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袁源频道
文章标题: 《袁源教授:此前我不喜欢语文味》
出处:袁源教授博客      阅读次数:316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袁源教授:此前我不喜欢语文味

南京袁源教授:12月26日前,我不喜欢语文味

(堂按:20101125日在山西晋中讲学期间,结识了一起讲学的南京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袁源老师。袁老师回南京后写了这篇博客并通知我,我看后立即在语文味网转发。袁源教授说以前她是不喜欢语文味的,因为她常见到有人用语文味作为大棒“小化、窄化、弱化甚至僵化我所钟爱的语文教学”。深圳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评点袁源老师这篇文章是“欲扬先抑”,“有智慧”。不过,我转载袁源老师的文章,并不是她的所谓“欲扬先抑”和“有智慧”,而是觉得她写得个性,性情,坦诚,不虚伪,难得。她之有人用语文味作为大棒“小化、窄化、弱化甚至僵化我所钟爱的语文教学”的观点,于我心有戚戚焉——关注语文教育科研动态的老师应该知道,迄今为止,学术界只有我一人撰文对声势浩大的“泛语文批判”进行了反批判,我进行这种反批判的目的之一,也是我提出语文味的真正目的,就是语文教学既要反对左,也要反对右,即既要反对过度宽化、泛化语文,也要旗帜鲜明的反对窄化、小化、弱化甚至僵化语文的企图。这一观点,我在《“语文味”的成长史》(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5B期,为封面人物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8年第8期(下半月初中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8年第9期(上半月高中刊)全文转载)一文中曾特别加以强调。而在目前,尤其要警惕和反对的,是许多权威与伪权威借反“泛语文”之名行窄化语文之实。

 

关于语文味,自我提出的第一天起,我就从不认为只有我的理解才是正确的,别人对语文味的理解都不正宗。恰恰相反,我历来反对对语文味(包括语文)的一元化理解(我把这种一元化的理解称之为语文味或语文的原教旨主义、语文沙文主义),我一直坚持认为,对语文味的多元化理解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我在评课时,从不用我对语文味的理解作为尺子去强迫要求老师,我当然也轻视藐视蔑视有人用自己对语文味的理解作为尺子,然后要到“程少堂的课例中搜寻语文味”的企图——你可以不同意我对语文味的理解和阐释,你可以研究程少堂的语文味理论和语文味实践探索是否一致,但是你凭什么让我按你的理念,按你对语文味的理解去教语文课?

 

2006年,我曾经在现在“很著名”的演讲《及时读书就是及时行乐》(这篇演讲已被收入全国通用教材之一的职高《语文》课本)中幽默道:“在中国语文界,对语文味,大约有四种人四种态度——口服心服的,不多;口服心不服的,不少;口不服心不服的,不多;口不服心服的,不少。”再发挥一下,有些当我面说语文味好话的人,并不一定真懂或真喜欢我的语文味;反之,有些口头说不喜欢语文味的人,其实未必是真不喜欢语文味,尤其是不一定不喜欢程少堂的“语文味”,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程少堂的语文味。袁源就说她这次讲学前尽管经常听到有人讲语文味这个词,但她以前对语文味不甚了然。袁源说此前她不喜欢语文味,我看,准确的说,是由于她的环境使她接触的语文味变了味,所以她对流行极为广泛的语文味有些警惕,是一种正常而难得的学术防卫。其实,又何止是她一个人警惕?马克思晚年说过,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的意思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所希望的界限,理论的发展已经超出马克思本人的范畴,直接点就是马克思本人并不希望看到后来标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行为方式。我现在也真想模仿马克思这句名言,对那些用语文味作为大棒“小化、窄化、弱化甚至僵化语文教学”的人说一句:程少堂,作为“语文味理念倡导者”,也不是“语文味论者”了。

 

