课,语文味不浓;或说:这节课,真正体现了语文味。据少堂先生所言,其实语文味,应当是集大家之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其间,除了语文课要上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之外,还有教师教学的审美个性,也是“语文味”。”)

原题:在研讨中达成共识 在课堂上彰显个性

作者:河南新郑市新华路小学  赵悦  时间:2008-11-7

 来源 :新郑市教体局网http://www.xzedu.gov.cn/CMS/Article/300/20081107111550/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汇报我们新华路小学在集体备课方面的一些举措和我们六年级语文组的一些具体做法。

我准备从两方面和大家交流:一、学校层面;二、教研组层面。

一、学校搭建集体备课平台

我们常把课堂比作战场,这样更能体会到课堂的重要,如果失去了战场,我想就意味着失败。我们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可以看出,如果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有了更多成功的机会,那些成功的老师,无一不是把握课堂的能手。因此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我们的实际问题是,我们老师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在对教材的把握上,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上还是运用上,等等,都还是有很多的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能够作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既包括思想,经验,也包括实实在在的有形的东西,利用我们这个集体的力量能促使我们的老师迅速成长。而集体备课这种集慧式的研讨形式就是实现愿望的最佳突破口。我们新华路小学对集体备课的改革,重在抓备课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强调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的融合,追求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的教研功效。

首先,开学初,学校业务领导让老师们根据教材特点,按三种类型准备教案:

一类是针对新教材中的老课文老内容准备“名篇教案”。

一类是突破新教材中的新课文难课文准备“精品教案”。

一类是集体研讨自己主备的次重点课文的“自备教案”。

三种教案的研究点虽各有侧重,但都要完成严格的备课程序,是教研同伴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精品课我们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研讨:

1    分头研究教材,分头设计亮点。

2    集体研讨教材,共同设计思路。

3    主备人汇总意见,形成教案初稿。

4    教研组初试教案,集体反思修改。

5    学科领导验初稿,二次修改教案。

6    形成教案终稿,个人修改分头使用。

 二、教研组长负责集体备课具体事宜。

下边我就以我们六年级语文组冯育敏老师主备的《伯牙绝弦》一课为例,给大家交流一下我们是怎样集体备课的。本课也是冯老师的一节展示课。

(一)分头研究教材,分头设计亮点。

    我们在教研组长李老师的带动下,严格按照学校关于集体备课的要求,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工作。

1、研读文本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这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个文本,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诠释了“境由心造,琴为心声;云烟万里,知音难求”的千古主题。

2、关注人本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二期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其间对一些字义有所了解,而且本课的内容,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蹲下是一种姿态,放手是一中责任。在学习本文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以“读”为突破口,读中感悟。我们觉得不仅仅是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原来的精神家园,去体悟作者内心深处的人性的光辉。

3、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们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4、分头设计亮点。

亮点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墓前道别。在墓前,伯牙回忆起与子期在一起时那快乐的一幕幕(深情地朗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亮点2:据说,在子期墓前俞伯牙曾写下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课件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日子中去,想起与子期共处的种种欢乐,他又怎么能不加倍思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同学们,读。

亮点3: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园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一死,谁是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面对伯牙的痛苦和绝望,也许,你想劝劝他;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他;也许,你还想到别的。孩子们,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吧!

亮点4:对知音的追求是超越时空的,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两千多年来,这些故事在人间广为流传,比如《吕氏春秋》、《列子·汤问》……我们今天学到的文章就是选自《列子·汤问》,但是,关于这个故事最生动的记载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关于这个故事,人们有赞叹,有遗憾,更多的人思绪万千,没有人会否认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己成为知音的代名词。对于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这乐曲的名字就叫《高山流水》。(欣赏名曲《高山流水》)

亮点5: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 “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

亮点6: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二)集体研讨教材,共同设计思路。

共同梳理教学流程:

1)古诗引入,学法铺路

2)初读课文,品味韵味

3)初解绝弦,感悟相知

4)深悟绝弦,回味绝响

 

教研组六位教师就每个教学环节共同商讨实际思路。每位老师设计亮点就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实际中。

    一、古诗引入,学法铺路

(六位老师分别设计了导语,供冯老师参考)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2、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它就是《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喜欢古文。

4、由《杨氏之子》引入,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学法。

5、背诵古诗,温故知新

咱们先背诵几首古诗,好吗?

   首先背诵一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是?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江山难阻。谁也能背诵几首表达朋友间情谊的送别诗?

   生:《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什么? 

