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程少堂点评模考优秀作文《以思想串连美丽》》
     阅读次数:267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点评模考优秀作文《以思想串连美丽》

(堂按:前几年,我将深圳市高考模拟考试中的优秀作文作了详细点评,挂到语文味网上,也收进我书中。这些点评得到许多老师的欣赏,我自己也很喜欢。下面这篇点评是流传最广的。又要高考了,现在转载一篇转载。可惜这篇博客配的漂亮图片不能显示,喜欢的可以点击以下网址去看。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6654c0100bbpk.html

《以思想串连美丽》评析 

    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主张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话语体系,他的作文点评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发现与小作者对话交流。这样的点评坦荡幽默、点石成金,令人耳目一新,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供了启示。

 

 

 

 

以思想串连美丽

 

    汨罗是美的,不只因为它波光粼粼,更因它回响过屈子的悲歌;乌江是美的,不只因为它蜿蜒千里,更因它濯洗过霸王的银枪;赤壁是美的,也不只因为它的兀自峥嵘,草木繁密,更因它倾听过东坡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山川秀美,不胜枚举。奇山异石,良木嘉草固有其自身的自然美,然而这种美是平面的、静止的,任其斗转星移,自生自灭,到头什么也留不下。③唯有一文人骚客,倒骑毛驴,纵酒狂歌,漫步于此,觉得铺天盖地都是诗意的倩影,遂作诗一首或撰文一篇,镌之石崖,以和山间明月,空竹幽篁,乃至后人俱传诵之,这美景才应着这诗文活了,⑤活在史书里,活在时间里,活在人们代代相传的思想里。

 

  

 

 

 

 

 

 

 

 

  这便是思想的力量。它能让本来静止的图画流动起来,让本来单调的声音交响起来,让本来独立的美丽串连起来,为自然美设立起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立体成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代代流传在人们共同的文化血脉里。

 

 

 ⑥就拿黄州赤壁来说。有资料称,苏轼前去凭吊的赤壁并非当年吴魏激战的赤壁,而是一不知名的小土丘。⑦也就是说,⑧苏大文豪以赤壁为引线的一词两赋都抒错了情,言错了志,变成毫无根据的无因之言。而且,据说此赤壁比之货真价实的赤壁,在形象上猥琐了千百倍,⑩根本毫无气势可言,更别提什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了。可是,谁又在乎呢?赤壁在哪儿,美不美、配不配其实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苏轼的旷达,豪放犹在,苏轼的平和、随性犹在,一副伟大的思想放在小丘上,小丘亦成岱宗;一颗伟大的心脏融入一条小溪,小溪亦成长江。所以,赤壁的美,赤壁的壮,非只因着其貌,更重要的,它有了一条伟大的血脉。

 

 

  ⑾记得还在一本书中读到其作者抨击余秋雨情感过剩,说看到一块牌坊便洋洋几万言,不是好文章。我为他而悲哀。牌坊不美,可秋雨先生却写出了中国女性绵延的苦痛,这牌坊也美了;道士塔不美,可他却写出了中国文化流失的惋恨,这残塔也美了;古城堡不美,可他却写出了中世纪骑士文化的雄壮,这古堡也美了。⑿走在中华文化朝圣路上的秋雨先生,无疑有着一副伟大而深刻的思想,他以思想为脚,以杆笔为路,走过中东沸腾的战火,走过埃及古老的⒀眺望,走过西欧冰冷的石柱,走进所有读者心里。⒁他所观之景也都大多残破不堪,毫无美感可言,但他却串连起一副以良知、责任为红线的美丽⒂道路

  

   

 

景美不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责任与良知。它美得深沉、震撼,因为它闪耀着智慧的串连美丽的光芒。

 

 

 

 

 

    开笔文思恣肆开阔,文词华丽典雅,主旨半含半露,很抢眼,但也很模式化——要是评卷老师看多了这种开头再看这篇,也许会产生审美疲劳。

 

  ①你年纪太小,所以童言无忌,敢说大自然的美是平面的、静止的。等你活到我这把年纪,你就知道,大自然的美是立体的、变化的,或者说是不变中有变化的——所谓沧海桑田是也。

②认识不到位。若真如作者所言,自然美到头什么也没留下,那如何理解贺知章的“唯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如何理解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③文白夹杂,不伦不类。

 ④“应着”用得好。

 ⑤这些认识不错。自古美人要英雄捧,英雄要美人捧,江山要文人捧。文人捧出的江山,美得别有一番滋味。

    本段作者的思维稍有偏差,他强调人文的力量是对的,但贬低自然之美值得商榷。自古江山亦要文人捧,但自古江山也捧文人——没有钟灵毓秀,哪来地灵人杰?自然之美,造化之神,艺术只有“师神奇师造化”的份,所以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说法。实际上,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造的美,都源于大自然的启发——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正唱出文人与英雄人物在钟灵毓秀的大自然和历史面前的无限感伤与无奈。

 

 

  这一段写得好!

 

 

 

 

⑥这句很不好!文气变软!

 ⑦这里宜用推测语气,而不能下断语。

 ⑧也许苏东坡读书太多,以致他分不清自己笔下的句子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了吧。再说,他凭什么一定要在真赤壁才能写这些诗文?他不能写自己心中的赤壁吗?

⑨“猥琐”用得好。

 ⑩这个小片断写得真精彩!

 

 

   ⑾这还差不多!

    ⑿我也喜欢余秋雨,但我认为用“伟大”来形容他的思想不恰当。余秋雨离“伟大”,如没有月亮到太阳的距离,也至少有深圳到我老家的距离。

    ⒀孤立地看“眺望”,用的有才气,好。但联系前后文看,却发现用的随便——前边是实的“战火”,后边是实的“石柱”,中间却是虚的“眺望”。

   ⒁没有“废墟之美”吗?有一首诗就叫《废墟》:人哪/当你终于懂得欣赏废墟之美/时间开始倒流/向着饱满而葱郁的往昔。

⒂这里“道路”又用得太实,改成“憧憬”之类的词语试试。

 

 

 豹尾。

 

    这当然是一篇好文章。但是写苏东坡和余秋雨的段落开头句都不好——文气虽没有“再而衰”,但是很勉强接上趟。在这方面这位同学需要专项训练。如果今后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位同学的作文也许可以得满分。

 

 


最后更新[2011-3-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