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怀念大师级歌唱家吕文科、何纪光》
     阅读次数:1745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怀念大师级歌唱家吕文科、何纪光

 

 

怀念吕文科

 

王建柱

《人民日报》(1997、12、7 四版)

 

 

  1 1 月1 6 日,吕文科带着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无限眷恋之情,走完了六十七年的人生旅程。他走的是那样快,那样急,那样匆忙,我手里捧着这张一个多月前为他拍摄的照片,心里感到悲痛和惋惜。

 

  提起吕文科,人们不禁会想到他那闪烁着个性特点和艺术光泽的演唱,想到他不凡的音乐气质和艺术修养。他演唱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克拉玛依之歌》曾获得建国四十周年广播金奖和首唱奖。他享誉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吕文科从小迷恋音乐,从幼年记事时起,家乡的河北梆子、河北丝弦以及民歌、民间艺术就浸润着他的心田。十七岁时他投考到石家庄文工团,系统地接受了声乐训练。1 9 5 3 年他进入中央建筑文工团并选择了声乐艺术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吕文科的声乐艺术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注意广泛吸收中国地方戏曲与民歌的精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他那抒情明亮的高音区在男高音众家之中堪称大家,颇具魅力。一位多么优秀的歌唱家啊,就在半个多月前,他还在北展剧场举行的“当代成名歌唱家音乐会”上登台演唱,谁曾想转眼间已匆匆地离开了我们,以至于都来不及和他见最后一面,说上最后一句话……

 

  1 9 6 3 年,吕文科进入海政歌舞团,从此,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海军的建设事业,爱舰、爱岛、爱海洋成为他讴歌的主题。1 9 6 4 年,由他主演的歌舞《水兵的光荣》在全军文艺汇演中分别获得了表演奖和独唱奖,他成为海军部队最喜爱的并引为骄傲的歌唱家。几十年来,吕文科演唱过上百首歌曲,其中《羊倌的歌》、《八角楼的灯光》、《木棉花开火样红》、《水兵最爱什么花》、《毛主席来到军舰上》等广为流传。

 

  吕文科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在和他接触中,从没感到他有什么架子。他对于自己的艺术观点总是以理服人,对后起之秀极力举荐。他生前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党和人民给了我太多太好的机会,我只是付出了一点点勤奋。今天的荣誉使我受之有愧。用我的有生之年,为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做点贡献,也就心满意足了。”

 

 

 

 

《克拉玛依之歌(世纪精选)》专辑简介

 

 

 

  吕文科走了。 他带着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无限眷恋之情,走完了六十七年的人生旅程。他走的是那样快,那样急,那样匆忙,甚至还来不及看一看自己这张刚出版的CD专辑,听一听自己刚录制的《克拉玛依之歌》。 吕文科从小迷恋音乐,家乡的戏曲二人转、二人台、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韵大鼓、丝弦及民歌等民间艺术浸润了他幼小的心田。“长大我也去演唱”,果然,声乐艺术成为他终身的事业。吕文科的声乐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他广泛吸取了地方戏曲与民歌中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他那抒情明亮的高音区在男高音众家之中堪称大家,颇具魅力。 “啊克拉玛依,我爱你啊……”“抒情男高音”吕文科回来了,他的歌声依然是那样的高亢圆润、抒情明亮;他的表演依然是那样的朴实真挚、委婉动人。

 

想念吕文科

 

吕文科的《克拉玛依之歌》专辑,是我久听不厌的唱片之一。飘逸、轻松,感情真挚、热烈,是吕文科的演唱特点。他的歌声里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行腔流畅,听不出人工凿磨的任何痕迹,放开嗓子就唱,唱起来歌声自然流淌。若他能在世,能有机会继续聆听他的演唱,并把演唱风格和声乐技术,传给更多的人,那该多好啊。可惜,在这个文化沙漠的城市里,只听过一次他的演唱----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

 

 

惜别吕文科

 

 

昨日,朋友给我打电话:吕文科老师走了。我急忙打开当日人民日报,惊人的消息赫然登在第四版上。我与吕文科神交三十年的不了情全浮现在眼前,……

 

文革初的一天,王钧同学拿着一张歌片唱着走进来。“二十年前秋风凉,阿金出生在湘江旁。”节奏唱得不太准,但还是立刻吸引了我,尤其是最后一句拖腔:“啊嗨,啊嗨,啊哈嗨……”水兵对毛主席的无限思念表达得非常之深。

 

几天以后,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听到了吕文科本人演唱的大型歌舞《毛主席来到我们军舰上》全场。豪迈抒情至极的歌声使我着了迷。文革前,我已知道了吕文科唱《克拉玛依之歌》非常红,是个出色的男高音,而今听了他独具特色的拖腔,竟使我这个青年学生像喝了千年美酒一样,深深地陶醉了。

