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师,您好!
近两天,我的全家认真地拜读了您的《先父78周年冥诞纪念(之一)》,文章随性而为,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字字真挚、句句含血,洋溢着对父亲强烈而有真挚的爱。
我嘱女儿撰写读后感,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女儿尚幼,我向她讲述了您的一些情况。
我以为,女儿写得还好。
现给先生寄去,请于指正。
顺祝先生健康顺
洛阳,魏振廷
2011、1、24
拳拳之情忆亲人
——夜读程少堂伯伯《先父78周年冥诞纪念(之一)》
魏星源
爸爸给我列出一些优秀的文章,程少堂伯伯的《先父78周年冥诞纪念(之一)》是要阅读的,当然,这也是爸爸寒假阅读的重要篇目之一。
夜读,感慨颇多,遂记录在此。
我对程少堂伯伯的印象并没有多深,但是我知道,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爸爸的好朋友。在我们家的书桌上,有一本《程少堂讲语文》,那是爸爸日日阅读的书籍,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爸爸的那种兴奋和快意。
就在今晚,阅读程少堂伯伯的《先父78周年冥诞纪念(之一)》。起初,我是并不在意的,仅仅是作为一篇阅读的任务而已,但是读着读着,我却渐渐的受了些感动。请看这两句:
父亲,父亲,那个曾经让我爱恨交加的父亲啊!
这,让我心中升起了许多的悔悟。对父亲,爱,是生活中点滴的付出;恨,是做错事的后悔。我回想起我对爸爸的作为。是的,我对父亲,从不说是父亲,而说是爸爸,不只因为我觉得爸爸这个词更有亲和力,还因为我对爸爸,是没有觉得有“父亲”那么伟大和令人尊重的。我的爸爸,即使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我的心里也有着趋于平凡的伟大吧!
也许我还年幼吧,不能深刻地理解“父亲”的含义。
耳畔想起了刘和刚的《父亲》,那是爸爸爱听的歌曲,我不知道这首歌能够唱的出程伯伯对父亲的那种诚挚的感情:
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
程伯伯文章的开头就足以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天,不知是晴,还是阴。
只觉到寒风嗖嗖,冷。
头天晚上,在医院对门一家专卖店,我买了一件品牌薄棉袄。
穿着薄棉袄,还是冷。
天,为什么不知是晴还是阴。因为,此时的天已不是一个儿子所关注的事。寒风嗖嗖,只怕不是因为身体冷而冷,而是因为心中冷而冷。
而这个儿子,是多么想得到温暖,多想得到温暖,所以,想通过追求身体上的温暖来温暖自己的心吧。
文章中,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老母亲的从容淡定。
她的淡定,从“我们”小时候一直到现在,一直相信着“我们”,也使我们一直相信着她。
正如程伯伯后文写到:
老母亲对她们的儿子的坚信,是人类最坚定的坚信。
老母在一旁从容地收拾着没有什么需要她收拾的东西。她永远都是那么从容。
我们小时候,家里碰到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父亲总是急啊躁啊,骂人啊,摔椅子啊,砸饭碗啊,拿我们撒气打我们一顿啊。母亲却一直从容淡定。看见母亲从容淡定,小时候的我们,人心惶惶的我们,就知道,没事!没事!再大的坎都会过去!
一个小小的细节更使我的心颤颤抖了,如:
但是,渺然还小,她还不知道,有事没事老是碰她一下,那是爷爷,喜欢她的表示。
渺然不知道,这是晚年的爷爷,用这种方式,表示对他自己童年的,怀念。
渺然更不知道(希望她,不要永远不知道),这是脆弱而人性的人类上一辈,对自己童年的天真烂漫的复活。
等渺然懂得了,也许迟了。
也许迟了。
肯定迟了。
所有的人,都像小渺然一样,迟了。
我想,当我老了,我会不会也向我的孙女用这样的方式表示喜欢呢?我想会的,虽然我还仅仅只有13岁。读了这篇文章,我想我一定会的。并且,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也不会有谁去阻止他,回忆属于他自己的美好的童年回忆。因为人类,的的确确是脆弱而人性的。对于年轻人,或许我们还可以说,他们脆弱而坚强;但是,对于老人们,对于是自己至亲的老人,他们实在是如此的脆弱呀。
可为什么,作者希望小渺然不要永远不知道呢。我想,在作者的心中,爷爷的爱对小渺然现在来说,是一种顽皮,但其实这并不是一种顽皮,而是一种别样的爱呀。这世上的爱有千百种的方式,只怕小渺然懂的时候已晚。只是为什么肯定会晚,原来小渺然是如此的年幼呀!
