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梁青频道
文章标题: 《《语通》发梁青论文:例谈文人语文与匠人语文》
     阅读次数:267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通》发梁青论文:例谈文人语文与匠人语文

  (程少堂按:梁青老师的《语文,应有“我”在——例谈“文人语文”与“匠人语文”》一文,是应著名语文刊物《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之约而作,作为我的长篇重要论文《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的配套文章,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2期。)

语文,应有“我”在

——例谈“文人语文”与“匠人语文”

广州市培正中学  梁青

 

语文课堂,“有我”与“无我”,完全两种境界。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以下关于《咏雪》的两个教学设计简案(其中,以方括号穿插笔者的看法)。

【简案一:基本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思路设计】

一、导入新课:古代少年聪颖机智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王冕画画、曹植作诗等)。【设计的用意无非为主人公谢道韫的聪颖机智作铺垫。】

二、听读、朗读课文,理解文言词语,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落实词句。】

三、小组合作,研讨问题: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答案:融洽欢快轻松。)【研讨家庭氛围用意何在?与全文主题甚至整部《世说新语》有何关系?不得而知。整堂课没有任何说明与暗示。】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答案: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蕴,撒盐一喻只有意象而无意蕴。)【纠缠于这两个比喻的用意又何在?无非想通过比较再次说明谢道韫的聪颖才气。】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答案: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从“答案”可知,结尾通过暗示依然强调谢道韫的聪颖才气。】

四、背诵课文、归纳主题:(答案: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主题再次肯定谢道韫之才气。如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似乎是让学生了解谢道韫这一人物。】

五、想一想 议一议:谈对公大笑乐一句的理解。(答案: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前喻,后喻;柳絮一喻而笑乐” 。)【这样的“答案”没有也罢。】

六、拓展思维:调动积累,举例说出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恍然:原来学习《咏雪》一文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如谢道韫般的比喻之才!不知此番理解是否曲解。】

七、课后作业: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没用读懂的就不读了吗?怎样鉴赏、评点?课堂没有任何引导,感觉突兀。】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本课的学习重点竟是学会描写景物!是与古人比智慧吗?】

【简案二:程少堂: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

一、导入新课:诵读《乌衣巷》,点出王、谢两大家族,介绍《世说新语》,引出本课主题——观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士人)的精神风貌,探中国文人之“梦”。【大视野,高起点:教师以独特的视角,站在《世说新语》整部著作的高度,粗线条勾勒出魏晋时期的整体风貌和士人性格特征,为整堂课蓄势。】

二、诵读《咏雪》,补注课文,疏通文意。【文章角度:落实文言词句。】

三、揣摩品味人物(谢安与谢道韫):穿插《世说新语》近十则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人物背景及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了解《世说新语》作为中国小说的雏形在人物描写方面与西方之不同。【文学角度:这个环节,教师很好地贯彻了“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课程理念。以《咏雪》中谢安的形象作为引子,从《世说新语》中找出大量关于谢安的故事片断,让学生从中领略人物的性格气韵,进而了解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整体精神风貌。教师不对人物做定性分析,只点到即止,却余味十足。

四、引出本课课题——“千古文人《世说》梦”:梦的是人活得很有味道:人们追求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种境界生活,也就是“率性而为”。【文化角度: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意会“文人梦”,即生活的味道、精神的自由、个性的张扬。至此,学生从《咏雪》走进《世说》,走进魏晋时代,走进“文人之梦”;此时,学生的朗读必然满含深情,也必然有了一份对“文人梦”的憧憬与向往。】

 五、课后作业:1.扩写《咏雪》,加深理解。教师提示:如雪景、人物心理、周围其他人物等,着力刻画人物性格(如“谢安的大笑”——“他为什么大笑”,“他笑谁”。)【将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揣摩品味用语言表达出来。】2.课外与父母一起赏读《世说新语译注》【全面了解《世说》,了解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生活与个性气度,回应开头导入语。】

这两个教学简案设计理念截然不同,境界高低一望便知。简案一,问题总缠绕于细枝末节,显得局促小气,琐碎滞涩,兴味索然,教师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简案二,舒展大气,流转自如,浑然天成,意趣盎然,教师如云中飞鸟水中游鱼,自由自在,游刃有余。

两个设计之所以境界迥然,归根结底是教师有没有把“我”放在语文中。平面地、静止地、琐碎地阐述文本,“我”便在语文之外,匠气十足,必死无疑;立体地、动态地、整体地观照文本,“我”自在语文之中,文气四溢,生机勃发。简而言之,“无我”之语文是一种摹仿,是再现文本(更有甚者是再现教参);“有我”之语文是一种创造,是表现文本乃至表现教师自己的心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了“摹仿说”: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即是一种创造,依床的理式制造出的个别的床便是摹仿,依制造的个别的床而画出的床就是摹仿的摹仿。