   师:边读边想象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阅读时,如果你运用了它,你就会走进文章的意境,感受其间的美。

   师:在刚才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古文《伯牙绝弦》,相信你会对知己有更深的理解。

6、课前游戏。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请生猜下句:

1)海内寸知己(2)桃花潭水深千尺

3)又送王孙去(4)春草明年绿 5)劝君更进一杯酒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课文《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于是冯老师根据大家提供的导语,把564、有机融合一起,设计的自己的导入语。

二、初读课文,品味韵味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们先在组内读文,发现有位老师在读“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时,断句不对,读成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赶忙纠正,并集体商讨,逐句试读,并划出节奏。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理解文章的题目:题目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三、初解绝弦,感悟相知

 (一)何为知音

 

1、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我们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李老师说建议,这里让学生思考: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也为后来《学习月光曲》做铺垫。

  2、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3、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王老师认为,这里再让学生读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深悟绝弦,回味绝响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冯老师觉得这里可以出示老师准备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俞伯牙:春秋时代楚国人,著名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我们都认为 这里可以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乐声再读读这个故事。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板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伯牙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  

 

(三)主备人汇总意见,形成教案初稿。

(四)教研组初试教案,集体反思修改。

教案整理出来后主备人试讲,全组评课。听完冯老师的这一课,我们觉得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

1、闫老师认为: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老师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介绍时代背景时讲),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

2、李老师觉得:虽然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3、王老师提出:是不是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充分品读的基础上,练习说话或写话呢?

4、我想:蹲下是一种姿态,放手是一种责任。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因为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再说,经典诵读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系统工程,理解意思应该难度不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于是冯老师做了以下调整: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为课堂交流做准备,也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大意。老师不再做过多的背景介绍和内容的讲解。

2、划节奏即断句以课件形式出现,给学生以明朗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3、伯牙断绝了琴弦,也断绝了名誉、地位,从此后,富贵如云散,名利成枉谈,只有明月清风相伴,高山流水相依,剩下的只有无边的寂寞了。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教师深情朗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课件出示短歌)

 

3、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4、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二次做课,效果不错,冯老师也在优质课展示中成绩优异。

(五)学科领导验初稿,二次修改教案。

学科领导亲自把关初稿,并针对第三个环节的第2 个问题:“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的设计稍显突兀提出修改意见。同时提醒我们要设计合理的作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分层布置。我们把问题放在后面第四个环节的教学中,并共同商定以下作业:1、诵读课文;2、课外搜集整理关于交友的成语、古诗名句或古诗词;3、有条件或对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欣赏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六)形成教案终稿,个人修改分头使用。每位教师在使用前还要根据自己教学的审美个性,对预案进行取舍、调整、修改、补充,拟订出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显现出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王老师非常善于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课堂上她让学生品出意境,品出心境,品出德性。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最后再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闫老师学识渊博,上课善于博引旁征。她的过渡语很精彩: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而今,世事难料,那个世上最懂我的人已经去了,怎不会令我痛煞心肠,出示:子期死……终身不复鼓。请生再读。

世间情千千万,可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从此后,也只能“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了”,所以,古琴啊,古琴,留你何用?请生再读。

李老师课堂教学稳扎稳打,步步踩实。在她的课堂上,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学生搜集的很多,友情故事也很多,学生交流很充分。

我想让这种美好的悲情升华,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子期己死,但这一个动人的故事却并不因子期死,也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光彩。老师忍不住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在苦苦地寻觅自己的知音呢!知音不分年龄,不分性别,范围是如此的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可以成为我们的知音。自古知音最难觅,若有幸遇到知音,那是人生的幸运,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假如没有遇到自己的知音,或像伯牙一样曾经拥有但又最终失去,那么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把寻觅知音作为人生的一种追求。也许我们最终会一无所获,但幸福往往不在结果而在于这种追求的过程。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读了这个故事,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悲剧,老师更希望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去见证一份美好,感受一份人生的温暖。我们再读一读这个故事。

以上就冯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向大家汇报了我们的六年级语文组的备课流程。

为了提高精品课教案质量,实现三年得出一节优秀教案的目标,我们的每个教研组都是这样做的,我们集中大家的智慧备好每节课,把打造魅力课堂、争做个性教师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每位老师对每节精品课教案的使用情况都要填写反思表。在同一张表上显示三年内不同老师使用同一篇教案的反馈意见,三年后大家根据不同使用者的意见重新整改教案。

自从程少堂先生提出“语文味”一词以来,受到大江南北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育者的成长。现在,经常性地听到一些老师评课,会提到“语文味”一词。听完一节课后,或说:这节课,语文味不浓;或说:这节课,真正体现了语文味。据少堂先生所言,其实语文味,应当是集大家之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其间,除了语文课要上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之外,还有教师教学的审美个性,也是“语文味”。

语文课堂,一个焕发着生命活力与潜力的课堂,也必定能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诗意的享受,成为师生共同快乐的园地,是我们永恒的美丽追求!

最后,愿我市校本教研活动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

愿每一位老师都把打造魅力课堂、争做个性教师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愿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飘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愿每位朋友都能在人生旅途中找到灵犀相通的知己!

 

 

 


最后更新[2010-11-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