读程伯伯的文章,我学习到一些写作上的技巧,那就是文章中出现的诸多反复手法,我想更多的具有着一种递进成分了——当然,那是一种感情的不断的升华吧。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我想对我描写叙事类的作文,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
程少堂。
程少堂,这是至今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名字。
程少堂,这是当年老父给我亲取的,今天,2008年11月6日,我为老父亲签下的名字。
程少堂,是父亲的长子。
又如:
所谓长子,就是老了的父亲见着你就觉得有依靠的人。
所谓长子,就是老父手术前有些害怕,见着你就胆子大些的人。
所谓长子,就是生来要为老父手术签字的人。
短短的几句,却被分成了好几段,爸爸对我讲,这叫做短句,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这里,程伯伯反复地强调了自己名字和作为“长子”的责任和人生意义,我还不能完全理解。
作为长子,“我”的身上,所担任的,是一个家。长子,只是一个名称。但是,它代表着责任,负担与使命。
我想到了我们学习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春》。这几段,分别表达了事情的不同发展顺序,依次递进;表达的感情,亦愈强烈。
文章说,老父亲爱与母亲吵架。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和外婆,我的外公近年已经75岁了。他们也吵了一辈子,老了老了,依然吵个不停,只知道爸爸妈妈天天说他们有什么可吵的。我想:外公外婆吵去吧,他们凑合着过一辈子吧,也许,吵架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呢!
爸爸问我,从这一篇文章中是否能够看得出程伯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善良,坚毅,有良心,有责任心,最重要的是,我觉得他是一位有感恩之心的人。在程伯伯的《在父亲葬礼上的答谢辞》,他一一感谢每一位对他们有帮助的人。他文章中写到:
作为先父的儿女,虽然我们能力有限,对你们的帮助难以一一报答,但是,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会铭记与感怀——记得你们在人生的严冬送给我们的人性的温暖,感谢你们在人生的严冬让我们种下了对春天的憧憬、向往与执着。
至于文章结尾说“学语文的好处是:他知道,家里的老人不能死,老人一死,这个家,就不是一个家了。”我读不懂。
我想,也许是说,老父亲知道子女的期待,所以硬挺着;我又想,生命之间,或许只有这种爱,才最为深沉吧。这一段中,使用了多个逗号,或许,只有这些小小的逗号,才能将个个字符隔开;但是,它们,却隔不开,父亲与儿女之间相互依赖的爱。
遥祝程奶奶健康长寿!
遥祝程伯伯健康快乐!
2011年1月24日
后记:
我的女儿魏星源,1998年2月出生,目前就读于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成绩优秀。爱读书,善写文。小学期间年年获得班级学校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称号。代表学校演讲比赛屡获奖励,去年又获得洛阳市三好学生称号,并以优异成绩考进二外。
深圳程少堂先生为当代语文教育之巨擘,南中国之鸿儒。忙碌之中寄来他的著作,日日阅读,颇为感激。我与程先生也屡通电话,就语文教学及其他问题询问先生。挂在“语文味”网站的《父亲,父亲,那个曾经让我爱恨交加的父亲啊!——先父78周年冥诞纪念(之一)》随性而为,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字字真挚、句句含血,洋溢着对父亲强烈而有真挚的爱。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文章所记录无非生活之琐事,但正是这些琐事才彰显着程少堂先生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文化底蕴。
文章看似极其罗嗦的,但是诚如程少堂先生就《看王君这样教<我们当年——给女儿的信>(程先生的一篇散文)》“按语”所说:
20世纪中国著名语文教育家、被称之为“三老”之一的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教语文就是教思路。有个别老师看了《我们当年》后跟帖说:“这篇文章哪里是好文章阿?看程少堂啰里啰嗦,就知道他老了。”说《我们当年》啰嗦是对的,但是啰嗦就一定不好吗?为什么这么啰嗦的文章感动了那么多人呢?究竟是那些被《我们当年》感动了的读者的审美观有问题,还是指责《我们当年》啰嗦的读者审美观有问题呢?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不啰嗦吗?李密的《陈情表》不啰嗦吗?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啰嗦吗?《诗经》中的哪一篇不啰嗦?(《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章只有个别字句不同)《离骚》就更啰嗦了,以致后来的无数专家都没法给它分段,因为屈原颠来倒去地像一个神经病患者反复在那儿啰嗦。但是,与其说啰嗦并未影响它们成为千古名篇,倒不如说正是因为这些啰嗦才有了感人的力量,从而成就了他们。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绝不是也不敢拉千古名篇以自重,我的意思是:只有废话说得好,才叫会说话,才有艺术性。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名篇啰嗦的原因和逻辑;作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说“废话”,把“废话”说好了说感人了,就是好作文。
程先生也已是天命之年的人,阅读此文我读出了一种作为文化者的“真真性情”与拳拳之情,遂喊来女儿,细细阅读,并于晚上11时写读后感,我再剪报——去年的《中国教育报》,他的妈妈在看电视,女儿在专心写文。12点左右,文章写成,女儿钻进被窝即呼呼大睡。次日,我对文章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得到女儿的认可。
刘和刚的《父亲》的歌词是我补充上去的,以使内容更为充实,也为女儿比较深入的把握“父亲”一词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