如果按照柏拉图的这个“摹仿说”来看,简案一的设计就是一种摹仿,更确切地说,是摹仿的模仿,因为它的整体思路唯教参之为听,没有任何创造,而教参对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建议只是一家之言。如果教师仅就《咏雪》中的一个人物和两个比喻抱定教参畏首畏尾照本宣科地进行平面分析,将教材与教参再现于课堂而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教学当然是死气沉沉,境界又怎么可能高呢?反观简案二的设计,老师以《咏雪》为例,引导学生透过这七十字的咫尺之幅去看《世说新语》这部著作,进而去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一个时代的士人群像,其实这也恰恰是《世说新语》的创作意图及其价值所在。这样的教学,是教师因着个人的文学功底与学养,从大处着眼,大刀阔斧地创造性地重构教材,是教师将自我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利用文本倾情表达自己人生理想与追求的过程,是一次师生同行的精神文化之旅,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其格调与境界自高。我们说,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这一点上与一切文学艺术创作是相近相通的,也就是说,它应该源于教材并且高于教材,而绝不应囿于教材(更不应囿于教参)。如果我们能做到这点,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说,我们所进行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摹仿了。

齐白石说:艺术表现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那么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处理这似与不似呢?你看程老师讲《咏雪》,你会觉得他是在讲《咏雪》,又不仅仅在讲《咏雪》。就是这似讲非讲,才颇有味道,才耐人寻味。程老师是借《咏雪》之笔墨,抒发一种现世的人文关怀。因为渗透了个人的生命体验,因为文本中活生生站着一个独特的“我”,所以程老师的《咏雪》比《咏雪》本身丰富许多,深刻许多;程老师的《咏雪》完全不受教材局限与约束,他的思维跳跃性、随意性较大,所以带给我们的冲击力是巨大的。

我们再来看老师的另一个著名课例《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中的两个教学实录片断。

【片断一】

师:好,有的同学说,老师你为什么讲这个课文啦。……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反英雄”的时代,生活在一个丧失不朽意识的时代。我们看看这个著名诗人北岛的《宣告》,他只有三句——

(放投影)

我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时代

我只想做一个人。

——北岛《宣告》

啊,没有英雄的时代!可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的时候啊——你比如说唐代,大家都争着做英雄,那些诗人都往前线奔,西域、边境,啊,都去建功立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今天,眼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啊,人们啊,观念有些变化,这原因很复杂,不是我们一下能说得清楚的。我们现在不仅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甚至是一个英雄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英雄的时代!那么,这样下去呢当然就很不好啊……我希望同学们从小要有点英雄意识,所以,我决定讲这篇课文。

【片断二】

生:老师你认为你是英雄吗?(笑声)

师:(左手摸脸,笑)我想做英雄。但是,做英雄……

生:难。

师:难啊。做英雄很难啊。我后面还有讲到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很好。

(放投影)呼唤全民族的不朽意识

师:(念投影)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

师: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现在呢,是吧,有一点鄙视英雄啊,当面可能说英雄好话,背后啊——可能会说他傻不拉几的,是不是啊?我觉得一个民族要壮大,后人要给我们这代人再建纪念碑,我们就要呼唤,曾经有过的英雄意识,和不朽意识。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三不朽”的追求:(激光笔指示投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什么意思咧?大概意思就是说,《左传》里面说的,要想不朽,有三种办法:最上的一种办法——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立德;其次,建功立业;最后,立言,就是写作,啊,就是这些东西很久了也不会废掉。此之谓不朽。当然,既能立德,又能立功,又能立言,那当然更好啦,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做不到啊,能做到一方面就不错啊!但是我们要呼唤不朽意识啊!大家听一首很著名的诗——普希金:《纪念碑》。(节选自“语文味网”程少堂课堂教学实录未删节版)

能把一篇说明文讲得如此语文如此文化如此震撼,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敢于“表现”。在这里,老师与学生充分分享了他的英雄观,我们分明听到了他对英雄意识与不朽意识的深情呼唤与热切期盼,我们甚至感觉到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是一位英雄!老师的课堂里,教材文本不再是纯客观对象,而教师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是教师情感、心灵所浸润的创造物老师曾在他的《代表课初论》一文中说:“教学过程是激情过程,是浪漫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享受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是教学散发出生命美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己厚实的教学功底和文化积淀,在教学过程中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的过程。”今天,我们呼唤的正是这样有鲜活生命的,能够体验创造快乐的,敢于表现自我的有“我”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必然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语文课堂如同绘画艺术。宋代出现了文人画。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语文课堂莫不如此。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文人,站在文人的视角去品读、玩味文章,讲课时抒发自己的性灵情感与精神思想。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先生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的正是文人画的灵魂在于文人的自我表现。在传统绘画里,文人画与工匠画(或院体画)的最大区别就是,文人画写意求神似,工匠画写实求形似。正如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我”的、写意求神的是谓“文人语文”,是高境界;无“我”的、写实求形的是谓“匠人语文”,是低境界。

 


最后更新[2011-2-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