 

从此以后,我密切地关注着他的每一首新歌。几乎都是吕远作词曲。我特别欣赏电影《决裂》插曲《共大花开分外红》的第四句“三大革命……”“三大”两字;纪念南京长江大桥建成的歌“长江水呀水流长”中第二个水字;“彩灯,把蓝色的大海照亮”中的“照亮”两字;“祖国山河”歌中“五湖四海升起万道霞光”中的霞字。字字珠玑,真是“如听仙乐耳暂明”。吕远作曲,吕文科唱,珠联璧合,妙不可言。从此,我们这批小青年成了吕文科的忠实歌迷,热忱绝不亚于二、三十年后的追星族。

 

陈辛成同学的小邻居叫白桦,不是我们男八中的同学,但他家有钢琴,我们曾聚首在他家,用钢琴校音试唱水兵阿金的最高音C调1,我们轮流和着前奏:“毛☆☆☆呀毛☆☆☆,就要到咱舰上来。毛☆☆☆呀毛☆☆☆,就要到咱舰上来”。歌者立刻试着接唱最高的一句独唱:

 

也没有专业指导,也不怕把我们的小嗓子唱破了,完全是自得其乐!我们能把全谱从头背唱到尾,场景像现在的音乐沙龙一样。

 

这个歌舞是海政文工团为1953年2月23日毛☆☆☆视察〈洛阳舰〉而作,那时时兴每年纪念。为此,为听吕文科这一口,每年这一天,我都守在收音机旁,还真猜对了好几年。

68年我进了工厂,同学们也流落到五湖四海,渐渐失去了联系。我对吕文科的歌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后来支援三线,72年参加陕西省机械局质量设备检查团,走遍了八百里秦川。这天检查到咸阳一家大厂。厂革委会照例是八个大菜招待我们。上菜不久,吕远作曲的前奏隐约传来,我立即离席而去,在厂广播站的大喇叭下伫足静听。回到小餐厅,已经是残汤剩羹了。别人问我去向,我一笑了之,心里非常满足。

 

文革结束了。78年我陪爱人回京生小孩,听姐姐说,要到在海政住的同事小贡家,我欣然随她前往。刚到那里,就恳请小贡的夫君吴德昌带我到吕文科家。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从小崇拜的偶像。他同我进行了亲切的谈话。他说爱人在五七连工作,女儿也颇爱唱歌。我问吕老师,您还能唱多久?他自信地说还能唱十年。一周后,我在公安部礼堂又听了他的歌,嗓音已经逊于他的巅峰年代。我真心希望他艺术青春永驻。

 

从那以后竟是十七年过去了。世事沧桑,听他的歌少了,工作太忙了,随着步入中年,我怀旧之心与日俱增。想他,想听他的歌,想见他,想对他倾诉对他独特音色的理解和欣赏。听说他下海了,他还能唱吗?

 

能唱!某天夜里,我竟然听到他在唱“八角楼的灯光”。这是<井岗山的道路>中压轴的一首.这几年我多次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音乐学院的关系,打听能否找到这些老歌的录音带,都没有下落。面对这意外的惊喜,我竟不知先打开电视找好,还是先打开收音机找好,又怕是谁家放的老唱片,或许应赶快跑出去看看是谁家传出的歌声,以便于去登门打听?最后从北京电视台的节目中找到了。他站在农村的场院上,与其他艺术家一起为老区人民献艺。虽青春不在,然音质犹存。显然,在改革开放后又焕发了艺术的青春。最高音虽被迫删减了一度,仍引起了我深存已久的共鸣!

 

95年夏季的一个晚上,我得知吕文科演唱吕远歌曲磁带首发式将于次日上午在西单音像大世界举行,我深深地为吕老师高兴,以致夜不能寐。早早起床,一气呵成一篇回忆小文,十点赶到首发式现场,与数百名歌迷排队购带,并请二位吕老师在底稿扉页签字。人群中多数是中老年人,迟迟谁也不肯离去。时而有谁回忆了一句当年的老歌,吕老师会高兴地同大家和几句,气氛顿时达到了高潮。我插空郑重地送给吕老师一只金笔作纪念,谁想他晚上还专门打电话给我致谢。

 

吕文科老师刚67岁就匆匆走了,令人痛惜扼腕。他为矿工,为海军战士,为全国人民歌唱了一生,此文实在不足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惜别之情。

愿万千吕文科的歌迷情同我心。

1997.11.25    

 

 

