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每周一读( 第九期) 中小学提问现状》
出处:责编 朱碧波    作者:李永元 顾文元 陈凤英   阅读次数:214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每周一读( 第九期) 中小学提问现状

                               每周一读

                                第九期

近日,忙里偷闲看我们教师自己的“自助餐”----《烛迹》,是感动,是激动,更是冲动.“春山春水皆入诗”,在“雨落花开”中我听见了“新教材的呼唤”、“语文在唱歌”看到了“森林里的魔术师”、“活跃的课堂,主动的学生”,还感受到了“德育花园”中“爱的熏陶”.在“雨点汇成的大海”里,我们非凡的翠园初中这个“学习性组织的教师群体”在“写意的时代挥洒现实”,“打造品牌”请相信“我们跨越十年的美丽”,“教并快乐着”,我们还将在“新课程与理想课堂”上“以人为本,关心激励,持续发展”.

的确,正如序中所写“这是一本有价值的的书,用心写就,也该用心品读”.

真的,读你千遍万遍也不厌倦.

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看看,想想”.

,别忘了:再上路,再写写!

我们相约:在下一个“驿站”“享受快乐成功”!

《教师自助式自主培训模式的研究》 课题组

                 翠园初中部教务处

                       2003年11月24日

     中小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李永元    顾文元   陈凤英

课堂教学活动离开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无法进行的,互动交流最常见最主要的中介是问题.在上海青浦区调查的36节小学语文课中,教师们平均1.85分钟提出一个问题.可见, 课堂教学提问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引导教学过程发展的基础手段.同时,调查数据也向我们反映了教师提问现状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问题设计多囿于教材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能同时考虑学情与教材的问题仅占26%.不到三成.这说明在目前状态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处于“教教材”的水平而难以达到“用教材教”的境界.教师设计问题时较注重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动机、需求、体验和获得;在操作时往往只注重对教材的分析,而忽视学生活跃的想象,真切的体验,会心的鉴赏.

误区二:单句直问是主要形式

调查发现,教师的课堂提问所采用的形式主要是单句直问,比例高达90%;直问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问题直线指向需获得的答案结果,学生对此类提问可以直接做出回答.

单句直问目标指向清晰,节奏简明,能较快完成教学任务的缺切换;但往往由于没有铺垫,,没有变式,没有思路启发与太过刚性而缺乏情趣味,也容易造成氛围上不必要的紧张,因而在增进师牛生动交流,激发学生兴趣与启智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误区三:问题浅与偏的现象较为突出

调查发现,教师如何变教材为教学问题,变学生新旧知识矛盾为教学问题,或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而组织教学问题,其理解仍嫌不够,有随心所欲地问的倾向.其中问题浅偏的现象较为突出.矩统计,问题浅、偏的占42%.问题浅是指完全无“认知冲突”,无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教师常使用的特征词为“是谁”“是什么”“哪里”等等.

问题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不在关键内容处提问.所谓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文章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或是学生认识矛盾的焦点处,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这些关键内容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2)提问不重语言实际意义的理解、揣摩、体验、感悟,而偏重抽象语言理论知识的教学.(3)提问违背了学习的规律,造成学习无序、方法错位.

误区四:急于获得结论

调查发现,课堂上,当学生答题遇阻或非自己期望的答案时,教师常常为了急于获得结论,往往不由自主的对学生不够准确和近似的答案不加理睬,大量的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直至问到自己期望的答案;很少有关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的思路、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启发、点拨与师生对话.在转问无果时,干脆师代生答.这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负面作用,既挫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也不知其所以然.“大量的转问”“让优生答”“忽视学生的答案”“标准化要求”等都是“急于获得结论”的显著表现.

据统计,重结论的教师约占58.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教师怕教学时间不够外,主要的还是受传统教育,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未真正得到内化.

误区五:过分关注教学进度

67%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跳出教案,无法跳出教材的束缚,硬把学生拉到自己备好的教案里.在问答过程中,牢牢抓住是否与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相吻合的答案,却忽视了最精彩、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部分,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契机.

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进步,关注的是如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所期望的结论,从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识需求、思维能力和心理情感.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还没有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和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观念.

误区六:提问过多

调查显示,课堂上,学生平均用时仅占43%,而教师用时为57%.这一数据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得提问分析、讲解,大量地占去了学生读书、思考、作业以及体验、积累、动用语言的时间.学生追索答案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读书思考、作业、讨论的过程,是一个“学”的过程.

教师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苛求“一次到位”,甚至主宰作微言大义式的“肢解分析”的行为都将阻碍学生主动的发挥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选自《上海教育》2003年第1期)


最后更新[2004-3-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