袁源老师的文章还坦率地流露出不大喜欢我的自我简介课件的想法。几年前,广州市老师帮我做的这个“程少堂简介”课件,播放只需5分钟,但是信息量很大,将我最近十年的主要成绩囊括无遗,加上该课件以北京奥运会颁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所以这个课件内容与形式俱佳,播放时很有冲击力。我自然是极喜欢这个课件的,自有了这个课件,我每次讲学,无论市内市外,都必播之放之无疑。每次都播放,都很提神,既提听众的神,更提我自己的神。要是哪一次由于电脑原因不能播放,或播放不成功,就会很影响我当次讲学的情绪。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每次播放尽管掌声热烈,我还是能感觉得到,观众中不喜欢这个课件的人不是很少。对于有人不喜欢,我不是“一年早知道”,而是“几年早知道”——当年广州市老师帮我做这个课件时我就知道。在家里,我给我女儿在电脑上看时,我女儿都说太张扬了吧。这是一方面。另外呢,还有一方面,就是每次讲学播放这个课件时,发自内心喜欢的,甚至很喜欢的,乃至赞不绝口的人,也是很多的,有的老师听完课后还追着要复制这个课件。所以每次播放,现场气氛都是很好的。至于每次给学生讲座播放这个课件,现场气氛之热烈,有时甚至让我感动莫名。以前在讲学时,对不少老师提出的复制这个课件的要求,我是一概婉拒的,我对这个课件的原则是:只现场播放,不复制外传,我也从不将这个课件留在讲学的电脑平台上(最近稍有松动)。但是,无论有人喜欢,或有人不喜欢,都不会影响我的使用。把自己的成就,那样信息轰炸似地,那样色彩斑斓地,那样绚丽多姿地,那样富有冲击力地播放出来,按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有点张扬。我呢,是明知故犯,张扬也要播放,因为这个课件上的每一件事都是事实,每一个微小的成功都来自不易,所以,我不仅过去用这个课件,现在用这个课件,将来也一定会“可持续地发展地”用它,并且打算交代女儿,在本人百年之后的追悼会上,要反复播放这个课件。

 

我之所以深爱这个课件,是因为,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在中国,要做成一件事该有多难,能帮你的人很少,不害你的人就是好人。你有一件好事,真为你高兴的不会超过三个人(你妈你爸算一个)。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既没有文化背景又没有其他背景,我为自己真正是“赤手空拳打出一片天下”感到无比自豪。我为十年前的语文味星星之火已经燎原,为语文味积土终于成山,风雨终于兴焉感到无比自豪。我为自己的人生“堪称圆满”感到无比自豪。(所谓“赤手”“圆满”云云,均为老师们2010年6月发给我的短信。)

 

几年前,现在人大附中工作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写过一篇我很喜欢的文章《程少堂老师不能做的》发我,我马上挂在语文味网上(现在仍在语文味网)。当天,深圳一位与我关系不错、自身水平也不错的年轻语文教师私下劝我取下王君这篇文章,我问为什么,他说这篇文章有损我的形象。对此说法我真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切!有损我形象的文章我还看不出来?切!我的形象会那么容易损害?说这话的老师是好心,但是我真是替他担心啊——他是如何教学生写作文的,尤其是写记叙文的!我敢肯定,他绝对没有读过(就是读过也没有读懂)晚年因写散文而进入大师行列的孙犁的一系列怀人文章,孙犁的这些悼念文章之所以魅力四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文章不是像其他人的相同题材文章一样,一味歌功颂德,而是真实地写下了这些人物的不少缺点(有的文章甚至还是以写缺点为主),但是并没有冲淡作者孙犁对这些人物的怀念之情,也没有影响读者对孙犁笔下人物的敬意,不仅没有影响,甚至还有加强。孙犁的这种写作更艺术更人性更审美。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观书有感——真淳“语文味”

(2010-12-29 15:15:32)
 
来源:袁源教授博客      

 

真淳“语文味”