再谈吕文科的演唱(转)(2009-05-21 )

http://sns.changsha.cn/space-99081-do-blog-id-1265.html

 

 

再 谈 吕 文 科 的 歌

 

我在《我的音乐检讨书》的帖子中提到我的偶像是“双吕”,即吕远和吕文科,当时就有些犹言未尽的感觉。这里我还想再谈谈他们。

 

吕远和吕文科都是海政文工团的。吕远是我国音坛上的常青树,当今最负盛名的音乐家,著名的曲作家和词作家。他老人家怕也是快八十的老前辈啦。吕远是个多产家,他的作品都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在音乐的分类上,他没有不善长的,独唱、合唱、男声、女声、乐曲、交响乐、歌剧、戏剧他都无所不能,是个少有的全才。他的作品可以说个个是精品,是音坛里的奇葩。我可大胆的预言,吕远是我国传世作品最多的音乐家之一。在我国音坛上有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吕远谱写的歌男声独唱歌曲,基本上都是由吕文科来演唱的或首唱的。是吕远的作品都是专为吕文科量身定作的,还是只有吕文科才能演绎出吕远作品的真谛?这就见仁见智了。

 

谈到吕文科,就不得不谈他所唱的吕远的歌。吕文科是唱吕远的歌而成家的,他的传世作品基本上都是吕远作曲作词的;吕远的作品又是通过吕文科的演唱而辉煌的。失去了吕文科的日子,吕远的日子也似乎平淡了起来,真的希望吕文科走后,吕远能有更好的音乐作品出世

 

 

我大约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喜欢上吕文科的,那时我才十七八岁,正在读高中。当时,有个同学家里有张吕文科独唱歌曲专集的胶木唱片,还有一架老式的手摇唱机,他经常邀我们几个喜爱音乐的同学到他家里听音乐。他是广东人,父亲是个大学教授,家里有许都的胶木唱片,我记得有京剧、粤剧、广东音乐和许多歌唱家的唱片,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张吕文科的和梅兰芳的唱片。很可惜,“文革”的时候,这些唱片和那架手摇唱机都当作“封资修”给毁掉了。我是个很有鬼点子的人,就鼓捣他把吕文科的唱片和唱机弄到学校来,他就真的把唱片和唱机带到寝室来了。好些个日子,我们几人一有时间就往寝室里跑,为的就是听吕文科唱歌。我还依稀记得,那张唱片上有吕文科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克拉玛依之歌》、《将军还乡白洋淀》、《羊倌的歌》、《水兵最爱什么歌》等。当时我们那个高兴劲儿呀,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吕文科的歌曲专辑有多个版本,九十年代还出过用了电子音乐伴奏的专辑,但我感觉似乎都没有最早的(即六十年代的胶木唱片)那张好。那时吕文科只有三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文革”十年本来应是吕文科艺术上最成熟,最有成就的时期,但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大概就只唱过《美丽的西沙,我的故乡》和电影《反击》主题歌等很少几首歌了,没有出过专辑。这十年真是太可惜了

 

 

在我看来,吕文科的歌是最好听也是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他的演唱风格极有特色,他演唱的感染力,张力,气息的运用是我国歌唱家中独一无二的。他发声吐词字正腔圆。他的语气词如啊、嗷、嚯、哦、喔等很有韵味。他特别擅长演唱民族风格的歌曲。例如,在《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中,首先用马头琴演奏一段最具蒙族风格的长调作为前奏,“长调”,是最有蒙古族音乐特色的一种调式,已被联合国列为我国与蒙古国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着,吕文科用他那甜美明亮弹性的嗓子在马头琴的伴奏下又唱出一段长调,歌词大意是:走上这呀--高高的兴安--岭哦----我了望南--方哦---山下是茫茫的草--原哦----那是我亲爱的家---乡啊。这段长调唱得极其舒展、辽阔、悠扬,一气呵成,精彩至极,与胡松华在那首《赞歌》中的啊哈霍依的长调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传世的佳作。《克拉玛依之歌》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风格的歌曲,使用维族的东不拉和手鼓伴奏,节奏跳跃明快,吕文科在演唱时,前后感情的强烈反差与对比表现得极为真挚细腻,最后的一段抒情大气开阔,令人回肠荡气。据说,周总理曾亲自点名听这首歌,克拉玛依市还把这首歌作为了市歌。《羊倌的歌》无疑是一首极有难度的歌,我曾猜想,吕远当初创作这首歌时,就是专为吕文科一人度身定制的,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除了只听吕文科唱过外,再没有听过其他的人唱过。这其中的原由,可能就是要唱好这首歌,太难太难了吧。这首歌采用了“碗碗腔”的音乐元素,曲调极为婉转诙谐,高音须用假嗓,语气词呀、哦等很难掌握好,没有对民歌的深刻了解与把握,对感情的抒发自如,是绝对唱不出那个味儿来的。《水兵最爱什么花》是一首河南豫剧风格的歌曲,高亢嘹亮,吕文科把水兵战士那种爱军舰爱海洋的自豪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首《将军还乡白洋淀》很有些评剧的味道,六十年代吕文科唱过,可后来就再也没有听过啦,在所有的资料中始终不见了这歌的名字,不知是什么原因。

 

吕文科作为海政文工团的歌唱演员,他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个战士,一个兵,常年深入军营、海岛、兵舰,为战士们演唱,从来就没有丁点儿大牌明星的做派,真正是个德艺双馨的大艺术家。

 

吕文科于1997年11月16日因病逝世,享年67岁。新华社人民日报发了卜告,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召开了追悼大会。一个曾给无数人带来无限享乐的巨星陨落了,惜哉,悲哉!仅以此文深表对吕文科的沉痛悼念。

 

 

 有这样的评论:

 

 

小时候便喜欢吕文科的歌,从小便在每年除夕之夜在父亲的带领下看望吕远叔叔。长大后每当唱起这支水兵之歌便心潮澎湃,两眼潮湿。文革期间父亲基本上与二吕断了联系。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天,一位海军干部突然闯进我家,一进门就抬起戴着雪白手套的手向父亲敬了个礼,并叫了一声“团长”,我一看原来是吕远叔叔。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身着戎装的形象。上大学后我曾到海军大院请吕远叔叔到学校做音乐讲座,他到校后非常平实地叙述了自己在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进行音乐创作的艰辛历程和感慨。而今天,吕文科已在一次演唱会刚刚结束后便因肝病吐血而亡,吕远也因不愿迎合当今的音乐创作潮流而退出乐坛多年。只有他们的天作之合——那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曲,还流传在老一辈人们的口中和深藏在我的心底。几十年来,每当听到或看到关于二吕的歌曲或文字,我便想起亲爱的父亲,60年代是他不遗余力地将二吕从濒临崩溃的建工部文工团转到海政文工团,并为他们争取到了少校的军衔,而他自己却在文革期间因为留在了地方而吃尽苦头。如今父亲也因肝病去世多年。真可谓“歌是人非事事休”。

 

 

 

节日听歌笔记----已经逝去的大师吕文科和何纪光(三)

 

 在本世纪,我们中国民族声乐的百花园里,凋谢了两枝艳丽的名花,这就是吕文科和何纪光。吕是河北人,生于1930年;何为湖南人,生于1939年。两人都因急病而突然离世。

二人有许多共性。一是成名较早,吕以《克拉马依之歌》,何以《挑担茶叶上北京》在六十年代成名,主要活跃在七十年代。二是二人都是民族唱法的大家,吕以北方风格著称,何以湖南高腔而名。吕生前供职于海政,受正统训练的引导,多以部队素材为主,擅长主旋律,然而他民歌的修养,使其演唱风格独特,有北方汉民的粗犷,而又不失厚朴。他与作曲家吕远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先后共同完成了许多具有独到风采的“二吕”名曲,象黄土高原上的一股强劲春风,给人们记忆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如《走上高高的兴安岭》,吕氏演绎沉郁顿挫,苍劲有力,是最成功体现歌曲风格的一位,为他人所不及。再如《八达岭上望长城》、《八角楼的灯光》、《海燕》等,凡吕远之歌曲,不可以想象他人的演唱,只有吕之歌风能表现那种粗犷而有不失优美,严谨而又自由奔放的行腔。

何的半声唱法和高腔,真可谓痛快淋漓,响谒行云,而中声柔美,是典型的南人情调。他经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教授的辅导训练后,音域更加宽广,表现能力也更强。一曲《八百里洞庭》堪称绝唱,何氏之后无人能继其衣钵者,实在遗憾。

吕何已逝,让人思考甚多。二人虽然没有受过正规院校训练,没有多少高超的音乐理论,但他们却成为一代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唱法大家。可能有人对他们的演唱科学性偏执一词,而这又何妨掩盖他们成为一朵耀眼的名家。到让人生厌今日之歌坛,所谓新民歌,千人一面,表现浅淡,令人生倦。可以想像,一所学院、一个名师如何能培养出那些具有丰富民族情怀的歌唱大师。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我是一片孤独飞舞的枫叶 在人生无际的群山里偶尔留下一点诗情和浪漫 当你不经意的一瞥 或许就燃烧了你 蔚蓝深秀的眼神和你 蓄积等待喷发的火山     

 

--

 


最后更新[2011-1-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