    我不喜欢“语文味”,而且一直固执地拒绝这个词。

    我身边有很多热衷于这个概念的朋友,有很多“语文味派”创立人程少堂先生的追慕者,但是,12月26日前,我对这个领域依然纤毫无知。

    排斥她的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我觉得有些人举着“语文味”的旗子小化、窄化、弱化甚至僵化我所钟爱的语文教学。他们要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要么踱着方步,蹙着眉头,指责你的课不像“语文课”,批评他的课没有“语文味”。我所理解的“语文”全不如此,我的“语文”好得多了,她“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真”(《傅雷家书》),她是不能用某一种固定的“味”来烹制的,她阳光空气般围绕着我们,给我们全感官的无穷的美丽。于是,每听到高唱“语文味”的人,我眼前必然出现一个摇头晃脑掉书袋的腐儒形象,酸不可耐,离远点好。

    曾经在南京的一次活动中听程少堂先生作报告,发现其人并非迂儒,倒是一介狂生。刚开讲就吹吹打打地播放“自我简介”,这对于从小接受“做人要低调”教育的我,又是不相宜。哎哟,“语文”原来是油爆味,还放那么多作料,习惯清淡口味的我,还是不吃为好。所以,后面的报告我都没听,低头看别的书去了。

    我喜欢看书,但语文书看得不多,语文教学流派了解得更不多(只有余映潮先生、王君小妹妹的网站是时常拜读的),不是这几年好朋友们打开了教培的大门,请来许多大师名师,我可能还陶醉在我的田里,不问春夏呢。因为我相信触类旁通,相信各种知识都能帮助自己耕种,收割,他家地里的瓜果飘香,于我何干呢?而且我对任何固化的想法,包括教学风格的确定,都不太认同。每有人要我说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我依风格上课,我都像听见唐僧在念紧箍咒似的难受。黄河、淮河还会改道呢,何况活生生的人。(当然,告别讲台的时候,可以根据其较为突出的教学方式,归纳个“风格”,也无不可。有点像“盖棺论定”。)

    身边的朋友常常在QQ群里粘贴“语文味”网的网址,做论文和课题的评委,也常常读到关于“语文味”的内容,可我就是不肯点开那个网址,对论文和课题报告中贫血的“语文味”,也没多大兴趣。

    12月24日,蒙《语文报》刘远先生盛情邀请,我到太原旁的晋中市开课,其间,结识了程少堂先生。程先生的课与报告安排在26日上午,我本打算在这个时间忙点别的(年关事多啊),可因为“不足为外人道”的理由,决定好好听听课,听听“语文味”的报告。

    报告的开头依然是闪亮、炫目、精彩、华丽、隆重的登场,然听下去则越来越有味道了——自然、随性、诙谐、哲思……不少我喜欢的词开始渗入我的视界。程先生谈作文、谈幽默、谈师品,轻松不拘,又卓荦不群,如闲话家长,又给人启迪。

    回到南京,我主动搜索了“语文味”网,在一大堆杂事的间隙,偷偷看了几篇“少堂文存”。不看则已,一看便深责自己的孤陋浅薄,自以为然。原来这里有真正芳醇的“语文味”啊!

    我实在没有“既长智又审美”的闲情逸致,有多篇文章我是流着泪读完的(这些文字比电影《山楂树之恋》催泪多了):《在父亲葬礼上的答谢辞》,让我心悸不已,有一天,我也要致这样的答谢辞吗?《我们当年》,让我心酸不已,有一天,我也要给女儿写这样的信吗?《及时读书就是及时行乐》,让我心颤不已,原来读书还有那样的背景和姿态……而我更多的感受反倒是“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因为在这里,作者是真实坦荡的,是明亮澄澈的,是“一语天然”的,是“繁华落尽”的,他能唤醒读者的万千共鸣,用的不是拽文,而是真诚和智慧,这不就是我喜爱且欣赏的“语文”吗?

    有点写不下去了……

    不过,从现在起,我会告诉自己,多走走同行的空间,那里正是春色满园;我也会告诉我的朋友:展开你的鼻翼,伸出你的舌尖,到“语文味”网上,去嗅闻,去品尝,去感受——

    淳淳语文味,脉脉诗书香。

 

 

 


最后更新[2011-1-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